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属于骨科常见骨折类型,此病可发生于任一年龄段,发病后会导致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疼痛、畸形等不良问题,会严重损害生活质量。手术可通过复位与内固定手段来治疗此病,但是有创操作下,使得患者术后疼痛等应激反应明显,该症状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患者心理情绪与睡眠质量,且会严重干扰生活,因此应注重疼痛护理工作,积极改善上述问题[1]。常规护理下疼痛管理不够专业且力度不足,而序贯式疼痛护理则可改善这一问题,会以循序渐进性专业镇痛护理措施来显著缓解此病患者疼痛问题,产生积极的镇痛临床价值。为此,下文以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实行序贯式疼痛护理模式可改善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为切入点进行了如下研究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在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开展自愿加入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的入组研究,以上二组划分严格遵照随机原则,并使得对比后背景资料成均衡化分布状态(P>0.05),即:对照组中年龄:(48.56±5.33)岁,男/女:16/14,上肢/下肢骨折:15/15,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跌倒:20/10;研究组中年龄:(48.95±5.66)岁,男/女:17/13,上肢/下肢骨折:16/14,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跌倒:19/11。
纳入标准:诊断为四肢骨折,且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具备正常语言沟通、精神认知障碍等能力;签订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因其他因素造成失眠或疼痛等问题,如癌症等;伴有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病变;造血或凝血功能障碍;陈旧性四肢骨折;既往四肢骨折手术史;妊娠或哺乳期。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常规做好手术配合、病情观察、常规镇痛药给药指导、锻炼指导等服务。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序贯式疼痛护理模式,即(1)术前预防性疼痛干预:术前积极为患者宣教术后疼痛表现、原因与缓解方法等,对患者手术前负面情绪进行纠正,对其认知不足进行宣教弥补,同时在术前1-2h遵医嘱予以患者非甾体抗炎药来达到超前镇痛效果。(2)术中精准疼痛管理:术中结合患者骨折与手术计划等,采取适宜的麻醉方案,并在切口以罗哌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处理,以缓解术后早期切口疼痛。(3)术后1-3d急性疼痛管理:该阶段,结合患者疼痛评估结果,予以镇痛药阶梯疗法,如轻度疼痛与中重度疼痛分别予以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弱/强阿片类药物等。可采取经皮电刺激与冷敷等形式缓解创面与患肢疼痛。(4)术后4-7d疼痛管理:若患者可耐受,建议实施非药物镇痛措施,如冷敷法与经皮电刺激干预等物理镇痛措施,且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措施,同时可建议早期活动,以促使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1.3观察指标
观察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分别使用NRS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数字评定量表)、PSQI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SF-36评分(General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36,一般健康调查简表-36)工具,以上工具满分值分别为10分、21分、100分,分值升高与疼痛缓解为反比、与睡眠障碍改善为反比、与生活质量提升为正比。
1.4统计学分析
SPSS软件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时,连续型变量、分类变量遵循以下Student's t-test、χ² test统计检验,检验显著性效能设置为P<0.05。
2.结果
二组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干预后缓解程度,均表现为研究组更优,P<0.05,见表1。
表1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采纳序贯式疼痛护理模式后,其疼痛、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均十分显著。序贯式疼痛护理会通过采取分阶段、渐进性镇痛护理措施,并结合患者实际身心需求,来采取多模式镇痛护理服务,会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认知宣教,在提高疼痛耐受度的基础上,改善心理与精神功能;多模式与个体化疼痛措施,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镇痛安全性;早期功能锻炼会在促使生理技能恢复的基础上,改善因血液瘀滞等因素引起的疼痛问题[2]。因此,该护理模式联合实施后,不仅可全方位产生良好镇痛效果,且可避免负面情绪与疼痛严重等因素而影响睡眠,同时会实现对患者心理、生理多维度调节,以全面化改善其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采纳序贯式疼痛护理模式,将达到显著的镇痛、睡眠改善与生活质量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清清,康晓强,王慧灵,等.疼痛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控制及改善睡眠质量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5,23(7):169-172.
[2]赵智慧,姜耀,李庭.序贯式疼痛护理模式在四肢骨折术后镇痛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骨科杂志,2025,31(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