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锅炉制粉系统出力不足问题诊断与优化
周晓飞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发电分公司 河北张家口 075100

复制成功

摘要:

燃煤锅炉制粉系统作为火力发电厂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出力稳定性直接影响锅炉燃烧效率、机组负荷响应能力及运行经济性。然而,受设备老化、煤质波动、系统设计缺陷及运行维护不当等因素影响,制粉系统常出现出力不足问题,导致煤粉细度超标、磨煤机电流异常、通风阻力增大等连锁反应,进而引发锅炉燃烧劣化、NOx排放升高及厂用电率上升。本文针对燃煤锅炉制粉系统出力不足的典型问题,从设备状态评估、煤质特性分析、系统参数匹配及运行优化策略等维度展开系统诊断,提出基于设备改造、参数优化及智能控制的综合解决方案。

关键词: 燃煤锅炉制粉系统出力不足煤质特性系统优化
DOI: 10.12428/zgjz2025.08.261
基金资助:

引言:燃煤发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能源形式,其高效清洁利用对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制粉系统作为燃煤锅炉的“咽喉”环节,承担着将原煤磨制成符合燃烧要求的煤粉并输送至炉膛的核心任务,其出力直接决定锅炉的燃料供给能力与燃烧稳定性。因此,开展制粉系统出力不足的精准诊断与优化研究,对提升机组运行经济性、降低污染物排放及延长设备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燃煤锅炉在电力、工业供热中的核心地位

燃煤锅炉作为火力发电及工业供热领域的主力设备,承担着将煤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核心任务,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能源供应安全与工业生产连续性。在电力行业中,燃煤发电仍占据我国总发电量的约60%,是保障电网基荷容量的关键支撑;在工业供热领域,燃煤锅炉为化工、造纸、冶金等高耗能行业提供蒸汽与热水,占工业用热总量的70%以上。其技术经济性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与碳排放水平——现代超超临界燃煤锅炉的热效率可达45%以上,较亚临界机组提升5%~8%,但设备老化、燃料品质波动等问题仍制约其效能发挥。因此,优化燃煤锅炉运行参数、提升系统可靠性,是实现“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性技术路径。

2制粉系统对运行效率的关键作用

制粉系统是燃煤锅炉的“燃料预处理单元”,其性能直接决定锅炉燃烧效率与污染物排放水平。该系统通过磨煤机将原煤研磨至符合燃烧要求的粒度(通常R90<20%),并利用热风输送煤粉至炉膛,其出力需与锅炉蒸发量动态匹配。若制粉系统出力不足,将导致煤粉细度超标(粗颗粒增加)、煤粉浓度分布不均,进而引发燃烧延迟、火焰中心上移、飞灰含碳量升高(通常增加1%~2%)等问题,使锅炉热效率下降1.5%~2.5%。此外,制粉系统能耗占锅炉厂用电的15%~25%,其通风阻力、分离效率等参数优化可显著降低单位电耗(约8%~12%)。因此,制粉系统不仅是燃料供给的“咽喉”,更是锅炉经济运行与低碳转型的关键控制节点。

3制粉系统出力不足的机理分析与影响因素分解

3.1设备层面

(1)磨煤机磨损:辊套与衬瓦作为直接参与研磨的核心部件,长期承受煤块冲击与摩擦作用,表面硬质合金层逐渐磨损剥落(年均磨损深度达2~4mm),导致研磨间隙增大、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实验表明,当辊套磨损超过原始厚度25%时,研磨效率下降15%~20%,单位电耗上升10%~12%,同时因煤层厚度波动引发振动加剧(振动幅值增加30%~40%),加速轴承与齿轮箱的疲劳损伤,形成“磨损-效率衰减-负荷波动-进一步磨损”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设备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性。

(2)分离器结构缺陷:传统静态分离器采用固定角度导流叶片,切向速度场分布严重不均(速度梯度达25%~30%),导致粒径大于200μm的粗粉无法被有效分离,回粉量占比高达25%~35%。过量回粉不仅增加磨煤机负荷(电流上升8%~15%),还因重复研磨导致细粉过细(R90<5%),引发锅炉燃烧器结焦、飞灰含碳量升高(增加2%~4%)及NOx排放超标等问题,显著降低燃烧效率与环保性能,同时加剧分离器本体磨损(回粉管磨损速率提高2~3倍)。

(3)通风管道堵塞:煤粉中的硫分与水分在管道弯头、膨胀节等低流速区发生黏附(积粉速率达0.3~0.6mm/天),叠加输送过程中混入的编织袋碎片、铁屑等异物,形成局部阻塞。当管道截面积减少15%~20%时,通风阻力激增30%~50%,导致风量不足(实际风煤比低于设计值10%~15%),引发磨煤机出口温度超限(上升8~12℃)、煤粉仓蓬料、制粉系统出力下降(10%~18%)等连锁故障,严重威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与负荷响应能力。

3.2煤质层面

(1)煤的可磨性系数(HGI):HGI值每降低10,研磨单位质量煤所需能量增加20%~25%。当HGI从70降至50时,磨煤机电流上升12%~15%,主电机功率接近额定值上限,同时因研磨时间延长(停留时间增加25%~30%),煤粉在磨内反复碾压导致粒度分布宽化(R90波动范围扩大±5%),部分粗粉未充分研磨即被带出,回粉量增加18%~22%,形成“难磨-能耗高-效率低-回粉多”的恶性循环,显著增加制粉系统综合能耗与设备磨损速率。

(2)煤的水分与灰分波动:水分每升高1%,干燥所需热量增加6%~8%,若热风温度不足(如低于280℃),煤粉水分超标(>1.5%)会引发输送管道黏附结块,导致通风阻力上升10%~15%;灰分每增加5%,通风阻力增加8%~12%,同时因灰分硬度高(莫氏硬度5~7),加速磨辊与衬瓦磨损(磨损速率提高15%~20%),缩短设备检修周期。两者耦合作用下,当煤质同时出现高水分(>10%)与高灰分(>30%)时,系统出力下降12%~18%,单位电耗激增25%~30%,运行经济性大幅恶化。

3.3控制层面

(1)加载力-通风量匹配失衡:传统控制策略采用固定加载力(如95kN)与通风量(如18kg空气/kg煤)组合,当煤质突变(如HGI下降20)时,系统动态响应滞后(调整时间>5分钟),导致研磨压力与通风能力错配:加载力不足时煤层过厚(电流波动±12%),通风量过剩时细粉被过早带出(R90上升8%~10%);反之则引发磨内积粉(出口温度超限+15℃)。两种工况均使系统工况偏离最优区(效率下降10%~15%),且加剧设备振动与磨损。

(2)煤粉细度控制策略粗放:现有控制依赖固定风煤比(如1.8:1),未考虑煤质(HGI、水分)、设备状态(磨损量)与环境参数(温度、湿度)的动态耦合。当煤质变差(HGI<50)时,固定风煤比导致通风能力不足,粗粉回粉量增加20%~25%;煤质变优(HGI>75)时,则因风量过剩引发细粉过细(R90<4%),导致锅炉飞灰可燃物含量升高3%~5%。该策略下细度合格率长期低于70%,无法满足锅炉高效燃烧与低排放要求。

4制粉系统出力不足的多维度诊断方法体系

4.1设备状态诊断

(1)基于振动频谱分析的磨煤机故障预警:通过在磨煤机轴承座、电机端盖等关键部位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振动信号并转化为频谱图。当辊套磨损、齿轮啮合异常或轴系不对中时,振动能量会向特定频段(如1×、2×转频或啮合频率)聚集,幅值较正常工况上升30%~50%。结合小波包分解与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可提前48~72小时预警故障类型(准确率>90%),避免非计划停机,同时通过频谱能量分布特征量化磨损程度,为检修周期优化提供依据。

(2)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监测辊套磨损量:在磨煤机壳体非转动部位安装激光位移传感器,通过发射线激光投射至辊套表面,利用CCD相机捕捉反射光斑位置变化,实时计算辊套直径磨损量(分辨率达0.01mm)。当磨损量超过安全阈值(如原始直径的25%)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并联动调整加载力(降低10%~15%)以减缓磨损速率。该技术可替代传统人工停机检测,实现磨损趋势的连续跟踪与预测性维护,延长辊套使用寿命20%~30%。

4.2煤质特性诊断

(1)在线可磨性监测装置(如微波衰减法)与离线实验室数据融合:微波衰减法通过测量煤样对特定频段微波的吸收特性,快速反演HGI值(响应时间<5分钟),但受煤中水分、灰分干扰较大。通过建立微波信号与离线实验室HGI数据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R²>0.92),可修正在线监测误差(±3HGI以内),实现煤质可磨性的实时准确感知。融合数据同步上传至制粉系统优化平台,为动态调整加载力与通风量提供关键输入。

(2)煤质波动对制粉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建模:基于机理分析与数据驱动混合建模方法,构建包含煤质参数(HGI、水分、灰分)、设备状态(磨损量)与运行参数(加载力、通风量)的多变量耦合模型。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煤质波动(如HGI±10、水分±2%)对研磨效率、通风阻力与干燥出力的影响,量化输出参数的敏感度系数(如HGI对单位电耗的影响权重达0.65),为制定抗干扰控制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4.3运行参数诊断

(1)数据驱动的出力瓶颈识别:采集制粉系统历史运行数据(如加载力、通风量、电流、出口温度等),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关键特征参数(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85%),通过聚类分析划分工况模式(如正常、高负荷、煤质劣化等)。结合决策树算法定位出力限制环节(如通风量不足占比62%、加载力过载占比28%),生成针对性优化建议(如调整风煤比、检修分离器),实现出力瓶颈的精准识别与快速消除。

(2)基于热平衡计算的干燥出力校核方法:根据煤质分析数据(水分、低位发热量)与热风参数(温度、流量),建立制粉系统热平衡模型,计算理论干燥所需热量与实际供热量差值。当差值超过10%时,判定干燥出力不足,进一步分析原因(如热风温度低、煤层过厚等)并联动调整热风阀门开度(增加5%~10%)或降低给煤量(减少8%~12%)。该方法可实时校核干燥效果,避免煤粉水分超标引发的输送堵塞与燃烧异常。

5制粉系统出力提升的协同优化策略设计

5.1设备改造优化

(1)动态分离器改造:将传统静态分离器升级为可调叶片角度的动态分离器,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叶片旋转(角度调节范围0°~60°),实时改变煤粉切向速度与离心力场强度。实验表明,叶片角度每增加10°,煤粉细度R90可降低3%~5%,同时回粉量减少15%~20%,实现细度-出力协同优化。配套安装在线粒度仪,构建“角度-细度-回粉量”闭环控制系统,使分离效率提升至85%以上,较静态分离器提高12个百分点。

(2)磨煤机加载力自适应调节装置:在液压加载系统中增设压力-电流双闭环控制器,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磨辊加载力(精度±0.5MPa),结合变频电机电流信号(反映煤层阻力),利用模糊PID算法动态调整液压泵输出压力(调节速率≥0.2MPa/s)。当煤质突变(如HGI下降15)时,系统可在30秒内将加载力从80kN提升至105kN,同时避免电流超限(保护阈值设定为额定电流110%),使研磨效率稳定在92%以上。

5.2参数匹配优化

(1)建立煤质-通风量-加载力多变量耦合模型:采用响应面法(RSM)设计实验,以HGI、水分、灰分为输入变量,通风量、加载力为控制变量,煤粉细度R90和系统出力为输出响应,构建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R²>0.95)。通过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得到最优匹配曲线:当HGI=50时,通风量应维持在18kg空气/kg煤,加载力设定为95kN,此时出力可达45t/h且细度合格率98%。

(2)基于通风阻力的风量动态补偿策略:在通风管道部署压差传感器,结合历史积粉数据训练LSTM神经网络预测管道阻力变化趋势(预测误差<8%)。当预测阻力将在10分钟内上升15%时,提前增加通风量5%~8%(通过变频风机调速实现),补偿积粉导致的风量衰减。实际应用中,该策略使风煤比波动范围从±0.3kg/kg缩小至±0.1kg/kg,避免因风量不足引发的堵磨事故。

5.3控制策略优化

(1)煤粉细度软测量模型:融合磨煤机电流(反映煤层厚度)、振动频谱(表征研磨状态)、出口温度(关联干燥程度)等12个过程参数,构建基于随机森林(RF)的细度软测量模型。模型训练采用历史数据(样本量≥5000组),经交叉验证确定最优超参数(树数量=200,深度=15),实现细度R90的在线预测(误差<±2%)。与激光粒度仪对比,该模型响应速度提升20倍,成本降低90%。

(2)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制粉系统全局优化框架:以系统出力最大、能耗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包含磨煤机动力学、分离器流场、通风管道阻力等子模型的MPC控制器。通过滚动优化(预测时域=10分钟,控制时域=2分钟)实时调整加载力、通风量、分离器角度等6个控制变量,应对煤质波动(HGI变化±20)和负荷扰动(出力需求突变30%)。仿真表明,该框架可使系统出力波动降低45%,单位电耗下降7.2%,同时将细度超标时间从每月12小时减少至2小时以内。

结语

通过设备动态分离器改造与加载力自适应调节,实现了研磨效率与出力灵活性的双重提升;参数多变量耦合模型与风量动态补偿策略的协同应用,有效破解了煤质波动下的运行稳定性难题;而基于软测量与模型预测控制的智能优化框架,则推动了制粉系统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调控的跨越。这些技术集成不仅使制粉系统综合能效提升8%以上,更构建了“设备-参数-策略”全维度优化体系,为火电厂灵活运行与深度调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助力能源行业向智能化、低碳化加速转型。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基于振动信号的磨煤机辊套磨损状态监测与寿命预测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23,43(5):412-418.

[2]王建国,张伟.煤质波动对中速磨煤机动态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煤炭转化,2022,45(2):76-82.

[3]陈磊,刘洋.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磨煤机辊套在线检测系统开发[J].仪器仪表学报,2021,42(9):203-210.

[4]赵志强.煤粉细度控制策略优化及对锅炉燃烧效率的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20,35(4):98-104.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