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外周静脉留置针因其穿刺次数少、操作便捷、留置时间长等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类儿童疾病的治疗[1]。对于需要静脉输液、抗生素治疗、化疗治疗等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属于主要的静脉通路,但是因为儿童对于疼痛的耐受能力较弱,再加上自身认知水平不成熟,此时对于医疗行为往往会呈现出较为强烈的恐惧情绪、焦虑甚至是抗拒行为,在穿刺治疗期间还会出现哭闹、逃避以及挣扎等行为,这一些行为不仅会增加穿刺失败风险以及护理操作难度,还会影响静脉治疗效果,部分患儿还会因为静脉治疗而造成心理阴影,从而影响医患关系,所以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缓解患儿穿刺疼痛感、提高治疗依从性成为了目前临床护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2-3]。在临床中传统护理模式往往以流程化操作为主,缺乏对患儿个体化、情绪化反应的系统评估和干预,往往难以满足患儿及其家属日益提升的护理需求[4-5]。近年来“循证护理”理念逐渐引入临床护理实践,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个体需求,强调通过科学研究结果指导护理决策,以此达到理想的护理目的[6]。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周治疗患儿的整体预后水平,本次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儿童静脉穿刺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护理工作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4年1月到2024年12月我院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患儿100例作为案例,随机分组两组。一般资料详情见表1,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拟接受静脉留置针治疗;无严重心肺功能异常;意识清楚、能配合护理;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无明显语言交流障碍;接受过基础健康教育;病情需连续输液治疗;无静脉穿刺禁忌情况。
排除标准:急性重症或休克状态;有严重皮肤感染或破溃;合并重大器质性疾病;有神经精神类疾病史;治疗中断或中途转院者;留置针使用经验丰富者;家属拒绝参与随访评估;有明确过敏或配合困难。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所有患儿均采用24G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治疗。选择手背、前臂等常用静脉部位,在穿刺前使用无菌技术进行皮肤消毒。穿刺时护士动作轻柔、迅速,并及时观察回血情况,确认留置成功后立即固定导管。成功留置后连接输液装置并进行输液操作,每日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阻塞等不良反应。每根留置针使用周期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或根据临床使用情况提前更换。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告知患儿及家属留置针的基本作用及注意事项。穿刺前安抚患儿情绪,常规皮肤清洁与消毒。穿刺成功后使用透气敷料及胶带进行“工字型”固定。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导管脱落等现象,保持针口清洁干燥。
实验组应用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患儿评估与个体建档。在穿刺前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评估既往穿刺经验、对疼痛的敏感性、情绪反应特征及家属配合程度,评估后为每位患儿建立个体化护理档案记录护理重点、干预偏好及适宜的注意力转移工具,作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2、治疗环境优化与情境布置。在治疗区域设置温馨安静的空间墙面张贴卡通图案,放置绘本、玩偶等,减少冰冷医疗感。穿刺前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提供绘画板、音乐玩具,引导患儿进入熟悉、轻松的“游戏场景”,减少陌生感;3、注意力转移干预法。穿刺过程中,护士与辅助人员通过玩具操作、讲述故事、播放泡泡、动画引导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一人进行穿刺操作,另一人用泡泡棒吸引患儿眼神,并持续与其互动,以减轻对穿刺动作的关注;4、语言引导与正向沟通。在穿刺前后全程使用温柔语气与患儿沟通,避免使用“打针”等易引起紧张的词汇,采用“贴个小贴纸”“医生看看你的手”等亲和语言,在操作过程中给予正向鼓励,例如“你真的非常棒”、“你做得很好”;5、留置针固定方式改进。穿刺成功后采用“U形垫片+透气敷料+弹力网套”的三重固定方法,减少胶带直接粘贴皮肤,避免患儿因牵拉而产生不适或撕脱反应。固定时动作轻柔,确保穿刺肢体自然舒适;6、家属配合指导与情绪管控。提前与家属沟通说明穿刺过程及配合要点,指导家属在穿刺过程中握住患儿手臂并用轻柔语气安慰,避免表现出紧张或催促情绪。观察家属反应,如果家属反应过于激烈则由护士接替家属进行陪同;7、穿刺全过程观察与记录。在穿刺前、中、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患儿表情、体态反应、语言表现等,结合FLACC量表进行疼痛评估,记录是否出现拒绝配合、挣扎等行为,为后续护理反馈和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1.3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疼痛评分、治疗依从性以及心理情绪评分。
疼痛感受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穿刺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范围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任何疼痛;10分表示重度疼痛。
治疗依从性评分采用依从性行为量表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30分,包含配合程度、抗拒行为、关注度三个维度,≥25分为完全依从,20~24分为依从,<20分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依从)/总人数×100%。
心理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情绪评估,每项量表总分为65分,评分越高表示情绪问题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23.0版本SPSS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在数据对比时两组数据对比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儿穿刺期间疼痛感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2依从性对比
实验组患儿接受穿刺治疗的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2。
2.3心理情绪评价结果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3。
3.讨论
儿童因为心理发育尚不健全、自我控制能力差,在面对医疗操作时常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在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治疗过程中疼痛和恐惧情绪明显,往往导致穿刺失败率上升、治疗依从性下降,部分患儿反抗剧烈还会影响静脉穿刺,导致无法顺利完成静脉治疗[7]。传统护理主要聚焦于穿刺技术本身,对于儿童的情绪干预和行为引导关注较少,容易忽视患儿个体在认知、感知、依从性方面的差异[9]。循证护理强调将最佳临床证据与护理人员经验以及患儿个体需求相结合,通过系统分析与干预手段提升护理效果,基于循证护理理论结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能够构建一整套系统化、情景化的干预流程,能够更好的满足患儿的期望与需求,以此提高整体护理效果[10]。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在穿刺过程中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这一结果证明循证护理干预对缓解穿刺疼痛具有良好效果。首先,注意力转移是缓解疼痛的常用心理干预手段,通过动画播放、泡泡棒、绘本游戏等方式能够将患儿注意力从穿刺行为转移至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从而降低对于疼痛的感知程度。其次,语言安抚与角色模拟能够有效提升患儿主观安全感,通过术前游戏模拟、情境演练让患儿熟悉操作流程,操作过程中能够避免使用“打针”等敏感词汇,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应激水平,从而减少对疼痛的主观放大反应[11-12]。
结果显示实验组依从率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证明循证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儿对治疗的接受程度,循证护理通过角色扮演、家庭参与、安抚语言等手段建立“安全氛围”,在环境布置、人员态度上均体现出柔性护理理念,减少了陌生感和恐惧感,有助于提升患儿配合度。另外,循证护理鼓励家属在穿刺过程中进行肢体固定与语言安慰,能够有效避免家属不当反应而加重患儿焦虑的问题[13]。
心理情绪评分结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护理干预前,对两组患儿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数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两组患儿在护理干预前的初始情绪状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经过针对性护理后,实验组患儿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有力证明了循证护理在缓解患儿焦虑、抑郁情绪方面的积极作用。循证护理不仅注重语言安慰和行为引导,还巧妙运用动画、游戏等患儿喜爱的媒介,有效缓解其对医疗操作的紧张情绪,促进情绪稳定。此外,情绪、疼痛与依从性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为儿童康复提供了全方位保障[14]。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模式在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减轻患儿疼痛感受,还能够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阳文芳,谭李军,莫丹凤,等.情景游戏护理干预对儿童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及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7):1077-1081.
[2]陈晓,胡高艳.疼痛护理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12):179-182.
[3]林艳,朱芳,唐许芬,等.舒适护理理念下改良体位固定法在癌症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20):183-188.
[4]孙利.童趣化护理干预对小儿输液穿刺成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24,22(15):116-118.
[5]吴苹苹,唐乐,陈佩,等.标准化护理在静脉留置针穿刺负压引流治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4,31(17):149-152.
[6]张素颖,孔莎,张晓玲,等.共情护理辅助预见性护理对采血室儿童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不合格血标本数的影响[J].罕少疾病杂志,2024,31(9):158-160.
[7]郑杰,彭晶.即时激励护理在静脉留置针患儿穿刺效果及负性情绪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7):2635-2638.
[8]赵奇,张厚玲,赵鑫.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2):166-167.
[9]汪婕,吴丹,郑杰.基于虹吸原理的护理干预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2):49-51.
[10]赵宏霞,吕学瑞,陈扬,等.虚拟现实技术对减轻患儿护理穿刺相关疼痛及焦虑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12):1850-1856.
[11]杨佳,欧阳友云,黄霞.家属参与护理干预在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92-94.
[12]韩琴,洪忠芹.围术期综合护理对小儿肾穿刺活检术患儿身心应激、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7):1337-1341.
[13]王洁丽,严一岚,吴龙艳.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桡动脉穿刺疼痛及机体发育的影响[J].浙江医学,2023,45(22):2439-2442.
[14]胡素琴,王桂玲,祁静,等.改良式集束化护理策略在160例肿瘤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实践[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3):64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