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增强CT检查技术检查出肝癌的效能分析
方海兵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钦州 535400

复制成功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486例患者在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间行肝脏增强CT检查技术筛查肝癌的诊断效能,探讨其对肝癌早期检测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确诊肝癌者,n=312)和对照组(无肝癌者,n=174)。其中,男性患者429例,女性57例。增强CT扫描,记录两组在病灶大小、强化模式和影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结果,评估增强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肝癌检出率、病灶大小及强化模式上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肝脏增强CT技术对肝癌的诊断灵敏度达91.2%,特异性为87.5%,总体诊断准确性为89.6%。其中,男性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88.4%,女性患者为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我院开展的肝脏增强CT检查在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管理效果,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肝脏增强CT肝癌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性
DOI: 10.12428/hlyjzz2025.08.076
基金资助:

肝癌是全球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发展迅速且晚期才显明显症状,患者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早期诊断对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准确筛查手段尤为关键[1-3]。传统影像检查如超声和普通 CT 在肝癌筛查中灵敏度和特异性不足,近年来,肝脏增强 CT 成为重要诊断手段,其对比剂使肿瘤与正常肝组织形成显著对比,能清晰展示病灶形态和血供特征,在早期病灶识别中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基于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8 月我院 486 例肝脏增强 CT 检查病例回顾性分析,评估其在肝癌筛查中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推广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项研究属回顾性分析,于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8 月期间,将在我院接受肝脏增强 CT 检查的 486 例患者纳入其中,且这些患者均满足肝脏病变影像学检查之要求,在这 486 例患者当中,将确诊为肝癌的患者归入观察组,共计 312 例,其中男性 277 例,女性 35 例;而将未确诊肝癌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共计 174 例,其中男性 152 例,女性 22 例。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须不低于 18 岁;(2)患者需接受肝脏增强 CT 检查且影像资料完整;(3)患者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4)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明确;(5)患者同意参与此项研究。排除标准:(1)影像资料不全的患者;(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3)存在严重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4)因其他疾病致使影像质量欠佳的患者;(5)有对比剂过敏史或在检查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由确诊为肝癌的 312 例患者组成,其中男性 277 例,女性 35 例,其确诊方式为肝脏增强 CT 影像学特征与病理检查相结合或者临床随访得以确定。对于该组患者,首先进行常规 CT 平扫,以此获取基线影像数据,随后在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分不同时段开展增强 CT 扫描,分别注射碘对比剂 1.5mL/kg。在影像评估过程中,着重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以及边界,进一步对病灶在各个时期的强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肝癌患者的病灶呈现出典型的快速强化以及快速消退特征,尤其在动脉期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强化。在肿瘤特征方面,记录了病灶边界的不规则性、内部坏死区域的大小和分布情况以及邻近血管侵犯状况,双盲法,由两名高级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并依据病理结果或者临床随访数据进行确诊,从而确保了影像学数据的可靠性。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由无肝癌诊断的 174 例患者组成,其中男性 152 例,女性 22 例,该组患者同样接受常规肝脏增强 CT 检查,目的在于排除肝脏病灶的存在,同样的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确保所有患者均接受一致的检查程序。在对照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主要记录其肝脏结构的常规影像特征,并重点排除任何不规则的强化现象以及肝内病灶的存在。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影像进行分析,倘若患者在各个扫描期均无明显病灶强化模式以及异常特征表现,则将其记录为影像阴性结果,并临床病史以及影像随访确认诊断的准确性。这一组数据为增强 CT 技术在无肝癌患者中的表现提供了对比基础,有助于提升确诊肝癌的诊断精度。

1.3 观察指标  

(1)肝脏病灶大小:观察组病灶平均直径为3.8±1.2 cm,范围在1.2至6.5 cm之间,病灶面积平均为12.5±4.3 cm²,体积为8.7±3.1 cm³,病灶最大直径在3至4 cm的患者占42.3%,超过5 cm的患者占13.5%。对照组未检出明显病灶。

(2)强化模式:动脉期观察组显著增强率为84.6%,其中强度增幅在100-120 HU的患者占68.2%,增幅超过120 HU的占16.4%,门静脉期,观察组的密度平均为73.6±9.7 HU;延迟期密度平均为65.4±8.9 HU。在对照组中,无显著增强表现,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平均分别为52.4±8.1 HU、55.7±7.4 HU和50.2±6.7 HU。

(3)影像特征:在影像特征方面,观察组的病灶边界不规则性检出率为76.9%,其中不规则边界长度超过2 cm的患者占48.7%,内部坏死区的检出率为55.4%,坏死面积平均为1.8±0.6 cm²,坏死体积为1.3±0.4 cm³。伴随肝外血管侵袭的患者比例为23.1%,邻近组织受压患者比例为19.5%,在对照组中,未见明显不规则边界、坏死区或其他影像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 SPSS 26.0 统计软件予以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与标准差的形式呈现,组间对比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达,组间比较运用 χ²检验。将 P 值小于 0.05 视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脏病灶大小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肝脏病灶大小实施统计分析,观察组的病灶平均直径为 3.8 厘米±1.2 厘米,其中最小直径为 1.2 厘米,最大直径达 6.5 厘米,而对照组则无明显病灶。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病灶大小方面的差异具备显著统计学意义(P 值小于 0.01),具体内容详见表 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病灶平均直径和其他特征比较

1.png

2.2 强化模式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动脉期强化模式展开分析,观察组患者中显著增强率达 84.6%,无显著增强的占比为 15.4%;对照组则无显著增强现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动脉期强化模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值小于 0.05),具体内容详见表 2。

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动脉期强化模式和其他影像学特征比较

2.png

2.3 影像特征  

在影像特征方面,观察组患者的病灶边界不规则性检出率为 76.9%,内部坏死区检出率为 55.4%,伴随肝外血管侵袭的比例为 23.1%;而对照组无明显病灶表现,边界不规则性及坏死区均未被检出,肝外血管侵袭现象的占比为 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值小于 0.05),具体内容详见表 3。

表3:观察组与对照组影像特征及其他指标比较

3.png

3 讨论

本研究经由对 486 例接受肝脏增强 CT 检查的患者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增强 CT 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予以了评估,结果显示,增强 CT 在肝癌筛查中具备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尤其是在病灶大小、强化模式、边界特征等影像学表现方面呈现出显著的诊断价值。以下将就各主要观察指标展开详细探讨。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病灶平均直径为 3.8 厘米±1.2 厘米,最大直径达 6.5 厘米,而对照组则未检出病灶。肝癌病灶的大小乃是重要的影像学特征,通常在早期便能够借由增强 CT 得以识别,增强 CT 能够凭借精细的病灶成像,辅助医师鉴别肝脏内潜在的恶性病变,并为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文献记载,早期小肝癌在增强 CT 影像上通常以高强化模式呈现,特别是在动脉期能够清晰显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引,增强 CT 不但可以有效助力确诊肝癌,还对早期发现以及精准治疗具有积极意义[4-6]

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的多期扫描乃是肝脏增强 CT 诊断中的重要步骤,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在动脉期的显著增强率为 84.6%,而对照组并无显著增强表现,此提示动脉期增强特征乃是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之一。肝癌的增强模式与肿瘤血供丰富程度相关联,肿瘤组织在动脉期呈现快速增强,随后的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逐步消退。这一模式契合肝癌组织的血供特性,有助于将肝癌与良性病变区分开来,本研究中观察组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平均密度分别为 73.6±9.7HU 和 65.4±8.9HU,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了动脉期增强特征在肝癌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建议在我院的肝癌筛查中,广泛采用肝脏增强 CT,以提升诊断准确性[7-10]

肝脏病灶的影像特征,诸如边界不规则性和内部坏死区,乃是肝癌的重要诊断指标,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边界不规则性检出率为 76.9%,内部坏死区检出率为 55.4%,显著高于对照组。肿瘤边界不规则以及内部坏死反映了肝癌的侵袭性生长特性,肝癌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的边界,此与周围组织的浸润性生长相关;而内部坏死区则多因肿瘤内血供不足所致。研究显示,肝癌病灶中出现的坏死区在影像上表现为低密度或无强化区,这些特征能够助力医生在初步诊断中将恶性肿瘤与良性结节区分开来,借由增强 CT 准确识别这些特征,我院在肝癌的影像诊断中能够实现早期、准确的评估,提高诊断的精准度。

肝癌的侵袭性增长常常伴随肝外血管的侵袭以及邻近组织受压,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肝外血管侵袭率为 23.1%,邻近组织受压率为 19.5%,而对照组则无此类表现。肝外血管侵袭乃是肝癌扩散的常见表现,尤其在晚期肝癌中更为明显,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可行性及预后,增强 CT 能够显示肝癌是否侵袭到血管系统,对判断肿瘤分期和手术方案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我院肝癌的综合诊断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肝外血管侵袭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邻近组织受压乃是晚期肝癌的典型表现之一,增强 CT 可清晰显示肿瘤对肝内外结构的压迫情况,进一步评估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袭范围[11]

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肝脏增强 CT 在肝癌筛查中的诊断效能得到了充分验证,其在肝脏病灶大小、强化模式、影像特征、肝外血管侵袭及邻近组织受压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相较于传统的超声或平扫 CT,增强 CT 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在早期检测中捕捉肝癌的微小病变,显著提高了肝癌的早期发现率。建议在我院肝癌筛查和诊断流程中广泛应用肝脏增强 CT 检查,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结合磁共振(MRI)或分子影像学技术,提升肝癌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本研究验证了肝脏增强 CT 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性,不同期的增强影像模式以及对病灶边界特征、内部坏死、肝外血管侵袭和邻近组织受压等影像特征的分析,增强 CT 可以为肝癌的早期检测、分期及治疗提供关键的影像依据。

综上所述,肝脏增强 CT 在肝癌筛查和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高,其在评估肝脏病灶大小、强化模式、边界特征及肝外血管侵袭等方面优势显著。能识别早期小病灶、区分良恶性病变,为肝癌早期检测和分期提供依据,建议我院肝癌筛查流程常规采用,提升早期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未来可结合 MRI 等技术提高诊断全面性与精确性[12-13]

参考文献

[1]Nicol G ,Johanna P ,Felix L , et al.336.7: [68Ga]Ga-DOTA-Exendin-4 PET/CT detects increased liver signal of transplanted neonatal islet cell clusters in diabetic pig recipients[J].Transplantation,2023,107(10S2):138-138.

[2]杨玉斌.动态增强CT扫描与MRI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评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08):1490-1493.

[3]朱坤涛,刘美英.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14):90-92.

[4]蔡琳婷.钆塞酸二钠磁共振增强成像与增强CT检查对肝脏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06):1073-1075+1086.

[5]黄朝娇.探究延时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增强CT检查中动脉期时相的影响[C]//榆林市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二).西部战区总医院;,2023:5.

[6]王峰.磁共振肝脏容积加速采集成像序列与增强CT检查在肝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04):147-149.

[7]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Rare Solitary Necrotic Nodule of the Liver – a Multicenter Report[J].Ultraschall in der Medizin - European Journal of Ultrasound,2023,44(1):

[8]李建明,周思茵,徐文彪.国内儿童肝脏动态CT增强检查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2022,37(10):166-169.

[9]姚传顺,祁冬,胡淑敏,等.双低技术基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改善肝脏CT增强检查中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08):1417-1420.

[10]J. D J D ,V. V C V ,B. W V , et al.Individualized Contrast Media Application Based on Body Weight and Contrast Enhancement in Computed Tomography of Livers without Steatosis[J].Diagnostics,2022,12(7):1551-1551.

[11]C C G ,R K H ,O' P K C , et al.Regional infusion of a class C TLR9 agonist enhances liver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programming and MDSC reduction to improve responsiveness to systemic checkpoint inhibition.[J].Cancer gene therapy,2022,29(12):1854-1865.

[12]颜政.超声造影与上腹部增强CT检查对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断效能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08):96-98.

[13]吕丹丹.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鉴别肝脏肿瘤类型中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02):52-53+67.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98 (Online)
ISSN:3008-0177 (Print)
所属期次: 2025.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