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作为普外科的核心操作,被广泛用于处理消化系统、肝胆胰脾以及多种腹腔内肿瘤性疾病[1]。尽管手术技术日益成熟,但患者在全身麻醉后的复苏阶段仍面临多种并发症风险,其中,苏醒期躁动尤为常见。该状态以意识尚未完全清晰、无法控制的动作、语言无序,甚至企图挣脱约束或拔除引流管为特征,不仅可能引发坠床、切口出血、呼吸或循环不稳定等不良事件,也显著增加了临床护理的难度[2]。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普及,强调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一系列证据支持的优化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在这一背景下,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作为一种前瞻性的干预策略,日益受到重视。该模式以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类型为依据,在麻醉苏醒前即系统实施多维度干预,目标在于实现从麻醉状态到清醒状态的平稳过渡[3]。因此,深入研究该护理模式对预防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实际效果,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也为术后护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了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5-60岁,平均(42.53±2.88)岁;女性19例,男性21例;手术构成包括胃癌13例、直肠癌16例、结肠癌11例;麻醉时长1-5小时,平均(3.12±0.46)小时。对照组年龄28-57岁,平均(42.19±2.36)岁;女性17例,男性23例;手术类型分别为胃癌10例、直肠癌15例、结肠癌15例;麻醉时间1-5小时,平均(2.96±0.55)小时。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信息(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行择期腹部手术,ASA分级Ⅰ-Ⅲ级,意识清醒,无精神疾病史,未使用影响神经功能的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包括: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史、沟通障碍、药物滥用史、术后需转入ICU继续治疗及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以确保研究对象的同质性与结果可靠性。
1.2 方法
术后,两组患者均被转运至麻醉复苏室,由复苏室护理人员实施全程生命体征监测与苏醒期护理。如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将立即上报医师,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在麻醉复苏室期间接受常规术后护理方案,护理人员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并通过氧气支持将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密切观察呼吸道状况,及时清除分泌物以防范误吸风险。各类留置导管均予以妥善固定,避免发生受压、扭曲或非计划性脱出等不良事件。
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在术前阶段进行全面评估:系统收集患者的核心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既往病史、拟行手术类型、一般体能状况、心理行为特征及麻醉耐受能力等信息,据此识别可能导致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高度个体化的麻醉苏醒预见性护理计划。(2)术前心理指导: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建立沟通,系统评估其心理状态,详细介绍手术麻醉相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形成合理预期。针对患者因手术和麻醉不确定性可能出现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及时提供情感支持与个性化心理引导,缓解其负性情绪。(3)术中护理:麻醉诱导前主动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安慰与鼓励,并预先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以缓解紧张情绪、稳定生命体征,提高配合度。术中实施系统保温策略:调控手术室温湿度,术前将冲洗液及静脉输注液预热至40℃并恒温保存,术中使用加温毯并持续监测核心体温,维持在37℃左右。术后转入复苏室后取去枕平卧位,以保持气道通畅并提升舒适度;适时调整约束带松紧,避免神经血管压迫;定期协助变换体位,预防压伤并减少躁动发生风险。(4)为保障患者内环境稳态,护理人员精细调节呼吸囊参数,将通气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至20次,潮气量维持在每公斤体重7至8ml。同时持续监测麻醉药物代谢水平,密切留意患者呼吸状态变化。若发现患者出现面部表情异常或呼吸节律紊乱,立即通过氧气面罩实施辅助给氧,有效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5)舒适化护理:注重营造利于恢复的物理与感官环境:将麻醉复苏室环境温度调节至适宜范围,并为患者采取有效保温措施,必要时使用加温毯主动保温,防止围术期低体温发生。同时,通过播放柔和、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放松的听觉氛围,促进患者平稳过渡,加速意识的清晰恢复。(6)在导管管理方面,实施前瞻性护理策略:对所有留置导管进行安全稳固的固定,防止发生导管扭曲、受压或意外滑脱。特别针对男性患者,由于导尿管易引发较强刺激,可采取阶段性开放引流的方式,缓解膀胱充盈压力,从而减少因尿潴留及导管不适导致的苏醒期躁动,提升复苏质量。(7)在术后疼痛管理方面,随着麻醉效果逐渐消退,患者可能因手术区域的牵拉反应而感到显著疼痛。护理人员应协助其采取更为舒缓的体位,通过姿势调整减轻腹部张力,操作时需力度轻柔,避免加重伤口刺激。同时,依据医嘱规范实施镇痛方案,合理应用镇痛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因镇静过深或肌力恢复不全引发的呼吸道不畅、通气不足等问题,从而降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相关并发症风险,有效抑制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麻醉苏醒期需对患者躁动程度进行分级。若出现强烈躁动,需多人协作方能约束,属重度;无刺激时即出现拔管企图,但单人可控制,属中度;仅于刺激时出现躁动,且安抚后迅速缓解,则为轻度。
(2)于患者静息状态及麻醉苏醒阶段,分别监测并记录其关键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舒张压(DBP)与收缩压(SBP)。
(3)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在苏醒阶段发生的非计划性拔管、呼吸道梗阻及呕吐物误吸等相关不良事件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则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P<0.05。
2 结果
2.1 全身麻醉苏醒躁动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总发生率降低明显,P<0.05,如表1。
2.2 血流动力学指标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如表3。
3 讨论
全身麻醉患者拔管后15分钟是苏醒期躁动的高发时段,表现为急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状态,易诱发创面出血、非计划性拔管、误吸及反流等并发症。全麻药物残留可导致大脑皮质处于高敏状态,轻微外界刺激即可能诱发皮质异常放电,引发躁动[4]。此外,拔管、吸痰等操作亦可成为神经刺激源,触发机体应激反应,引起血压骤升及躁动发作。严重躁动可能造成意外损伤,影响术后恢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予以高度重视和有效干预。目前应对手段主要有言语安抚、药物治疗及及时拔管等[5]。因此,在复苏阶段实施高效、精准且安全的护理,对预防躁动发生、改善术后恢复具有关键意义。在此背景下,预见性护理逐渐受到重视[6]。该模式强调基于疾病演变规律和护理经验,全面评估患者现状与潜在风险,并提前采取针对性干预。在麻醉苏醒阶段推行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早期识别躁动风险、主动控制诱因,从而有效降低躁动发生概率[7]。
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差异主要源于预见性护理中对低温这一躁动诱因的主动干预,通过采取有效保温,避免了低体温引发的应激性兴奋[8]。同时,针对腹部手术患者,疼痛亦是导致苏醒躁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术后通过合理体位安置及规范镇痛管理显著减轻了疼痛刺激。此外,个性化的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配合音乐干预促进意识平稳恢复,从而多维度降低躁动发生风险[9]。
本研究发现,心率加快与血压升高是诱发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重要生理诱因。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间的HR、SBP和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预见性护理通过系统化干预策略,如超前镇痛、个体化液体管理及阶段性体温保护,有效平抑了手术应激导致的心血管过度反应,促进了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抑制交感神经异常激活,阻断了躁动发生的关键通路。进一步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苏醒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预见性护理不仅着眼于单一指标的改善,更实现了麻醉恢复期安全性的系统提升[10]。具体而言,该模式通过风险前置评估、多维度监测和及时响应机制,有效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坠床、呛咳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体现出其在围苏醒期综合管理中的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可有效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提升患者苏醒质量与安全性。该护理模式通过风险评估、个体化干预及多学科协作,显著改善临床结局,值得在围术期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花卉. 麻醉苏醒期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效果[J].名医,2025,(06):114-116.
[2]张玲玉,刘婵. 麻醉苏醒期护理联合保温干预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和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4,30(06):181-184.
[3]孙静静.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01):102-105.
[4]杨香洪. 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0):164-166.
[5]徐美一. 手术室麻醉患者护理方式及实施心得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4):176-178.
[6]朱晓瑜.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4):479-480.
[7]刘桂平. 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03):180-182.
[8]马庆. 麻醉苏醒护理对手术室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0):62.
[9]牛春平. 全麻腹部手术患者行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02):186-187.
[10]周巍. 手术室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全麻苏醒躁动的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20,34(0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