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将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功能的一种新型产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系统也在不断更新与升级。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利用信息传感技术,可以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再将处理结果发送给控制单元,以此来控制机械设备运行。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架构与传感需求
1.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组成与工作流程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 “机械本体 + 电子控制 + 传感反馈 + 执行机构” 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协同实现 “感知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控制,具体架构与流程如下:
1.1.1 核心组成模块
机械本体:系统的基础框架,如工业机床的床身、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臂、汽车的底盘,需具备高强度与稳定性,为其他模块提供支撑;
智能传感模块:负责采集物理量(温度、压力、位移、振动等)与环境数据(湿度、电磁强度),是系统的 “感知器官”,核心组件包括各类智能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控制模块:系统的 “大脑”,由 MCU、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工业计算机组成,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执行控制算法(如 PID、模糊控制);
执行模块:根据控制指令驱动机械动作,如电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液压气缸、电磁阀,需具备高精度与快速响应能力;
通信模块:实现各模块间的数据交互,如工业以太网(Profinet、EtherCAT)、无线通信(LoRa、5G),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1.1.2 工作流程
以工业机床加工工件为例,系统工作流程体现传感技术的核心作用:
感知阶段:智能温度传感器监测主轴温度(量程 - 20℃-200℃,精度 ±0.5℃),振动传感器监测主轴振动频率(量程 0-10kHz,精度 ±0.1g),视觉传感器识别工件位置(定位精度 ±0.01mm);
处理阶段:传感器内置 MCU 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校准),通过 EtherCAT 总线将数据传输至 PLC,PLC 分析数据是否超出阈值(如温度>80℃需降温);
决策阶段:PLC 根据传感器数据调整控制参数,如主轴温度过高时,降低转速;工件位置偏移时,调整机械臂坐标;
执行阶段:PLC 发送指令至伺服电机,驱动主轴调速或机械臂位移,同时传感器持续监测调整后的状态,形成闭环控制。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智能传感技术的核心需求
不同应用场景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智能传感技术的需求各有侧重,但核心可归纳为 “高精度、高可靠、多功能、低延迟” 四大维度:
1.2.1 高精度:确保控制精准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加工精度、控制精度依赖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例如:
工业机床的主轴转速控制需转速传感器精度达 ±0.1% FS,避免因转速偏差导致工件尺寸误差;
医疗手术机器人的力传感器需精度达 ±0.01N,确保手术操作力度轻柔,避免损伤组织;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压传感器需精度达 ±0.5% FS,精准监测电池状态,防止过充过放。
1.2.2 高可靠:适应复杂环境
工业、汽车、航空等场景的环境恶劣,传感器需具备 “抗干扰、耐温、防水防尘” 能力:
工业车间存在电磁干扰(如变频器产生的高频噪声),传感器需具备 EMC(电磁兼容性)认证,如 EN 61326 标准,确保数据不受干扰;
汽车发动机舱温度可达 120℃,传感器需采用耐高温材质(如陶瓷、耐高温塑料),工作温度范围覆盖 - 40℃-150℃;
农业机械需在雨天作业,传感器防护等级需达 IP67(防水防尘),避免进水损坏。
1.2.3 多功能:实现多参数同步监测
传统单一传感器无法满足系统对多物理量的监测需求,智能传感器需具备 “多参数集成” 能力:
智能轴承传感器可同时监测温度(±1℃)、振动(±0.05g)、转速(±1rpm),替代 3 个独立传感器,减少安装空间与成本;
工业环境传感器可同步监测温度、湿度(±3% RH)、有害气体浓度(如 CO≤50ppm),为车间环境控制提供全面数据;
汽车轮胎传感器(TPMS)可同时监测胎压(±0.02bar)与温度(±2℃),预防轮胎爆胎。
1.2.4 低延迟:保障实时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闭环控制要求传感器数据传输与处理延迟低,避免控制滞后:
工业机器人的视觉引导抓取需传感器数据延迟<10ms,否则工件易偏移;
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控制需电流传感器响应时间<1ms,确保电机转速实时调整;
航空航天设备的姿态控制需陀螺仪数据更新率>1kHz,保障飞行稳定。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计算机技术、现代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以及自动控制等学科的融合,还能够将自动化系统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多种功能集成到同一设备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执行机构以及控制器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机械运动的状态,为执行机构提供动力;执行机构主要由微处理器控制单元及电机驱动单元组成,其作用是实现对机械运动的控制;控制器主要用于对传感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发送给执行机构,进而实现对机械的控制。
三、智能传感技术基础
3.1智能传感器的类型与原理
智能传感器是通过将不同类型的传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对被测量进行全面检测与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与处理,以此来实现自动控制功能的一种新型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电阻式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抗振动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2)电容式传感器。
3.2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1)传感器的智能化:当前,智能传感技术主要是通过将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方法引入到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使得传感器具备一定的智能化特征,例如,智能温度传感器、智能气体传感器等。(2)结构形式的多样化:目前,由于各种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以及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使得智能传感器结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例如,利用新型材料进行结构设计、利用新工艺进行制造等。(3)智能化:将智能化技术引入到传感器设计与制造中,使得传感器具备一定的智能化特征。例如,通过采用自诊断系统、智能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
3.3智能传感系统的关键技术
3.3.1数据采集与处理
通过在传感器上嵌入或集成智能芯片,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一过程中,要考虑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如何使智能传感器获得更好的性能。由于智能传感系统自身对信息进行了感知和处理,因此需要对传感器的信号进行预处理。此外,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还需要进行信号滤波、信号转换、信号放大、信号解调等。这些处理技术的研究也是智能传感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需要考虑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效率、可靠性和准确性,以便更好地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需求。
3.3.2通信与互操作性
智能传感系统中的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是智能传感技术发展的关键。通过网络传输,可以使智能传感器实现分布式数据采集,同时也可以将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为了使智能传感器与智能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高效,需要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集成到智能芯片上,并对其进行封装。此外,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要求,还需要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处理。这是因为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改变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之间的通信方式,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通信标准,以便于实现传感器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3.3.3自适应与智能化功能
自适应功能主要是指在传感器运行过程中,通过自适应功能的发挥,可以提高传感器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智能传感器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工作状态,使自身适应外界环境,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进行控制。由于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化功能主要是通过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应的信息数据进行智能化决策和控制。
四、智能传感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智能传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成效显著,但当前应用仍面临 “技术、成本、标准” 三大层面的挑战:
4.1 技术层面:性能局限与环境适配难题
4.1.1 多参数监测能力不足
多数智能传感器仍以 “单一物理量监测” 为主,虽可集成多传感器,但存在 “数据同步性差” 与 “相互干扰” 问题。例如,某工业设备集成温度与振动传感器,因两者供电回路共用,振动传感器的信号受温度传感器的热噪声干扰,误差率从 5% 升至 12%;多参数同步采集时,不同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差异(如温度传感器 10Hz、振动传感器 1kHz)导致数据时间戳不匹配,影响融合分析精度。
4.1.2 复杂环境抗干扰能力弱
工业场景中的电磁干扰(如变频器、电焊机产生的高频噪声)、高温(>150℃)、化学腐蚀(如化工车间的酸碱气体),会导致智能传感器性能衰减:
电磁干扰:某汽车工厂的电流传感器在变频器工作时,测量误差从 ±1% FS 升至 ±5% FS,需额外增加电磁屏蔽罩(成本增加 30%);
高温环境:普通 MEMS 传感器在 120℃以上时,MCU 性能下降,数据处理延迟从 10ms 增至 50ms,无法满足实时控制需求;
化学腐蚀:化工设备的压力传感器因接触腐蚀性气体,外壳寿命从 5 年缩短至 2 年,需采用特殊材质(如哈氏合金),成本大幅上升。
4.1.3 自诊断与容错能力不足
部分智能传感器虽具备基础故障报警功能,但无法定位具体故障点(如 “传感器异常” 但未提示是供电故障还是芯片故障),导致排查时间长。
4.2 成本层面:高端传感器价格高与性价比失衡
4.2.1 核心芯片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
智能传感器的核心组件(如高精度 MCU、信号调理芯片、MEMS 敏感元件)多依赖国外厂商(如 TI、ADI、ST),国内产品在精度与稳定性上存在差距。
4.2.2 定制化成本高,中小厂商难以承受
不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需求差异大,需定制化开发传感器(如特殊量程、接口、防护等级)。
4.3 标准层面:兼容性差与行业标准缺失
4.3.1 通信协议不统一,数据互联互通难
不同厂商的智能传感器采用不同通信协议(如 Modbus、Profinet、LoRaWAN),导致多品牌传感器无法接入同一系统。
4.3.2 性能指标与测试标准不规范
当前智能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如精度、响应时间)定义不统一,部分厂商采用 “理想环境下的测试值” 而非 “实际工业环境值”,误导用户。
4.3.3 数据安全标准缺失
智能传感器通过物联网传输数据,存在 “数据泄露” 与 “恶意攻击” 风险。例如,某风电场的传感器数据被黑客篡改,导致风机误判振动超限而停机,损失超百万元;当前行业缺乏传感器数据的加密标准(如传输加密、身份认证),多数传感器采用明文传输,安全性难以保障。
结语
智能传感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 “感知核心”,其发展直接推动系统从 “自动化” 向 “智能化”“精准化” 转型。本文通过分析智能传感器的类型、原理与应用场景,验证了其在工业机床、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实用价值 —— 不仅提升系统的监测精度与响应速度,更能降低故障风险与能耗。当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 “性能局限、成本高、标准缺失” 等问题,需通过 “核心技术研发、国产化替代、行业标准制定” 逐步解决。
未来,随着 MEMS、AI、物联网技术的持续进步,智能传感技术将实现 “更高集成、更强智能、更广互联”,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赋予 “自主感知、自主决策、自主协作” 的能力。行业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智能传感技术在更多场景(如医疗、航空航天)的应用,为智能制造与工业 4.0 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方晓汾,王英,金鑫君.智能传感技术及应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411:167.
[2]牟士壮.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实践刍议[J].当代农机,2021,(12):30-31.
[3]丁承之.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分析[C]//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四)。江苏省滨海中等专业学校;2021:635-637.
[4]顾视江,郑文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