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在小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研究
蒋相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蒋相江,. 蜡染在小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研究[J]. 教育实践与创新,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095.
摘要:
时代的进步意味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单学习成绩已经不足以成为衡量人的标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小学美术自然就成为素质教育下的一门重要学科。我们常常说“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而美术课就是培养学生“美”这一能力的主要学科。此外,随着岁月变迁,一些民间工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美术教师可以将民间工艺带入到课堂之中,把民间工艺融入美术教学之中。
关键词: 小学民间工艺美术探究
DOI:10.12721/ccn.2021.157095
基金资助: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做为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 应该将优秀的地方美术资源引进我们的美术课堂中, 让贵州的孩子了解贵州、热爱贵州, 并传承贵州的艺术,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撒播民间艺术的种子。

笔者本着对民间蜡染艺术的喜爱, 本着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体验蜡染制作的目的, 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贵州蜡染历史的资料。笔者认为, 让蜡染艺术走进课堂, 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艺术, 并用简单可行的方式尝试制作家乡的蜡染艺术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以下是笔者对该艺术形式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仿蜡染技艺的运用

前期学习主要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丹寨历史文化学习蜡染制作过程, 以及制作蜡染所需要的工具。在前期教学中, 需要学生了解蜡染纹样的寓意, 只有了解了纹样, 才能了解到起纹样的寓意, 才会更加真切, 体会苗族历史。但由于丹寨蜡染纹样主要分为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 几何纹样中的窝妥纹 (螺旋纹) 看似简单但对于用蜡刀作画画圆就变得尤其困难, 据介绍对于丹寨的染娘而言要画好窝妥纹需要20几年的工夫。对于笔者学校的学生而言便是难于上青天了, 再者就是丹寨纹样中的自然纹样例如:花、鸟、鱼、虫。这些造型如果需要画得精美也是非常有难度。再者是完成一整天蜡染技艺工序烦琐、耗时长不利于前期教学, 课题小组成员经研究讨论决定运用仿蜡染技艺作为学生前期学习蜡染纹样艺术实践的方法——油墨分离法, 通过油墨分离与蜡染技艺的共性 (蜡染中的蜂蜡与蜡笔中的白色都能与蓝色染料形成很好的分离效果, 体现线条之美) 。以学生较为容易掌握的绘画形式展现丹寨蜡染纹样的多变性与丰富性。在前期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 例如白色蜡笔与素描纸在绘画过程中, 不易看清白色蜡笔绘画的线条, 许多同学创作显得有些茫然。后来经过小组成员不停地尝试更新后, 寻找到了解决看不清的办法。更换纸张, 开始用的A3纸张较薄, 纸张颜色较灰, 用白色蜡笔作画时容易看清。因此仿蜡染技艺也受到不少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在画蜡完毕, 染色阶段, 许多同学觉得非常神奇。由于仿蜡染绘画过程的方便快捷且容易出效果, 我们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找到一种过渡性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技法、总结经验

带着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我先后到黔东南、安顺进行实地考察。蜡染主要是在少数民族中流传与使用, 如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彝族、土族、白族等。按风格来说, 贵州蜡染的风格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特征, 如丹寨型、重安江型, 织金型、榕江型等。

在亲自制作蜡染的过程中, 笔者体会到要将蜡染引进小学美术课堂, 有以下的困难:

1、工具、材料比较特殊, 学生难买到且难以掌握

贵州蜡染的材料包括织品、蜡刀、染料等。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或机织白布、绵绸。防染剂主要是黄蜡 (即蜂蜡) , 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植物染料——蓝靛。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 而是一种自制的铜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 而铜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铜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 一端缚在木柄上, 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 以易于蘸蓄蜂蜡。这些工具和材料在一般文具店都买不到, 而且部分学生不认识工具, 掌握起来较困难。

2、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耗时较长

制作蜡染首先要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画蜡。再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 几次浸泡后取出晾干, 便得浅蓝色, 再多次浸泡, 便得深蓝色。然后进行褪蜡, 需用锅加清水煮, 使蜡从布上脱离。最后再用清水进行漂洗。整个工序复杂而耗时较长。为了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蜡染的制作过程, 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方法的改进。

亲身走进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起源于民间,其具有群众性及趣味性,因而在几千年的时间冲击下仍然留存,被世人所传承,民间工艺的魅力一直在熠熠生辉。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工艺,老师应该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而不是仅仅为了追随潮流或者应付学校而随意走走过场,只是在课堂上做一些空口介绍后就不再提及。

小学阶段的孩子未入尘世,纯洁如纸,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好奇,他们不断仿照着大人的模样逐渐成长,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堂之中,而不是局限于教室。在条件满足且能够保证师生安全的前提下,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富含民间工艺的地方,像美术馆、民俗馆、博物馆等等,学生在这些地方能够真正地接触到民间工艺,切实地感悟到这些民间工艺所传达的思想。

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创新

当然在教学编写中也遇见了不少困难例如Adobe Photoshop软件的熟练运用。教学思路的清晰度。由于笔者第一次参与校本教材编写, 对于蜡染技艺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想在校本教材中展现, 然而学生的吸收量是有限的。最终通过小组协商确定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作为编写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以生本课堂作为编写校本教材的理论支撑, 摒弃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 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 由此在内容中提出一些思考讨论环节, 旨在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 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因此课题小组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最终确立了六大板块。笔者所负责板块正是过渡性教学内容板块, 运用的表现形式是前面所提及的油墨分离形式。通过简单的表现技法, 快速掌握纹样内容, 使学生在创作中收获快乐。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笔者认识到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 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 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同时也激发了笔者的教学研究动力, 通过研究自己的学生, 研究教学内容, 研究和思考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笔者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我们在了解了丹寨蜡染传承技艺的同时, 也学会了将其更加切合实际的转化运用, 通过自身对蜡染技艺及纹样知识的理解, 以学生最容易最感兴趣的方式去开设课堂内容, 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授技艺。

结论:蜡染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尝试是笔者在新课标理念下, 开发利用贵州地方艺术资源的一个创新, 学生通过课堂艺术实践, 体验了蜡染的独特魅力, 感受到了家乡的艺术美, 达到了笔者预设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葛晓明.贵州蜡染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几点体会[J].艺术品鉴,2017(06):354.

[2]刘欣奕.民间工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究[J].新课程(中),2019(8):68.

[3]刘惠.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交互式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