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研究背景:在机械加工领域,传统切削液因其具备冷却、润滑和清洗等功能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其成分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切削液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污染大气,而未经处理的废液排放则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2][5]。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相关法规的日益严格,传统切削液的使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研究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已成为机械加工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3][8]。
研究意义:本研究聚焦于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对机械加工碳排放的影响评估及生命周期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该研究有助于减少机械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从而推动行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1]。其次,通过引入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可以提升机械加工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7]。此外,这一研究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构建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机械制造体系。
2.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综述
2.1 干切削技术
干切削技术的原理是在不使用切削液的情况下进行切削加工,从而完全避免切削液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该技术通过优化刀具材料、涂层工艺以及切削参数,以实现高效、低耗的加工过程。然而,干切削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刀具磨损加快的问题,因为缺乏切削液的润滑和冷却作用,切削区域温度显著升高,导致刀具寿命缩短[2]。尽管如此,干切削技术在某些特定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例如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对环保要求较高的行业中,特别是在加工铝合金、钛合金等易切削材料时表现优异[11]。此外,高速干式切削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干切削技术的可行性,其通过提高切削速度来降低切削温度,从而缓解刀具磨损问题[4]。尽管如此,从当前我国切削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技术上还远远达不到实现高速切削的要求,因此干切削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仍存在一定限制[12]。
2.2 微量润滑技术
微量润滑技术的原理是将微量润滑剂以雾状形式喷射到切削区域,从而在减少润滑剂使用量的同时实现有效的润滑和冷却效果。该技术通过将润滑剂与空气混合雾化后使用,不仅显著降低了润滑剂的消耗,还大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2]。相比于传统切削液,微量润滑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其废液处理需求较低,从而节约了资源并减少了环境污染[7]。此外,微量润滑技术能够有效延长刀具使用寿命,并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因此在机械加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5]。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难加工材料加工中,微量润滑技术展现了良好的适用性。例如,在加工硬质合金、不锈钢等材料时,微量润滑技术能够显著改善切削性能并降低加工成本[10]。然而,该技术的应用仍需进一步优化,例如如何精确控制润滑剂的喷射量和喷射位置,以实现最佳的加工效果。
2.3 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
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通过优化配方设计,显著提升了切削液的性能,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该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良好的冷却性和环保性,通过添加少量的冷却润滑剂,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比传统切削液对环境的污染更少[6]。具体而言,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采用了可自然降解的含油量低的配方,从而实现了废液的零排放或低排放目标[14]。此外,该技术还通过优化切削液的润滑性能和抗腐蚀性能,显著延长了刀具寿命并提高了工件加工质量[5]。在机械加工中,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例如在重型机械加工和精密加工中均表现出色[13]。然而,该技术的应用仍需克服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降低切削液的成本,以及如何提高其生物降解率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3.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对机械加工碳排放的影响评估
3.1 碳排放评估方法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处理两个环节。从能源消耗环节来看,不同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下设备运行能耗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影响了碳排放量。例如,干切削技术由于无需使用切削液,减少了润滑系统的能耗,但其可能因刀具磨损加快而导致切削力增大,进而增加设备运行能耗[7]。微量润滑技术通过将微量润滑剂以雾状形式喷射到切削区域,相较于传统切削液大幅降低了润滑剂的用量,从而减少了与润滑剂相关的能源消耗[13]。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则通过优化配方提高冷却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此外,在废弃物处理环节,废切削液的处理过程也会产生碳排放。传统的切削液含有大量化学成分,其处理需要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不仅消耗能源,还会释放温室气体[4]。而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如微量润滑和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因其废液成分相对简单或易于降解,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显著减少[14]。因此,综合考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处理环节的碳排放,可以全面评估不同替代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3.2 不同替代技术碳排放对比
为量化不同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碳排放表现,可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以某航空企业的叶片加工为例,采用孪生数据驱动的绿色工艺优选决策方法,对干切削、微量润滑和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进行了评估[10]。研究结果表明,干切削技术在能源消耗环节的碳排放量较低,但由于刀具磨损导致的切削力增大,使得整体碳排放量略高于微量润滑技术。微量润滑技术因润滑剂用量极少,且在废弃物处理环节的碳排放量显著低于传统切削液,因此在综合碳排放方面表现最优[2]。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但由于其废液处理仍需一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高于微量润滑技术但低于传统切削液[5]。通过此类数据和案例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替代技术在碳排放方面的优劣,为机械加工行业选择低碳环保的切削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4.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生命周期分析
4.1 原材料获取阶段
在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生命周期中,原材料获取阶段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干切削技术通常依赖于高性能刀具材料,如硬质合金和陶瓷,其生产过程涉及稀有金属的提取,这可能导致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1]。微量润滑技术则需要特殊的润滑剂,这些润滑剂的合成可能涉及化学原料的使用,从而增加环境负担[9]。相比之下,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水和其他常见化学物质,其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然而,任何原材料的获取都可能伴随能源消耗和生态系统干扰,因此在选择替代技术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4.2 生产制造阶段
生产制造阶段是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涉及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问题。干切削技术的相关设备制造可能需要高能耗工艺,例如高温烧结和精密加工,这会导致显著的碳排放[3]。微量润滑系统的制造则涉及复杂的气雾化装置和小型泵体,其生产过程可能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和废水排放[8]。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的生产设备相对简单,但其配方的优化仍需化学合成工艺,可能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在这一阶段,应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提升能效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3 使用过程阶段
在使用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进行机械加工的过程中,除碳排放外,还需关注其他环境因素,如噪音和振动。干切削技术由于缺乏切削液的冷却和润滑作用,可能导致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加剧,从而产生更高的噪音和振动水平[2]。微量润滑技术通过雾状喷射润滑剂有效降低了摩擦,但其气雾化过程可能产生轻微噪音[7]。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则因其良好的冷却性能,在降低噪音和振动方面表现优异。此外,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也是重要考量因素,不同技术在设备运行效率上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整体环境影响。
4.4 废弃处理阶段
废弃处理阶段是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生命周期分析的最后环节,其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废弃物的可回收性和降解性上。干切削技术产生的废弃物主要为磨损的刀具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含有稀有金属,具有一定的回收价值,但回收过程可能涉及高能耗工艺[4]。微量润滑技术产生的废液量较少,且部分润滑剂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14]。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的废液处理相对简单,通过适当的水处理工艺可实现资源化利用或安全排放。因此,在选择替代技术时,需充分考虑其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和环境友好性。
5.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成本挑战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初始投资成本高和运营成本增加的问题。例如,干切削技术需要高性能刀具和设备升级,这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初期投入成本;微量润滑技术虽减少了润滑剂使用量,但其精密喷射系统的购置与维护费用也较为昂贵[8]。此外,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尽管环保性能优越,但其研发及生产工艺优化仍需大量资金投入[13]。为应对这些成本挑战,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并提高替代技术的运行效率。同时,规模化应用能够有效分摊初始投资成本,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此外,政府可通过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和补贴,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进一步缓解其经济压力[1][7]。
5.2 技术可行性挑战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在加工精度和效率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干切削技术由于缺乏切削液的冷却和润滑作用,可能导致刀具磨损加剧,进而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2]。微量润滑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其雾状润滑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仍需进一步优化,以确保加工过程的一致性[11]。此外,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仍需提升,以满足复杂加工工艺的需求[3]。为克服这些技术可行性挑战,建议加强研发投入,开发新型刀具材料和润滑技术,以提高替代技术的加工性能。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加速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广泛应用[10]。
5.3 加工质量挑战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对机械加工质量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方面。干切削技术因缺少切削液的冷却和润滑功能,容易导致切削区域温度过高,从而引起工件热变形,影响尺寸精度[5]。微量润滑技术虽然能够部分缓解这一问题,但在高精度加工场景下,其润滑效果仍可能不足以满足要求[12]。水基切削液改进技术虽然在冷却性能上有所提升,但其抗腐蚀性能和对刀具保护能力的不足,也可能对加工质量造成潜在威胁[6]。为解决这些加工质量问题,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如调整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以降低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此外,改进刀具设计,采用耐高温、耐磨材料,也能有效提升替代技术下的加工质量[9]。
6.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6.1 新技术研发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在未来有望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一方面,基于新材料的切削技术将成为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例如,利用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耐磨性的新型陶瓷材料或复合材料制作刀具,能够在高温、高压的切削环境中保持良好性能,从而减少对切削液的依赖[1]。另一方面,纳米技术的应用也为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纳米涂层技术对刀具表面进行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其摩擦学性能,降低切削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刀具磨损,进而实现更高效的干切削或微量润滑加工[3]。此外,智能材料的研究也为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智能材料能够根据切削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其性能,从而优化切削过程,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6.2 与新兴制造技术融合
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与新兴制造技术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以其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为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和优化切削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智能制造系统可以精确控制切削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优势,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7]。增材制造技术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制造方式,也为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的逐层堆积特性使得切削液的需求大幅减少,甚至可以实现无切削液加工。此外,增材制造与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的结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例如在复杂零部件的修复和再制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9]。总之,绿色切削液替代技术与新兴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机械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韩亮亮.绿色制造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5):64-65.
[2]胡巨涛.机械加工制造中的绿色制造工艺[J].电子乐园,2019,(9):199-199.
[3]孙中涛.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1,(13):230-231.
[4]孙卫东.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14):36-37.
[5]杨明卓.浅谈机械制造过程中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内燃机与配件,2019,0(14):246-247.
[6]赵先锋;胡波;史红艳;汤朋飞;胡小龙;丁井虎.基于LCA分析和AHP-TFE模型对绿色切削液的优选方法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21,45(5):6-10.
[7]文平.绿色制造工艺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农机,2019,0(12):89-89.
[8]胡科元.机械加工制造中的绿色工艺技术[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55(4):164-164.
[9]邓皓月.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自动化应用,2023,64(22):3-5.
[10]张海军;闫琼;陈生威;翟淑媛;张金铭;康雪娇.孪生数据驱动的绿色切削工艺优选决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5):1953-1960.
[11]郭鹏;李琳;李洪彬.浅析我国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世界有色金属,2016,41(11S):86-87.
[12]范青.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发展探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0(22):245-246.
[13]陈蓉.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7,53(4):173-174.
[14]刘腾飞;戴媛静.“双碳”目标下金属切削液低碳化途径的探讨[J].金属加工(冷加工),2022,(1):20-24.
作者简介:李向华(1979—),男,汉族,浙江淳安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