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智慧城市背景与空气质量监测重要性: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解决现代城市复杂问题的关键途径。智慧城市通过整合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并推动可持续发展[3]。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空气质量问题因其对公共健康、生态环境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而备受关注。空气污染不仅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上升,还会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进而阻碍城市的长期发展[5]。因此,实时、精准的空气质量监测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缓解空气污染问题并提升城市的宜居性[13]。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智慧城市空气质量动态监测系统,以应对传统监测方式存在的效率低下、数据更新滞后等问题。通过部署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和利用先进的AI算法,该系统能够实现空气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从而显著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10]。此外,该系统还能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空气质量预测和污染源定位信息,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这种技术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智慧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还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14]。
2. 物联网与AI技术概述
2.1 物联网技术原理及应用优势
物联网技术通过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三层架构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感知层由各类传感器构成,能够实时采集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数据,如PM2.5浓度、温湿度、有害气体含量等;网络层则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至云端或本地服务器;应用层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监测结果与决策支持[1][4]。在空气质量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实现广泛的数据采集与高效传输,突破了传统监测方式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从而提供更为全面和实时的空气质量信息[8]。
2.2 AI技术原理及应用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空气质量监测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训练模型从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进而实现对空气质量的精准预测与分析;深度学习则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自动提取复杂数据中的特征,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2]。例如,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门控循环单元(GRU)已被广泛应用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可有效捕捉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变化趋势[7]。此外,AI技术还能够处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结合气象、地理等多维度信息,为空气质量监测提供科学支持,助力智慧城市环境治理决策的制定与优化[14]。
3 智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现状
3.1 传统监测方式及不足
传统的空气质量监测主要依赖于人工采样和固定监测站的方式。人工采样通常由专业人员前往特定地点采集空气样本,随后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获取较为精确的数据,但其实时性较差,且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11]。固定监测站则通过在特定区域部署监测设备,持续采集空气质量参数,如PM2.5、CO、SO2等,然而,由于监测站点的数量有限,其覆盖范围受到显著限制,难以全面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的动态变化[12]。此外,传统监测方式的数据更新频率较低,通常以小时甚至天为单位,无法满足智慧城市对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的需求。这些不足使得传统监测方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空气污染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亟需更为高效和智能的解决方案。
3.2 现有改进措施与局限
针对传统监测方式的不足,当前已有一些改进措施被提出并实施。例如,部分监测系统开始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空气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从而提高了监测的时效性和灵活性[2]。同时,一些研究尝试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空气质量数据的分析与预测,以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0]。然而,这些改进措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现有技术的融合程度不足,不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导致系统整体性能受限。另一方面,尽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监测范围,但受限于传感器设备的成本和部署难度,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监测盲点依然存在[2][10]。此外,现有改进措施在应对海量数据处理和复杂环境变化时,仍面临较大的挑战,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对空气质量监测的高标准要求。
4. 基于物联网和AI的动态监测系统构建
4.1 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动态监测系统架构设计是实现智慧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控的核心环节。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负责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空气质量数据,网络层完成数据的传输与整合,而应用层则利用AI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3][4]。在感知层中,固定传感器被部署于城市的关键区域,如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居民区,以持续监测PM2.5、CO、SO2等关键空气质量参数;同时,移动传感器通过车载设备或智能手机等形式,进一步补充监测数据的空间覆盖范围,从而提升监测的动态性与全面性[11]。在网络层中,采用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和NB-IoT通信模块,确保数据的高效传输与低能耗运行。此外,云服务器作为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核心平台,不仅支持海量数据的实时存储,还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提供技术支持[5]。整体架构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为未来与新技术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4.2 数据采集流程
数据采集是基于物联网的空气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基础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多样化的传感器实现对空气中多种污染物浓度的高精度测量。具体而言,系统采用STM32单片机作为数据采集终端,配备多种类型的气体传感器,包括PM2.5浓度传感器、CO传感器、SO2传感器以及O3传感器等,以全面捕捉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11]。这些传感器通过感知层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其传输至云端服务器。在传输过程中,NB-IoT无线通信模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低功耗、长距离传输的特性确保了数据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的稳定传输[14]。此外,系统还结合了嵌入式开发技术与云处理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实时解析与存储。例如,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传感器首先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周期性采样,随后将数据打包并通过LoRa技术发送至网关节点,最终上传至云平台进行集中管理[5]。这种高效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流程为后续的空气质量分析与预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4.3 AI算法模型应用
在基于物联网和AI的动态监测系统中,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应用是提升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机器学习算法被广泛应用于空气质量数据的异常检测与分类任务中。例如,通过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快速分类,识别出潜在的异常值或污染事件,从而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及时预警[7]。其次,深度学习模型在空气质量预测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门控循环单元(GRU)被用于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空气质量数据的训练,实现对未来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精准预测[2]。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被用于数据挖掘与特征提取,以发现隐藏在大量监测数据中的规律与趋势。例如,主成分分析(PCA)算法能够有效降低数据维度,同时保留关键信息,从而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与准确性[10]。通过上述AI算法模型的综合应用,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对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控,还能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5. 系统应用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基于物联网和AI的智慧城市空气质量动态监测系统中,数据传输与存储过程面临诸多安全隐患,如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由于传感器网络广泛部署于城市各个区域,其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云端服务器,这一过程中数据易受到网络攻击[8]。此外,存储在云端的大量空气质量数据若未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可能被非法获取或恶意修改,从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3]。为应对这些风险,可采用加密技术对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同时,通过访问控制机制,仅允许授权用户访问相关数据,进一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
5.2 设备维护成本
传感器设备作为动态监测系统的核心组件,其老化、损坏及能耗问题带来了较高的维护成本。长期暴露于室外环境的传感器易受天气因素影响,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损坏[4]。此外,传感器持续运行需消耗大量能源,若未能合理规划能耗,将增加更换电池或充电的频率,进一步提升维护成本[12]。为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可制定定期巡检计划,及时发现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通过优化设备能耗设计,如采用低功耗芯片或太阳能供电技术,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维护频率和成本。
5.3 技术融合难度
物联网与AI技术的融合在提升空气质量监测能力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技术挑战。首先,两者在接口兼容性方面存在差异,物联网设备通常采用多种通信协议,而AI算法模型则需要特定的数据输入格式,这种不一致可能导致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降低[10]。其次,数据格式的不统一也是一大难题,物联网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多为流式数据,而AI算法往往需要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这要求对数据进行复杂的预处理[14]。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物联网设备与AI算法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提高兼容性。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开发高效的数据转换与处理工具,以应对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
6. 实际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取与介绍
本研究选取了宁夏市红寺堡区作为实际案例分析对象,该区域近年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极探索基于物联网和AI的空气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应用。红寺堡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空气质量面临一定压力,主要污染物包括PM_{10}、PM_{2.5}和O_3[15]。为应对这一挑战,该地区部署了一套全面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固定监测站与移动传感器网络,覆盖了城市核心区域、工业区和居民区等多个关键位置。固定监测站配备高精度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空气质量数据,而移动传感器则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实现分布式监测,进一步补充了固定监测点的不足[3]。此外,系统还整合了AI算法模型,用于数据分析和预测,从而提升监测效率与准确性。
6.2 应用成效分析
通过对红寺堡区空气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显著观察到其在监测效率、数据准确性和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成效。首先,在监测效率方面,传统固定监测站的数据更新频率通常为每小时一次,而引入物联网技术后,系统能够实现每分钟多次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大幅提高了监测的实时性[10]。其次,在数据准确性方面,AI算法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噪声数据的干扰,并通过异常检测模型识别并排除异常值,使得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2]。最后,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与预测结果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基于系统预测的高污染时段,政府采取了限制工业排放和交通流量的措施,导致PM_{2.5}浓度在高峰期间下降了约15%[14]。总体而言,该系统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空气质量监测的整体水平,还为智慧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7.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7.1 与新兴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于物联网和AI的智慧城市空气质量动态监测系统有望与5G、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进一步融合,从而显著提升其性能与应用价值。5G技术以其高带宽、低延迟的特性,能够大幅提高数据传输速度,确保实时监测数据的快速传输与处理,这对于应对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尤为重要[5]。区块链技术则通过分布式账本和加密算法,为数据存储与共享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与透明度,有效防止数据篡改与泄露风险,从而增强公众对监测结果的信任[14]。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强化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挖掘隐藏的环境规律与趋势,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将为智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7.2 监测功能拓展
未来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将在监测范围与参数上实现进一步拓展,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管理需求。一方面,系统将逐步涵盖更多种类的空气污染物监测,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重金属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对居民健康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监测难度较大,需要更先进的传感技术与分析方法[1]。另一方面,监测范围将从传统的室外环境扩展至室内空气与特定工业区,这些区域由于人员密集或工业活动频繁,往往面临更为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通过在室内与工业区部署高密度传感器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对局部空气质量状况的精细化管理,为制定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3]。此外,结合AI算法的持续优化,系统将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灵活调整监测策略,从而全面提升空气质量监测的全面性与精准性。
参考文献
[1]徐得智.人工智能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1,(27):37-40.
[2]张天娇;海涛;王钧;黄孝平;招兴业.基于LPWAN和AQI指数预测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5):6558-6566.
[3]李晓娟.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研究[J].微型计算机,2024,(2):121-123.
[4]卢磊;韩贝;李海雄.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网格化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设计[J].微型电脑应用,2024,40(6):29-34.
[5]彭圆.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探讨[J].新潮电子,2024,(2):49-51.
[6]王昇.物联网空气质量监测仪实验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7):62-63.
[7]刘洋;侯乐.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区域治理,2024,(8):160-162.
[8]贺承川.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生态与资源,2024,(5):0099-0101.
[9]无.网络传感器和物联网如何帮助解决空气质量危机[J].电子产品世界,2020,27(6):31-32.
[10]丁皓宇.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案设计[J].环境与发展,2017,29(7):145-146.
[11]刘筠筠.基于NB-IoT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23,20(19):63-66.
[12]胡瑞强;陈晶.基于NB-IoT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制[J].物联网技术,2023,13(5):54-57.
[13]王双.城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花卉,2024,(8):184-186.
[14]李嘉宾.大数据在大气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3):81-83.
[15]崔玉静.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及污染物变化情况研究[J].能源与环境,2024,(3):135-137.
作者简介:张海阔(1983—),男,汉族,黑龙江宝清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环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