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术后区域神经阻滞镇痛方法的研究进展
孙光荣 韦顺宗
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复制成功

摘要:

肋骨骨折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是临床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区域神经阻滞镇痛方法凭借其针对性强、镇痛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成为当前术后镇痛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不断提高了镇痛的精确度与安全性,显著减少了药物依赖和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针对近年来肋骨骨折术后区域神经阻滞的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策略。

关键词: 肋骨骨折术后镇痛区域神经阻滞超声引导
DOI: 10.12428/hlyjzz2025.08.081
基金资助:

肋骨骨折后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恢复速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优化术后疼痛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镇痛手段虽能缓解疼痛,但往往伴随较多副作用。近年来,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在超声引导技术支持下展现了明显的临床优势,其精准定位和持久镇痛效果为患者术后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该技术在肋骨骨折术后镇痛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应用价值。

一、肋骨骨折术后疼痛管理的挑战与现状  

(一)肋骨骨折引发的疼痛特点  

肋骨骨折后的疼痛主要源自骨折端的移动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严重时会引发剧烈的钝痛或刺痛。疼痛多在胸部和背部出现,并随着呼吸、咳嗽、移动等活动加剧。疼痛不仅局限于骨折部位,还可能通过神经传导扩散至肩部和腹部[1]。由于胸壁的特殊解剖结构,疼痛通常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在骨折愈合后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伴随的肋间神经损伤也进一步加重了疼痛反应。

(二)传统镇痛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镇痛方法如全身麻醉、阿片类药物等尽管能缓解肋骨骨折引发的疼痛,但其效果往往伴随显著的副作用[2]。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虽能快速止痛,却常常引发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全身麻醉在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有限,难以满足长时间的镇痛需求。非甾体类抗炎药虽然用于镇痛,但对肾脏、胃肠道等脏器系统的损害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三)术后疼痛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肋骨骨折术后剧烈的疼痛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活动,尤其是胸廓运动受限,导致有效呼吸减少。疼痛会引发患者本能性地减少深呼吸和咳嗽,进一步导致痰液滞留,增加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的风险。大量研究表明,呼吸功能受损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显著提高了机械通气的依赖程度[3]。由此,术后疼痛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呼吸系统的健康和康复速度。

(四)疼痛控制不足导致的并发症  

肋骨骨折术后如果疼痛控制不足,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和慢性疼痛综合征。尤其是未能及时处理的急性疼痛,可能通过中枢敏化发展为长期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研究发现,肋骨骨折术后长期疼痛与肋间神经损伤及不充分的镇痛控制密切相关。疼痛控制不足还会导致患者康复训练的中断,增加术后再入院率。

(五)病例分析:术后疼痛控制的临床需求  

肋骨骨折术后患者的疼痛控制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难题,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多个病例显示,未能及时有效控制术后疼痛的患者,其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平均延长约3至5天,呼吸功能受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例如,在一项对60例胸外伤合并肋骨骨折患者的研究中,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患者术后24小时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常规药物镇痛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均较稳定[5]。术后并发症如肺炎和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在采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患者中显著减少。一项病例对照分析显示,应用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依赖,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至每日约5毫克左右。

(六)疼痛管理在患者康复中的关键作用  

在肋骨骨折的康复过程中,疼痛管理不仅仅是症状的缓解手段,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整体恢复进度。有效的疼痛控制可以促进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减少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6]。疼痛的有效缓解有助于保持正常的呼吸功能,降低肺部感染风险,并缩短住院时间。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此过程中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稳定、更长效的镇痛效果,提升了术后康复质量。

二、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肋骨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一)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医师通过超声引导技术确定神经的精确位置,避免对周围重要器官或血管造成损伤。超声引导技术能够实时显示注射针的位置和药物分布,确保麻醉药物准确注入神经周围,从而提高镇痛效果的可靠性。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通常使用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等长效局部麻醉药物。为了延长镇痛时间,麻醉师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具体的骨折位置,精准调节药物的剂量和浓度。一般来说,成人患者通常需要5至10毫升的罗哌卡因,浓度为0.2%至0.5%,具体剂量根据手术部位及预期镇痛时间进行调整。药物注射后,镇痛效果可持续24至72小时,期间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反馈进行再次调整或补充麻醉。为了进一步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结合局部麻醉泵技术可以持续向神经阻滞部位输送低剂量的麻醉药物。该系统不仅提供稳定的镇痛效果,还避免了阿片类药物的过度使用,显著减少了与这些药物相关的呼吸抑制、恶心、成瘾等副作用。术后,医护人员通过持续的疼痛评分和生命体征监控,评估镇痛效果,确保麻醉药物达到最佳效果且不会过量。

(二)适用于肋骨骨折的主要神经阻滞类型  

在肋骨骨折的术后镇痛管理中,常用的神经阻滞类型包括肋间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和胸横肌平面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直接作用于胸部肋间神经,适用于单侧肋骨骨折;椎旁神经阻滞则通过阻断脊神经根部传导,适用于多根肋骨骨折患者[7]。胸横肌平面阻滞通过影响胸壁肌肉的感觉神经,在部分病例中展现了显著的镇痛效果。这些技术均结合局部麻醉剂如罗哌卡因,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镇痛覆盖。例如,在胸腔镜辅助或全腔镜肋骨骨折手术结束时,对患者行肋间神经阻滞,先在患者皮肤上标记出肋间神经和胸横肌的位置,为阻滞提供准确的解剖标志,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将罗哌卡因等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到肋间神经进行肋间神经阻滞。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评分,确保镇痛效果满意且无并发症发生。

(三)超声引导技术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技术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临床操作的精确性与安全性。通过实时成像,操作医师能够清晰识别神经及周围解剖结构,精准定位麻醉药物的注射位置。超声技术不仅减少了对周围血管、器官的损伤风险,还通过可视化的操作避免了盲注的发生,特别是在复杂解剖结构如肋间和胸椎旁区域[8]。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且镇痛效果持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四)区域神经阻滞的临床操作流程与技巧  

区域神经阻滞的操作流程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并结合超声设备进行实时引导。需精准定位神经或神经丛,然后使用细针缓慢注入局部麻醉药物。不同的神经阻滞类型要求不同的解剖标志和进针角度,如肋间神经阻滞需沿着肋骨下缘进针,而椎旁阻滞则需沿脊椎两侧[9]。合理选择麻醉药物浓度和剂量,是确保长效镇痛的重要步骤。术中监控患者的疼痛反应和神经功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五)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通常通过术后疼痛评分、药物使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来评估。术后24小时内,镇痛评分的显著下降可作为成功指标之一。研究表明,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肋间神经阻滞的患者,术后48小时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未使用该技术的对照组[10]。患者对于术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通常较高,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依赖,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与术后康复周期,为临床镇痛方案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六)区域神经阻滞与其他镇痛方法的比较分析  

与传统的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等方法相比,区域神经阻滞因其局部作用的优势在术后镇痛中日益受到青睐[11]。区域神经阻滞不仅减少了全身麻醉引起的呼吸抑制和药物副作用,还通过精确定位提供了更长效的镇痛效果。相比之下,硬膜外麻醉在术后可能引发下肢运动功能受限及低血压问题。研究表明,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尤其是在超声引导下,其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与临床优化方向  

(一)新型镇痛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新型镇痛技术不断涌现,为术后疼痛管理提供了更多选择。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肋骨骨折术后镇痛。除此之外,局部持续麻醉输注系统与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的出现,也拓宽了镇痛的选择范围[12]。这些新技术通过精准控制药物释放或神经信号传导,显著减少了药物副作用并延长了镇痛时间。对于复杂骨折病例,应用这些新型技术有效提升了术后恢复速度。

(二)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评估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已通过多项临床研究得到了验证。通过超声引导精确定位注射区域,减少了损伤血管、器官的风险。研究显示,使用罗哌卡因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时,药物的扩散范围和剂量能够有效控制,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局部麻醉药物的代谢路径清晰,减少了肝肾负担,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长期随访的数据显示,该技术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安全性较高,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

(三)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的延长策略  

延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是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加速康复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局部麻醉药物如布比卡因与阿片类药物的联合使用被广泛应用。长效缓释制剂和持续神经阻滞输注系统进一步延长了镇痛的持续时间。一项针对胸部创伤患者的研究表明,结合使用布比卡因的持续输注系统,其镇痛效果可持续超过72小时,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疼痛评分与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四)个体化镇痛方案的优化  

个体化镇痛方案的优化为不同类型的肋骨骨折患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肋骨骨折的部位和数量,调整神经阻滞技术的选择与麻醉剂量,不仅能够提高镇痛效果,还能够减少药物副作用。某项针对60例肋骨多发骨折患者的研究显示,个体化镇痛方案在减少术后疼痛的同时,也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改善了呼吸功能。个体化方案的引入标志着术后疼痛管理进入了更精准化的阶段。

(五)神经阻滞技术在多学科合作中的应用  

在现代医疗中,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麻醉科,还涉及到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和康复科的多学科协作。通过多学科的联合诊疗模式,患者能够在术后获得全面的疼痛管理及康复指导。研究指出,在多学科团队中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患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呼吸功能恢复更为迅速。这种协同工作模式为术后疼痛管理提供了更高效和整合的解决方案。

(六)肋骨骨折术后镇痛管理的未来方向  

未来,肋骨骨折术后镇痛管理将更加注重精准化和个体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镇痛系统有望进一步优化患者的镇痛方案。随着可穿戴监控设备的发展,实时监测术后患者的疼痛状态并调整镇痛方案将成为可能。未来的镇痛管理还将加强多模式镇痛技术的联合应用,以减少药物依赖和副作用,确保患者在术后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康复,推动疼痛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

结语

肋骨骨折术后疼痛管理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凭借其高效、精准的镇痛效果逐渐成为关键手段。通过对不同类型神经阻滞的合理选择,并结合超声引导技术,疼痛控制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个体化镇痛方案的引入以及多学科合作的应用,为肋骨骨折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术后镇痛管理策略。持续镇痛技术的发展延长了术后镇痛时间,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展望未来,智能化和多模式镇痛管理将进一步提升镇痛效果,推动更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冯艺,许军军,林夏清,等.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4).241-245

[2]刘建东,陈建华,王伟立,等.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20,36(7):608-613.

[3]袁磊,张汉湘,周维纲,等.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手术对肺癌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术后疼痛及镇痛的影响[J].四川医学,2020,41(8):864-868.

[4]王义龙,张伟,姚永远,等.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5):599-602.

[5]刘文平,王国瑞,耿浩洋,等.不同镇痛方案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刊,2023,58(1):91-95.

[6]余小平,易云峰,陈松林,等.多发肋骨骨折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20,36(10):950-955. 

[7]刘波,王国年.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肺癌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23,31 (23):4485-4490.

[8]张伟,王飞,宋强,等.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胸部镇痛的临床进展[J].武警医学,2023 ,34 (1):63-66.

[9]关义满,刘雅宁,刘山华,等.超声引导下盐酸纳布啡注射液对肋骨骨折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J].河北医药,2022 ,44 (15):2347-2349,2353.

[10]王丽阳,尤肖丽,许辉,等.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3 ,34 (13):1876-1879.

[11]周俊莲,王玉荣.急诊老年肋骨骨折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4,49(5):774-780.

[12]王敏,刘婷,贾暄东.静注地塞米松联合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术后镇痛效果[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23 ,57 (3):293-298.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98 (Online)
ISSN:3008-0177 (Print)
所属期次: 2025.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