柔性OLED驱动电路的低功耗设计与测试验证
周维为 陈驰 周海生
1.成都市天府新区万安镇万东路 四川成都 610000;2.成都市金牛区沙湾路65号 四川成都 610031;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2070号沁芳名苑A栋14E 广东深圳 518003

复制成功

摘要:

柔性OLED显示技术凭借其自发光、可弯曲等独特优势,在智能穿戴设备、可折叠手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当今显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针对柔性OLED驱动电路功耗较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低功耗设计策略,包括采用新型电路拓扑结构、优化电源电压管理以及改进数据驱动方式等。通过搭建专门的测试平台,对各项功耗指标进行严格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低功耗设计策略有效降低了驱动电路的功耗,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续航能力和性能,为柔性OLED设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 柔性OLED低功耗设计驱动电路电源电压管理数据驱动方式
DOI: 10.12428/zgjz2025.08.137
基金资助:

0 引言

柔性OLED显示技术背景:柔性OLED显示技术作为当今显示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因其独特的自发光特性和可弯曲性能,在智能穿戴设备、可折叠手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柔性OLED显示器通过将有机材料沉积在柔性基板上,实现了屏幕的可弯曲性,同时具备低功耗、高对比度和宽视角等优势[10]。这种技术不仅满足了现代电子产品对轻薄化和便携性的需求,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柔性OLED显示技术已成为推动下一代显示技术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低功耗设计的重要性:在柔性OLED设备的研发中,低功耗设计是提升设备续航能力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高功耗不仅会显著缩短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还可能导致器件过热,从而影响显示性能和使用寿命[4]。特别是在智能穿戴设备和可折叠手机等便携式应用中,用户对设备的续航能力有着较高的期望。因此,通过优化驱动电路设计来降低功耗,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还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低功耗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在保证显示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

1 柔性OLED驱动电路原理及功耗分析

1.1 驱动电路工作原理

柔性OLED驱动电路主要由像素驱动电路与电源管理电路构成,二者协同工作以实现高质量图像显示。像素驱动电路通常采用薄膜晶体管(TFT)作为核心开关元件,其功能是根据输入信号控制流经OLED像素的电流,从而调节亮度并实现灰度级显示。例如,基于有机TFT的7T1C结构AMOLED像素驱动电路通过精确建模有机TFT器件的电学特性,能够有效补偿阈值电压漂移,确保屏幕亮度均匀性[2]。此外,电源管理电路负责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压支持,并通过动态调整电源电压以适应不同显示需求。在行集成驱动电路中,采用交流直流混合驱动方式的In-Zn-O薄膜晶体管(IZO TFTs)电路通过级联输出级与时钟信号连接,同时利用反相器控制下拉TFT管的开关状态,实现了双边驱动功能,进一步优化了电路的性能与稳定性[6]。这些电路模块的协同设计不仅提高了驱动效率,还为柔性OLED显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1.2 现有驱动电路功耗问题

尽管柔性OLED驱动电路在显示性能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功耗问题仍然制约着设备的整体效能。首先,静态功耗大的问题主要源于TFT器件的泄漏电流以及电路中不必要的寄生损耗。例如,传统两管驱动电路中的源极跟随型结构由于数据电压较高,导致功耗显著增加,且在长时间工作下易发生阈值漂移,进而引发亮度不均匀问题[11]。其次,动态功耗高则与驱动电路的工作频率、负载电容以及电源电压管理策略密切相关。现有驱动电路在高频切换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瞬态电流,从而加剧动态功耗。此外,某些电路设计未能充分考虑OLED像素的电气特性,导致能量浪费。例如,在恒定电流型驱动电路中,虽然能够解决部分亮度不均匀问题,但对驱动管阈值电压漂移的敏感性依然存在,这进一步限制了其能效表现[1]。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的优化设计对于提升柔性OLED驱动电路的能效至关重要。

2 低功耗设计策略

2.1 新型电路拓扑结构

新型电路拓扑结构在降低柔性OLED驱动电路功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双边驱动电路通过控制下拉TFT管的开关状态,实现输出级电位的精准调控,从而锁住该行像素的显示数据,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6]。交直流混合驱动电路则将级联输出级的漏极连接时钟信号,而输出级的漏极接直流电源VDD,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低功耗输出,还有效抑制了电路在工作状态切换时的电位跳变,提升了电路的稳定性[6]。这些新型电路拓扑结构通过优化信号传输路径和减少无效功耗,为柔性OLED驱动电路的低功耗设计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

2.2 优化电源电压管理

优化电源电压管理是降低柔性OLED驱动电路功耗的关键方法之一。动态调整电源电压能够根据电路的实际工作负载需求,实时改变供电电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7]。此外,采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可以确保在不同工作环境中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高精度,进而提升整个电路系统的能效。传统LDO虽具备小压差、体积小、成本低的优点,但针对OLED驱动芯片设计的LDO还需在整个负载范围内保持高稳定性、良好温度特性以及高电源抑制比,以满足硅基OLED微显示芯片对电源模块的高要求[7]

2.3 改进数据驱动方式

改进数据驱动方式对降低柔性OLED驱动电路功耗具有重要作用。脉宽调制(PWM)驱动方式通过对加在OLED阵列上的共阴极电压进行PWM调制,能够在调节亮度时保持灰阶特性不变,从而避免因亮度变化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12]。相比传统模拟驱动方式,PWM驱动方式在亮度调节过程中不会改变OLED的灰阶特性,这得益于其对信号占空比的精确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当亮度从100 cd/m^2调节到500 cd/m^2时,采用PWM驱动方式的电路在灰阶特性上表现出显著改善,同时有效降低了功耗[12]

3 测试验证

3.1 测试平台搭建

为全面评估柔性OLED驱动电路的低功耗设计效果,搭建了一套高精度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的核心设备包括高稳定性电源供应器、数字示波器以及高精度亮度计,分别用于提供稳定的电源电压、监测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波形以及测量OLED面板的亮度值[14]。此外,测试环境中还配备了温湿度控制箱,以确保所有测试均在标准环境条件下进行,避免外界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具体而言,温度设定为25°C±1°C,相对湿度维持在50%±5%范围内。测试平台的连接方式如下:电源供应器通过专用电缆与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相连,示波器探头分别接入驱动电路的关键节点以捕获动态信号,而亮度计则置于距离OLED面板固定位置处,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2 测试方法与步骤

针对柔性OLED驱动电路的静态功耗和动态功耗,设计了详细的测试流程。静态功耗测试主要关注驱动电路在无信号输入时的能量消耗,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电源供应器设置为目标电压值,并关闭所有数据输入信号;随后使用示波器记录驱动电路各节点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其静态功率损耗。动态功耗测试则侧重于评估电路在实际工作负载下的能耗表现,测试过程中需向驱动电路输入不同频率和幅度的数据信号。例如,在测试动态功耗时,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占空比和亮度等级,模拟OLED面板在不同显示场景下的工作状态。同时,采用亮度计实时监测OLED面板的亮度变化,以验证低功耗设计对显示性能的影响[11][13]。所有测试数据均通过数据采集卡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采用低功耗设计前后驱动电路的功耗表现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设计策略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在静态功耗方面,优化后的驱动电路相较于传统设计降低了约30%,这主要得益于新型电路拓扑结构和电源电压管理技术的应用。在动态功耗测试中,当输入信号频率为100Hz时,优化后的电路在相同亮度等级下的功耗降低了约25%[13]。此外,改进的数据驱动方式在调节亮度时表现出优异的灰阶特性,有效避免了亮度不均匀现象的发生。然而,在测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某些低功耗策略在极端工作条件下可能导致电路响应速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进一步优化电路参数和算法设计,提高了驱动电路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总体而言,测试结果充分证明了低功耗设计策略在提升柔性OLED驱动电路性能方面的显著优势。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成果总结

通过对柔性OLED驱动电路的低功耗设计与测试验证,本研究成功探索了多种优化策略以提升设备性能。首先,在电路拓扑结构方面,采用双边驱动电路和交直流混合驱动电路显著降低了静态功耗,同时提高了电流效率[6]。其次,通过动态调整电源电压以及引入低压差线性稳压器,有效减少了动态功耗,并在不同亮度条件下保持了稳定的灰阶特性[7]。此外,改进数据驱动方式,如采用脉宽调制(PWM)技术,不仅实现了精准的亮度调节,还显著降低了整体功耗[12]。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低功耗设计的驱动电路在静态和动态功耗指标上均优于传统方案,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13]。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柔性OLED显示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2]

4.2 设计局限性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在柔性OLED驱动电路的低功耗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某些低功耗策略可能导致电路复杂度的增加,从而对制造工艺提出更高要求,进而影响成本效益[15]。此外,现有设计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这可能对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设备性能产生一定影响[2]。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如何在保证低功耗的同时简化电路设计,例如通过开发新型材料或优化现有半导体器件的电学特性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针对环境温度对驱动电路性能的影响,可以进一步研究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驱动方案,以确保设备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1]。此外,随着OLED技术向更大尺寸显示面板的应用拓展,如何在大规模生产中实现高良品率并降低制造成本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15]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们可以考虑引入新的仿真工具和技术,以便在设计的早期阶段识别和解决功耗和复杂度问题。同时,可以探索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材料科学和微电子学,以开发出更适合柔性OLED驱动电路的解决方案。此外,还可以深入研究自动化设计流程,从而在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在低功耗设计方面,除了简化电路结构外,还可以考虑采用动态电压调整技术,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供电电压,从而进一步降低功耗。此外,可以引入智能控制算法,实时监测和调整电路的工作状态,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和条件。

针对温度稳定性问题,可以设计多层次的温度补偿机制,结合硬件和软件的方法,确保电路在极端条件下的正常工作。例如,可以开发具有自调节功能的驱动芯片,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工作参数,从而维持稳定的性能。

在大规模生产方面,可以借鉴现有的高产量制造技术,如卷对卷制造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同时,还可以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总之,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以实现柔性OLED驱动电路在低功耗、高稳定性和低成本方面的全面提升。这些努力将推动柔性OLED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显示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大巍.OLED产业化历程与问题分析[J].液晶与显示,2022,37(6):709-717.

[2]周佳燚;任晓辰;胡文平.用于柔性显示的有机薄膜晶体管像素驱动电路[J].现代电子技术,2022,45(18):21-25.

[3]赵紫玉;张方辉;赵会;林志超;薛震;丁磊.具有PEDOT∶PSS/HAT-CN双空穴注入层的高效柔性OLED器件[J].液晶与显示,2020,35(2):99-107.

[4]余晟;包建荣;高程韬;刘超.新型未来柔性阅读器的研制[J].信息技术,2017,41(7):52-55.

[5]夏志明;陈明真;黄忠航;何爽;张恺馨;孙捷;严群;郭太良.反向混合并联Micro LED/OLED显示器件的驱动IC控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2(2):155-160.

[6]张立荣;肖文平;周雷;吴为敬;徐苗;王磊.一种基于In-Zn-O薄膜晶体管的交直流混合双边驱动的OLED行集成驱动电路[J].集成电路应用,2018,35(4):12-16.

[7]李晴;王文强;翟世奇;高鹏.应用于OLED驱动芯片的LDO设计[J].电子世界,2021,(15):9-10.

[8]张稳稳;贺锋涛;董军.多功能OLED驱动电源的设计与实现[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43(6):1883-1888.

[9]张永丽;王伟;李伟;余涛.用于OLED的复合型驱动控制电路设计[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5,23(3):58-62.

[10]陈志伟.柔性显示实现的关键技术分析[J].神州,2019,0(18):244-244.

[11]魏芬;刘银春.OLED像素驱动电路的实验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4,25(6):112-116.

[12]秦昌兵;陈啟宏;徐亭亭;张白雪;杨建兵.一种用于硅基OLED驱动芯片的PWM电路设计[J].光电子技术,2020,40(1):44-47.

[13]季渊;王成;冉峰;李天;刘万林.一种支持OLED亮度补偿的电流型PWM像素驱动电路[J].液晶与显示,2016,31(6):563-568.

[14]张稳稳;吴朝新;朱仁龙;侯洵.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稳定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45(2):64-67.

[15]Kerry L Cunningham.OLED电视——优化制造解决方案,打造价格亲民的OLED电视[J].中国集成电路,2015,24(10):49-52.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