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等重要基础材料的生产。然而,冶金过程,尤其是熔炼环节,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显著特点。据统计,全球冶金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20%-25%,其中熔炼环节能耗占冶金总能耗的60%-70%,同时伴随大量CO₂、SO₂及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随着全球能源短缺问题加剧及环保法规不断收紧,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熔炼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开发与应用高效节能熔炼技术成为冶金工程领域的迫切任务。
高效节能熔炼技术以“低能耗、高效率、低污染”为核心目标,通过优化能量利用方式、改进熔炼工艺参数、集成余热回收系统等手段,实现熔炼过程的能源效率提升与环境影响降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与企业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本文旨在对这些技术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为冶金行业的节能改造与技术升级提供参考。
二、传统冶金熔炼技术的能耗问题
传统冶金熔炼技术主要包括火法熔炼中的高炉熔炼、转炉熔炼、反射炉熔炼等,这些技术在长期应用中逐渐暴露出明显的能耗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源利用效率低
传统熔炼技术多依赖化石燃料(如焦炭、重油)作为热源,燃料燃烧过程中存在大量热量损失。以高炉炼铁为例,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中,仅有40%-50%用于铁矿石的还原与熔化,其余热量通过烟气、炉渣、炉体散热等途径流失。此外,传统熔炼过程中,空气作为助燃剂时,其中的氮气不参与燃烧反应,却吸收大量热量并随烟气排出,进一步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
(二)工艺参数优化不足
传统熔炼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物料配比)的控制多依赖经验,缺乏精准的智能化调控手段。例如,反射炉熔炼过程中,若温度控制过高,会导致燃料过度消耗;若温度过低,则会延长熔炼时间,同样增加能耗。同时,物料混合不均匀、反应界面有限等问题,也会导致熔炼反应不充分,进一步提升能耗。
(三)余热回收能力薄弱
传统熔炼系统的余热回收装置往往较为简单,仅能回收烟气中的部分显热,且回收效率较低。大量高温烟气(温度可达1200-1600℃)、高温炉渣(温度可达1400-1500℃)中的余热未得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会增加冷却系统的能耗与环境负担。
(四)污染物排放与能源消耗的恶性循环
传统熔炼技术在高能耗的同时,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为控制污染物排放,企业需额外投入能源用于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处理,形成“高能耗-高污染-再耗能”的恶性循环。例如,传统转炉炼钢过程中,每吨钢需消耗约60-80kg焦炭,同时产生约15-20kg SO₂,处理这些SO₂需消耗额外的电力与药剂,进一步增加了总能耗。
三、高效节能熔炼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针对传统熔炼技术的能耗问题,国内外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发了多种高效节能熔炼技术,通过创新加热方式、优化工艺设计、强化余热回收等途径,实现了熔炼过程的节能降耗。以下对几种典型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一)富氧熔炼技术
富氧熔炼技术是通过提高助燃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通常从21%提升至25%-40%),减少氮气带入的热量损失,提升燃料燃烧效率与熔炼温度。其核心优势在于:
1.提升燃烧效率:富氧环境下,燃料燃烧更充分,火焰温度可提高100-300℃,缩短熔炼时间,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以铜冶炼为例,采用富氧闪速熔炼技术后,每吨铜的燃料消耗可降低20%-25%,熔炼时间缩短30%以上。
2.减少烟气排放量:氧气浓度提升后,单位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减少,烟气排放量降低20%-30%,不仅减少了热量损失,还降低了烟气处理系统的能耗与成本。
3.优化反应过程:高浓度氧气可强化熔炼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高金属回收率。例如,在镍铁矿熔炼中,富氧熔炼可使镍回收率提升3%-5%,同时减少炉渣中的金属损失。
(二)等离子体熔炼技术
等离子体熔炼技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温度可达5000-10000℃)作为热源,实现物料的快速熔化与反应。该技术具有加热速度快、温度可控性强、能源利用率高的特点,适用于难熔金属、废旧金属回收等领域:
1.高效加热:等离子体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可直接作用于物料表面,热量损失少,能源利用效率可达60%-70%,远高于传统熔炼技术。
2.环保性好:等离子体熔炼过程中,物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反应,减少了SO₂、NOₓ等污染物的生成;同时,高温等离子体可分解物料中的有害杂质,实现无害化处理。
3.适应性强:等离子体熔炼可处理多种复杂物料,如低品位矿石、冶金废渣等,拓展了冶金原料的来源,降低了对高品位矿石的依赖。
尽管等离子体熔炼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其设备投资成本较高、运行维护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未来,随着设备国产化与技术成熟度的提升,等离子体熔炼技术有望在特种冶金与固废处理领域实现广泛推广。
(三)微波辅助熔炼技术
微波辅助熔炼技术是利用微波的穿透性与热效应,使物料内部快速升温,实现熔化与反应的新型技术。与传统外部加热方式不同,微波加热具有“内加热”特点,其节能优势主要体现在:
1.加热均匀高效:微波可直接作用于物料分子,使物料内外同时升温,避免了传统加热中“外热内冷”的温度梯度,减少了热量损失,加热效率提升30%-40%,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0%-25%。
2.缩短熔炼时间:微波加热速度快,可显著缩短物料的熔化与保温时间。例如,在铝合金熔炼中,传统电阻炉熔炼需60-90分钟,而微波辅助熔炼仅需30-45分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3.改善产品质量:微波加热的均匀性可减少物料中的成分偏析,提高金属合金的力学性能。同时,微波加热过程中无明火、无烟尘,可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设备腐蚀。
(四)余热回收集成技术
余热回收是冶金熔炼节能的重要环节,通过集成高效余热回收装置,可将熔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炉渣等余热转化为电能、热能或工艺用热,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目前,主流的余热回收集成技术包括:
1.烟气余热发电技术:采用余热锅炉将高温烟气(温度800-1400℃)的热量转化为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例如,钢铁企业的转炉烟气余热发电系统,每吨钢可回收电能30-50kWh,年发电量可达数千万度,相当于节约标煤1-2万吨。
2.炉渣余热利用技术:高温炉渣(温度1400-1500℃)的余热回收主要通过渣显热回收装置,将炉渣的热量转化为热水或蒸汽,用于厂区供暖、工艺加热等。例如,鞍钢集团的高炉渣余热回收系统,每吨炉渣可回收热量约100-150MJ,年节约标煤5万吨以上。
3.余热梯级利用系统:根据不同余热的温度等级,进行梯级利用。例如,高温烟气(1200℃以上)先用于发电,中温烟气(400-800℃)用于加热助燃空气或工艺物料,低温烟气(100-400℃)用于供暖或预热冷水,实现余热的最大化利用。
目前,余热回收集成技术已成为冶金企业节能改造的必选方案。例如,宝武集团在多个钢铁基地建设了余热回收集成系统,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提升5%-8%,年节约标煤超过50万吨。未来,随着余热回收设备效率的提升与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余热回收集成技术将在冶金行业发挥更大的节能作用。
四、高效节能熔炼技术的发展趋势
尽管高效节能熔炼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智能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结合冶金行业的“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需求,未来高效节能熔炼技术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技术集成化
单一节能技术的节能效果有限,未来将趋向于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例如,富氧熔炼与余热回收技术结合,可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微波辅助熔炼与等离子体熔炼结合,可实现物料的快速加热与深度反应。技术集成化将成为提升熔炼系统整体节能效果的关键方向。
(二)智能化与数字化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熔炼过程的精准调控与智能优化。例如,通过建立熔炼过程的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模拟温度、压力、物料配比等参数对能耗的影响,动态调整工艺参数,实现能耗最小化;利用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烟气、炉渣的温度与成分,优化余热回收系统的运行效率。智能化与数字化将为高效节能熔炼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三)清洁能源替代
传统熔炼技术依赖化石燃料,未来将逐步推进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的替代。例如,利用太阳能聚光加热实现物料熔炼,或利用氢能作为还原剂与燃料,减少化石燃料消耗与CO₂排放。清洁能源替代将是实现冶金行业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效节能熔炼技术的长期发展方向。
(四)绿色化与循环化
强化熔炼过程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例如,通过优化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近零排放”;将冶金废渣、烟尘等固废作为二次原料回用于熔炼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绿色化与循环化将使高效节能熔炼技术不仅关注能源效率,还兼顾环境效益与资源效益,实现冶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
五、结论
冶金工程中的高效节能熔炼技术是解决行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传统熔炼技术能耗问题的分析,系统研究了富氧熔炼、等离子体熔炼、微波辅助熔炼及余热回收集成等高效节能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与节能效果。研究表明,这些技术在降低能耗、提升效率、减少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在冶金行业取得一定应用成果。
未来,随着技术集成化、智能化、清洁能源替代及绿色循环化的发展,高效节能熔炼技术将不断突破瓶颈,实现更大规模的应用。冶金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需求,积极引进与推广高效节能熔炼技术,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通过高效节能熔炼技术的广泛应用,冶金行业将逐步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环境质量改善与资源高效利用,为全球“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宝宁.冶金工程中炉渣对金属和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离研究[J].冶金与材料,2023,43(12):28-30.
[2]吴行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色金属冶金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评《有色金属冶金实验》[J].有色金属工程,2023,13(12):184.
[3]那显松.冶金工程中的施工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3,50(06):43-45.
[4]李义兵,龙露珍,申嘉龙,等.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50):89-92.
[5]霍兆霞.大型钢厂冶金工程造价控制难点及控制措施分析[J].山西冶金,2023,46(11):66-68.
[6]初晓龙.冶金工程项目管理遇到的挑战及对策[J].山西冶金,2023,46(10):99-101.
[7]樊友奇,龙红明,雷金火,等.面向新经济的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5):72-74.
[8]张鹤,王永涛,刘京军,等.钢铁冶金工程数字化交付数据组织研究[J].一重技术,2023,(0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