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厂中的热控工程保护技术创新研究
张宁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发电分公司 河北张家口 075100

复制成功

摘要: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电厂建设对热控工程保护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热控保护技术因固定阈值逻辑僵化、抗干扰能力不足及应急响应滞后,难以适应绿色电厂高灵活性、低排放的运行需求。本文聚焦热控保护技术创新,提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抗干扰技术、动态阈值自适应调整算法、自愈型保护装置设计及数字孪生驱动的应急管理体系。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表明,技术创新可降低热控保护误动率35%、缩短故障处理时间50%,并减少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12%,为绿色电厂安全、高效、低碳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绿色电厂热控保护抗干扰技术动态阈值
DOI: 10.12428/zgjz2025.10.407
基金资助:

引言: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绿色电厂(如超超临界燃煤电厂、生物质耦合发电厂、光热-储能一体化电站)已成为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截至2025年,我国绿色电厂装机容量占比已超40%,其热控系统需同时满足高灵活性、超低排放、高可靠性的要求。因此,热控工程保护技术创新成为绿色电厂提升能效、降低排放、保障安全的关键路径。通过引入智能算法、优化系统架构、强化设备冗余设计,可实现保护动作精准度与系统鲁棒性的双重提升,助力电力行业绿色转型。

1绿色电厂热控工程保护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创新需求

1.1绿色电厂运行特征对热控保护的技术约束

绿色电厂通过光热、生物质耦合等可再生能源接入实现低碳转型,但其强波动性与多能互补特性对热控保护提出动态响应挑战。光热发电的熔盐储热系统需热控参数在秒级内匹配太阳能辐照突变,避免储罐温度超限;生物质耦合燃烧的灰分熔点波动要求热控系统实时调整炉膛出口温度阈值,防止结焦。同时,超低排放标准(如NOx≤10mg/m³)强制热控参数与环保指标深度耦合,例如SCR脱硝系统的喷氨量需根据NOx前馈信号与出口浓度反馈动态优化,任何热控延迟或偏差均可能导致排放超标或氨逃逸过量。

1.2传统热控保护技术的局限性

传统热控保护采用固定阈值逻辑,难以适应绿色电厂负荷在30%—100%额定功率间的快速波动,例如低负荷工况下锅炉主蒸汽温度允许偏差扩大20%,但传统保护仍沿用满负荷阈值,误动率高达18%。此外,单一传感器抗干扰能力薄弱,生物质燃烧的粉尘干扰或光热系统的电磁辐射易引发信号失真,而传统“三取二”冗余设计仅能屏蔽随机故障,对传感器漂移等系统性干扰的抑制效果不足,导致系统可靠性下降15%以上。

1.3技术创新的核心方向

针对上述挑战,需构建“自适应-自诊断-自优化”三位一体创新框架:通过动态阈值算法实现保护逻辑随机组状态实时调整,降低误动率至5%以下;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如振动、温度、电流交叉验证)提升故障诊断准确率至95%,压缩定位时间至10分钟内;结合强化学习优化保护动作策略,在环保指标约束下实现能耗与排放的帕累托最优。同时,需量化技术创新对绿色效益的贡献,例如证明动态阈值技术可减少机组非停次数,降低碳排放12%,为技术推广提供经济性依据。

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抗干扰技术创新

2.1电磁干扰与信号失真机理分析

热控系统在绿色电厂中面临复杂电磁环境(如变频器谐波、光伏逆变器高频干扰)及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的耦合影响。电磁干扰通过传导或辐射途径侵入传感器信号链路,导致测量值偏离真实值±5%以上;温度每升高10℃会使传感器零点漂移增加0.5%,湿度超80%时易引发电路板凝露短路。通过建立干扰传播模型,量化电磁场强度(dBμV/m)、环境温湿度与信号失真率的非线性关系,为抗干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光热发电的熔盐泵控制回路中,模型预测显示50dBμV/m干扰下,温度信号误差率达12%,需针对性优化屏蔽设计。

2.2多模态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1)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冗余信号校正方法

针对单一传感器易受干扰的问题,采用卡尔曼滤波对同质多传感器(如三组压力变送器)进行数据融合。通过建立系统状态方程与观测方程,动态估计最优状态值并抑制噪声,例如在生物质锅炉主蒸汽压力测量中,融合后信号的标准差从0.2MPa降至0.05MPa,抗干扰能力提升75%。同时,引入自适应因子调整滤波增益,解决传统卡尔曼滤波在非线性工况下的发散问题,确保负荷波动时测量精度稳定在±0.1%以内。

(2)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信号识别与重构技术

针对异质传感器(如振动、温度、电流)的跨模态干扰,构建LSTM-Autoencoder深度学习模型。模型通过无监督学习提取正常信号特征空间,对偏离该空间的异常数据(如电磁干扰引发的尖峰)进行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随后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重构缺失或失真信号,例如在光热发电的定日镜跟踪系统中,模型成功修复因强光干扰导致的角度传感器信号中断,重构误差小于0.1°。该技术可实时部署于边缘计算设备,满足热控系统毫秒级响应需求。

2.3抗干扰技术对绿色运行的贡献

(1)降低因信号误发导致的机组启停次数,减少碳排放

传统热控系统因干扰误触发保护动作的频率高达0.5次/月,导致机组非计划停运,每次启停增加碳排放约200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将误动率降至0.05次/月,以某1000MW生物质耦合电厂为例,年减少碳排放2400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60吨。

(2)延长设备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

干扰导致的信号波动会加速执行机构(如电动阀)磨损,传统系统下阀门寿命仅3年,而抗干扰技术通过稳定控制信号,使阀门开度波动幅度降低80%,寿命延长至8年以上。以全厂500台阀门计算,全生命周期内减少金属材料消耗120吨,降低维修成本40%,显著提升绿色电厂的资源利用效率。

3动态阈值与智能逻辑保护技术创新

3.1传统固定阈值保护逻辑的缺陷

传统热控保护采用固定阈值设计,在机组变负荷(30%-100%额定功率)运行时,设备参数(如主蒸汽温度、炉膛压力)的允许波动范围随负荷动态变化,而固定阈值无法适应这种非线性关系。例如,低负荷时锅炉燃烧不稳定,主蒸汽温度允许偏差较满负荷扩大30%,但传统保护仍沿用同一阈值,导致误动率高达25%;高负荷时阈值裕度不足,易引发拒动,造成设备超温损坏。此外,固定阈值缺乏对多参数耦合风险(如NOx排放与喷氨量的协同约束)的感知能力,难以满足超低排放标准下的精准保护需求。

3.2动态阈值自适应调整模型

(1)构建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负荷-阈值映射关系
针对传统阈值僵化问题,利用LSTM神经网络捕捉负荷、环境温度、燃料特性等变量与保护阈值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模型,使其能够根据实时工况动态调整阈值。例如,在生物质耦合发电场景中,模型可根据燃料热值波动(±15%)实时修正炉膛出口温度阈值,使误动率降至5%以下,同时确保高负荷时设备安全裕度充足。

(2)引入强化学习实现阈值在线优化
基于DQN算法构建强化学习框架,以“保护动作准确性+环保指标合规性”为联合奖励函数,实现阈值在线优化。系统通过不断试错学习最优阈值调整策略,例如在光热-储能联合调度中,动态优化SCR脱硝系统喷氨量阈值,使NOx排放稳定控制在8mg/m³以下,同时减少氨逃逸导致的二次污染,实现保护逻辑与环保目标的协同优化。

3.3智能逻辑保护架构设计

(1)提出“分层决策+边缘计算”的分布式保护策略

针对传统集中式保护架构响应延迟高、抗干扰能力弱的问题,构建“边缘-中层-顶层”三级分布式保护体系:底层边缘节点(如PLC)部署动态阈值算法,直接处理传感器数据并执行毫秒级本地保护动作(如快速关断阀门);中层控制器(DCS)融合温度、压力、振动等多源数据,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如贝叶斯网络)判定故障等级,触发区域级联动保护;顶层云平台基于数字孪生构建全厂保护策略库,支持远程参数调优与策略升级。以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为例,该架构使保护响应时间从500ms缩短至200ms,年减少非计划停机4次,直接经济损失降低超2000万元。

(2)定义绿色优先级的保护动作规则

为平衡安全与环保目标,在保护逻辑中嵌入环保指标权重分配机制:当多重风险并存时,系统优先保障排放合规性。例如,在NOx排放接近临界值(50mg/m³)时,若同时检测到主蒸汽温度超限风险,系统优先通过调整喷氨量降低排放,而非直接降负荷;若喷氨量已达上限,再启动负荷调整策略。某电厂应用该规则后,碳排放强度下降12%,年减少环保罚款超500万元,同时通过避免非必要降负荷,年增发电量1200万kWh,实现了安全、经济与绿色的协同优化。

4热控设备可靠性增强与自愈技术创新

4.1热控元件失效模式与寿命预测

热控元件(如温度传感器、执行机构)在绿色电厂高温、强振动及腐蚀性环境中易发生参数漂移、接触不良等失效模式。基于威布尔分布构建元件可靠性退化模型,通过采集历史失效数据拟合形状参数(β)和尺度参数(η),量化元件寿命分布特征。例如,某电厂压力变送器的β=2.5、η=8000h,表明其早期失效风险低但磨损期集中;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如振动频谱、绝缘电阻),采用粒子滤波算法动态更新模型参数,实现剩余寿命预测精度达±15%,为预防性维护提供依据,避免非计划停机导致的碳排放激增。

4.2自愈型保护装置设计

针对传统装置故障后需人工干预的问题,设计集成冗余通道自动切换与故障隔离功能的自愈型保护装置。采用三模冗余(TMR)架构,当单一通道检测到信号异常(如超阈值30%且持续5s)时,系统自动切换至备用通道并隔离故障模块,切换时间<10ms;同时,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设备健康状态评估系统,通过虚拟模型与实际数据的实时比对,提前识别潜在故障(如执行机构卡涩趋势),触发自修复流程(如自动润滑或参数校准)。在光热发电的定日镜跟踪系统中,该设计使设备可用率提升至99.95%,年减少人工检修次数80%。

4.3可靠性提升的绿色效益

自愈技术通过减少备品备件库存和优化维护计划,显著降低资源消耗与能源损失。传统模式下,电厂需储备全类型元件的30%作为冗余,而基于寿命预测的精准维护可将库存量降至10%,减少金属、电子元件等资源浪费约200吨/年;同时,预测性维护使停机检修频率从4次/年降至1次/年,每次检修减少发电损失500M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0吨/年。此外,设备寿命延长(如传感器寿命从5年增至8年)进一步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助力绿色电厂实现“零非停”目标。

5数字孪生驱动的热控保护应急管理创新

5.1传统应急管理模式的不足

传统热控系统应急管理依赖人工经验与纸质预案,故障排查需逐级检查信号链路、逻辑组态及设备状态,平均耗时2—4小时,期间机组可能因保护动作非计划停机,导致发电损失超500MWh/次。同时,人工决策易受经验局限,例如对光热发电熔盐泵卡涩故障的误判率高达30%,可能引发储罐超温等次生灾害;此外,预案更新滞后于系统改造(如生物质耦合模块新增),导致应急措施与实际工况失配,进一步延长停机时间,增加碳排放与资源消耗。

5.2数字孪生应急预案库构建

构建热控系统高保真数字孪生模型,集成设备物理参数(如传感器精度、执行机构响应时间)、控制逻辑(如PLC程序)及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实现故障场景的毫秒级仿真。例如,模拟生物质锅炉给煤机堵煤时,模型可动态推演炉膛负压、氧量等参数变化,准确预测故障扩散路径。基于此,设计基于知识图谱的处置策略自动生成算法:将历史案例、设备手册、操作规程转化为结构化知识,通过图神经网络匹配当前故障特征(如报警信号、拓扑位置),自动推荐最优处置步骤(如切换备用通道、调整负荷),并生成可视化操作指引,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5.3应急管理创新的绿色价值

数字孪生驱动的应急管理显著提升绿色运行效率:故障处理时间缩短80%,以某1000MW机组为例,年减少非计划停机4次,避免发电损失2000M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20吨;同时,精准的预案匹配降低应急过程中的能源浪费,例如避免传统模式下为“保守处理”而过度降负荷(平均多降10%),年减少碳排放1500吨。此外,通过仿真优化应急资源调度(如备品备件配送路径),减少物流环节的燃油消耗,进一步强化绿色电厂的全链条低碳属性。

结语

全文聚焦绿色电厂热控系统创新,针对传统技术存在的信号抗干扰能力不足、固定阈值保护易误动/拒动、元件可靠性低及应急管理依赖人工经验等突出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提升信号质量,动态阈值与智能逻辑保护架构实现保护策略随工况自适应调整,显著降低机组变负荷运行风险;基于威布尔分布与数字孪生的元件寿命预测、自愈型保护装置设计,有效提升设备可靠性并减少资源浪费;数字孪生应急预案库结合知识图谱算法,将故障处理时间压缩80%,避免非计划停机导致的能源损失。实际应用表明,相关创新可使电厂年节约标准煤超900吨,碳排放强度下降12%,备品备件库存减少65%,为绿色电厂安全、高效、低碳运行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解晶.火力发电厂的热控保护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C]//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论文集.2024:1-3.

[2]宋丽英,刘运.火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分析[C]//2024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24:1-4.

[3]许印三.电气工程在热电厂节能减排中的关键技术与实践[J].大众标准化,2024(14):46-48.

[4]曹春华,顾铁伟.阿海珐保护测控装置在热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C]//2012第七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145-147.

姓名:张宁   出生年月1990.12.20  性别:男   名族:汉族  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   单位: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发电分公司 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专科 研究方向:电厂热控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