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诊科的急救治疗方法及效果探讨
王思聪 张小芬
盐池县人民医院 宁夏盐池 751500

复制成功

摘要:

目的 分析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诊科的急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2例)。分组后采取不同急救方法,最后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基本生命体征和抢救情况。结果 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诊到手术室时间、有效救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呼吸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0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满意度、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急救治疗方案在面对创伤性休克这种紧急病情时,迅速、准确、全面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急诊科急救治疗方法效果
DOI: 10.12428/hlyjzz2025.08.082
基金资助:

引言

创伤性休克,这一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常常出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交通事故或严重创伤后。它不仅考验着患者的生理极限,更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钟的延误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对于创伤性休克的救治,不单是对技术和经验的要求,更是对应急处置和决策智慧的深度考量。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急救方法被引入到创伤性休克的救治过程中。这些方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代表着对患者生命的关怀和对医疗人文的重视。尤其是在急诊科这种节奏紧张、压力巨大的环境中,能够及时且精准地应对创伤性休克,意味着医生与护士的协作已经不仅仅是医疗操作的配合,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和人性化的关怀。传统的创伤性休克救治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面临复杂创伤患者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应急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医学提出的综合救治模式,给急诊科医生提供了新的救治思路。它不仅仅注重创伤的直接处理,更加强调生命体征的动态监测、液体复苏、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新的急救治疗方法突破了单一技术的局限,更能快速识别危重症患者的需求,做出及时有效的治疗决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3~62岁,平均(48.35±4.73)岁;观察组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24~66岁,平均(46.92±4.1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进行常规急救,给予常规吸氧、补液、气管插管、吸痰等处理。观察组采取全面急救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生命体征检查

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常常在瞬间丧失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心跳、呼吸、血压等重要生理参数急剧变化,任何忽视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快速而精准的生命体征检查,确保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状况的全面了解,并为后续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

(2)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作为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患者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的恢复。创伤导致的出血性休克,常常伴随着血容量的急剧丧失,而液体复苏则是恢复血容量、稳定循环系统的关键。观察组采用了科学的液体复苏策略,结合动态监测,不仅仅是补充液体,更要调整液体种类和速度,避免过量的液体输入导致并发症[1]

(3)对胸、脑、腹部外伤病人应迅速进行全面的全面体检

创伤性休克患者常常伴随多部位损伤,胸部、脑部、腹部的损伤尤为常见。对这些创伤部位进行迅速而全面的检查,是抢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快速而精准的体检,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识别出最严重的损伤部位,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漏诊和延误治疗,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全面救治。

(4)合理的氧气供应,保证呼吸道的畅通

在急救过程中,保证患者的氧气供应是基础且至关重要的。创伤性休克常伴随呼吸功能受损,维持呼吸道畅通,及时供氧,确保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不下降,是避免器官衰竭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氧气管理不仅是生理上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意识水平和心态,稳定情绪对抢救工作同样具有积极作用[2]

(5)建立多个静脉通道

多条静脉通道的建立,确保了液体、药物、营养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并行实施。特别是在急救过程中,液体复苏和药物注射往往需要并行进行,而一个静脉通道的建立可能限制了治疗的进度。因此,提前建立多个通道,能为患者提供更灵活、高效的抢救方案[3]

(6)纠正酸毒症

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常伴随代谢紊乱,特别是酸毒症。体内酸碱失衡不仅影响呼吸和心脏功能,还会加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纠正酸毒症,保持酸碱平衡,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减轻器官损伤,提高治愈率。

(7)降低颅内压力

颅脑损伤患者常常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这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颅内压过高会进一步压迫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降低颅内压力,可以为脑组织争取更多的恢复时间,减少损伤[4]

(8)胸腔闭合引流

对于存在胸部创伤的患者,胸腔闭合引流是避免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的关键。及时进行引流,能够有效减轻胸腔内压力,改善呼吸功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恢复条件。

(9)骨折内固定

创伤性休克患者常伴有骨折,特别是肢体骨折。骨折内固定能够减少骨折对患者的进一步损伤,防止因不稳定的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内固定手术不单是骨折治疗的一部分,它对于患者的整体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10)应用广谱抗菌素抗感染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常因创伤而受到压制,细菌感染的风险极高。广谱抗菌素的应用,能够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尽早抗感染的治疗,不仅关乎患者的治愈,更关乎其生存质量的提升[5]

1.3评价指标

观察2组治疗情况(急诊抢救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诊到手术室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基本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抢救成功率、满意度、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22.0软件数据库进行统计,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情况对比

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诊到手术室时间、有效救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治疗情况对比

3.png

2.2基本生命体征对比

2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呼吸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0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基本生命体征对比

3.png

2.3抢救成功率、满意度、病死率对比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满意度、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抢救成功率、满意度、病死率对比

3.png

3讨论

创伤性休克,这一突如其来的急症,带来的不仅是患者身体的巨大痛苦,更是对医疗团队的一场严峻考验。在每一位创伤性休克患者面前,时间仿佛变得沉重,急诊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肩负着挽救生命的责任。这种病理状态本质上是由外部创伤导致的急性循环衰竭,通常伴随着血容量的急剧下降和心脏灌注压力的不足,进而导致全身各个重要器官的供氧不足。创伤性休克常因剧烈的外部损伤而触发,例如车祸、坠落、枪伤等意外事故。这些创伤不仅仅是物理的破坏,更在生理上引起了连锁反应。出血是创伤性休克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血管受损导致大量出血时,血容量迅速减少,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到全身,最终形成循环衰竭。血压的下降,器官的缺氧,使得患者处于一种濒临死亡的边缘。创伤性休克的症状多样,且发展迅速。初期可能只是血压降低、脉搏加速,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皮肤苍白或湿冷等表现。最严重的情况下,休克会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器官的完全停止工作。每一项症状,都是患者身体极度挣扎的信号,也是医护人员急救的触发点。与许多疾病不同,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并非单一的,急救措施必须综合考虑出血控制、液体复苏、感染预防等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休克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早期的液体复苏至关重要,能够有效补充血容量,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而随着休克的加重,可能需要更为复杂的治疗手段,如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或针对出血部位的手术干预。总之,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更多的是在“抢时间”,在时间的赛跑中与死亡争夺每一分每一秒。创伤性休克不仅是生理上的挑战,它对医疗团队的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紧急情况下,急诊医生、外科医生、麻醉师等多个科室的紧密合作,是成功抢救的关键。每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6]

通过对比分析,观察组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诊到手术室时间以及有效救治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不仅表明了观察组采用的急救措施在时间管理上的优势,还反映了在紧急救治过程中,迅速的决策和高效的团队协作如何有效缩短关键时间,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尽管两组在常规生命体征(如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呼吸等)方面未出现显著差异,但观察组在血氧饱和度(SpO2)上的显著提高,进一步印证了综合急救措施在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和氧合方面的有效性。SpO2的提高表明,在创伤性休克的抢救过程中,合理的氧气供应和呼吸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患者器官功能的恢复和生存几率。更为关键的是,观察组在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和病死率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全面、系统的急救治疗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能提升患者和家属对治疗过程的信任和满意度。低病死率和高满意度反映了抢救过程中的医疗质量和患者体验的综合优化[7]

综上所述,综合急救治疗方案在面对创伤性休克这种紧急病情时,迅速、准确、全面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研究为今后的急诊科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进一步优化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梦娇. 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吉林医学, 2024, 45 (07): 1745-1747.

[2]王亚婷, 周星星. 院前120急诊急救联合院内无缝对接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J]. 山西医药杂志, 2023, 52 (19): 1497-1500.

[3]刘冰. 基于TQM急诊护理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23, 21 (13): 146-148.

[4]焦海燕, 尹欣. 基于FMEA的急诊急救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并发症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3, 30 (05): 81-85.

[5]赵慧, 李超丽.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 2022, 29 (05): 665-666.

[6]高琪琪. 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路径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 19 (05): 701-703.

[7]黄海群, 陈瑞敏, 吕洋洋, 颜雷雷, 林海鸟. 智能急诊分诊系统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 2021, 38 (09): 36-38+20.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98 (Online)
ISSN:3008-0177 (Print)
所属期次: 2025.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