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万家”打造新型社区医院
林涛 周康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江西省九江市 332005

复制成功

摘要: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识和客观趋势,是我国今后较长 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驱动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持续下降,然而其深层次动因根植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在现代文明演进过程中,科技进步与医疗体系完善首先促使死亡率显著降低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继而带来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育率的系统性下降。这种人口转变过程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类生活质量同步提升的客观规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如老年人基础医疗服务、社区内独居老年人身心健康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基本矛盾,其中社区医院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 社区医院
DOI: 10.12428/xdyxyj2025.08.105
基金资助: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社区医院是一个属于社区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对象多是社区中的老人与儿童,其在疾病基础知识普及、流行病预防、基础疾病治疗等方面较大医院有更多的优势区间。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社区医院面对的挑战时间紧、任务重。然而目前其并未较大规模普及,利用率不高。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19〕210号)提出,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有力抓手,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推进社区医院建设试点,有利于合理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有利于提升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职业自信和归属感,有利于提升居民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利用率。

2 研究概述

2.1回顾国内外现存社区医院现状

由于我国基层医疗医疗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局部发展不均衡等原因,社区医院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由于城市地区居民就医需求层次高,且周边大医院资源丰富,“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的就诊无序状态仍较普遍。在实地调研中显示,社区内常见慢性病及多发病患者自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占50%,还有近一半的患者基层首诊意愿不太强烈。体现了患者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亟待提升。此外,我国社区医院大部分仍未围绕“老年患者”这一主体进行医疗体系的升级改良,在基础看病买药流程、身心关怀结构建设等方面依旧存在缺陷。

国外社区医院的建设总体来看以发达国家为基准,发展时间更加充裕,外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以英国为例,社区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近50%,平均每2000名居民配备一名全科医生,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了90%以上的常见病在社区医院解决。在硬件配置方面,美国社区诊所配备基础化验室和X线检查室,家庭医生日均接诊量约10-15人,通过预约制确保每位患者获得20分钟以上的诊疗时间,其社区医院类型更细分为综合服务中心、专科护理中心和家庭式老年护理中心三类,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外国社区医院结合其先进医疗设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重视人才引进,并采用家庭医生制度,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建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满意度。

3 新型社区医院定义与特点

社区医院是一个属于社区的医疗机构,其在疾病基础知识普及、流行病预防、基础疾病治疗等方面较大医院有更多的优势区间。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形成于1997年,在二十七年的时间中社区医院在基层卫生服务领域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然而,面对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新挑战、新形式,传统的社区医院忽略了老年人最基础的身心需求与医疗应有的人文关怀,已经无法更好地承担起为社会缓解压力、为人民谋幸福的职能。

“医护万家”新型社区医院结合我国新时代人口老龄化的新挑战,运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网上数据收集等方法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在后续设计过程中融合了老年人的基本身心情况对社区医院的室内空间设计和基本职能做出了针对性创新。

(1)地平化设计

未来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及增长速度都十分惊人,值得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据中国政府网的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末,全国共有 947.9 万 60 周岁及以上的残疾老年人领取残疾人两项补贴,占领取残疾人两项补贴人数的 47.2%,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 425.5 亿元。到2050年,我国残失能老人的规模预计达到1.03亿人。

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行动能力将会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柳叶刀》子刊2024年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老年群体在认知功能与运动系统机能方面呈现衰退特征。该研究表明,运动机能指标(包括动态平衡能力和握力水平)的退化进行相较于整体认知能力的下降具有显著提前性,其时间跨度可长达十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上肢肌力减退现象与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纯在特异性关联,可能成为评判该疾病的早期预警指标。针对我国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及这一群体状态的严峻性,“医护万家”在新型社区医院的入口至室内的所有地面铺装处采用地平化设计,保证前来就诊的失能老年人获得放心、健康的医疗服务。

(2)社区医院室内等候区域现代化设计

在设计学的理论中,室内设计与设施安排无疑会对人们的情绪造成影响。不良的室内布置会导致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效率降低,而良好的室内设计能够显著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在实地调查中,60%的社区医院仍然沿用传统的室内布置,排队叫号过程煎熬,这无疑降低了老年患者的看病体验。一旦病人意识到等待时间很长,满意度就会下降,这将威胁到患者与社区医院的信任感建立。将现代元素与室内布置相结合,成为了解决问题的良药。新型社区医院在室内等候区重新铺设室内陈设和趣味性艺术装饰,增强室内采光,在心理上让患者感到平静和放松;设立与患者视角平齐的大屏液晶电视,将老式的木质长椅、不锈钢长椅替换成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皮质座椅;在角落处放置自助血压监测仪...这些举措无疑将提升老年患者对基层社区医院的看病体验。

(3)输液区域户外娱乐化布置

自然景观的视觉刺激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接触自然环境能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降低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内心焦虑和抑郁心理。此外,自然环境的公共空间设计对老年患者的社交需求至关重要,数据显示,配备自然景观的社区老年活动区,老年人日均社交时常增加1.5小时,孤独感发生率降低40%。优美自然环境通过感官刺激、社交促进这二重路径,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系统性改善,鉴于这些特点,创建“自然疗愈+”新型社区医院诊疗模式成为了适老化医院设计的重中之重。

新型社区医院秉持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层次和水平的基本理念,结合社区

周边患者熟悉的自然环境,将原本“输液”区域设立在户外环境之中,并配置棋桌等老年患者最为喜闻乐见的娱乐设施。这一举措让“输液”这一本身并不轻松愉快的过程,能够轻松一些,享受一些,这不仅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社区医院喜迎广大患者,切实减轻大医院的负担,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4)社区医院基础职能拓展

在参考当地社区居委会执行标准时发现,一般社区在6000人左右。人口聚集的地方带来了新的问题,即诸如独居或残疾老年人社交障碍、心理孤僻等。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在亲情关怀方面,研究发展,超过60%的住院老年患者每月与子女见面次数少于2次,虽然他们普遍期待每周至少获得3次家属探视,但显示中因子女工作繁忙或异地居住等原因,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在社交活动层面,某三甲医院调研数据显示,约50%的65岁以上住院患者存在明显社交退缩倾向,这与他们渴望参与集体活动、维持人际关系的心理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值得关注的是,长期住院老人中,有38%表示“最害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无人交流的孤独感”,这种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疾病康复状态和生活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新型社区医院在周边地区为医护人员与老年患者设立配套健体设施与休闲区域,切实提升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高效解决特殊老年人群体孤独、落寞的心灵创伤。

(5)科技与社区医院体系结合

外国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用到我国的社区医院之中。“医护万家”新型社区医院将科技与家庭医生职能结合,为老年人发放基础医疗检测手环,用以远程获取老年人的基本身体生活数据,并通过大数据汇总,帮助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的老年患者制定不同的疗养策略。这种“科技+人文”的创新模式,使家庭医生团队能根据系统预警主动开展健康干预。在南京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与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国内首个医防融合基层慢性病管理系统“超能家医”,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优质的健康服务,并成功使慢性病管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血糖控制率和血压达标率均位于全国前列,同时使得辖区内居民医疗费用显著降低,健康管理服务覆盖近20万居民。

4.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未来社会之中人口寿命将大幅延长。然而,在这“长寿纪元”的背后,却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愈发严重的社会挑战——医疗资源无法平等实现供需分配、家庭关照压力增大、老年患者心理健康等问题交织。“医护万家”项目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初心,将目光投向这些扎根于居民生活的医疗点,从老年人的身心角度入手,让每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依。项目摒弃了传统社区医院冰冷的器械化形象,转而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疗愈空间,从无障碍设计到绿色设计,从家庭医生模式到打造“健康管家”服务体系,新型社区医院的建立,不但缓解了面对当今医疗体系的压力,也让在外拼搏的年轻人少了后顾之忧。当这样的新型社区医院逐步在各个城市大街小巷和乡村田园萌芽,不仅将有效分流三甲医院的就诊压力,更将在社区单元中编织起温暖的安全网,让“老有所依”从愿望成为真正的、发生在身边的现实,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温情力量。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