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资源的拓宽为目的,以发展三产融合为路径,将种植业、乡土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进行结合。部分地区也可开拓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从而发挥地域特色,创造利益联结机密,实现全面振兴乡村的目的。在农村地区,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商业价值,以可负担的成本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促进普惠金融和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结合。
一、当前乡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也希望通过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三产融合,使乡村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当前在时代背景之下,乡土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极快,在发展中有关部门和组织机构也依靠当地的资源和生态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从而让特色手工业、特色编制业、特色食品和加工行业得到了迅速的推进。通过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利用电商直播带货等销售形式,也可避免资源无法流动的情况发生。另外,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产量和销售总额也在稳步提升之中。但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产业特色不鲜明、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仍旧非常严重,由于乡村产业的准入门槛较低,许多经营者存在盲目跟风投资的情况,以至于区域的特色发展受限,经常存在产业规划不清晰、定位不明晰等特征,缺乏鲜明特色也导致农村产业容易存在产量过剩、滞销、回头客少等问题,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良莠不齐,想要促进品质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还存在极大的阻碍。且产业的融合程度往往较低,产业链的延伸性不足,最终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程度低,各项技术的渗透力不足,都容易导致农村地区的产业服务水平不高,供给不足,影响到特色产业的发展[1]。
二、普惠金融的内涵与要义
普惠金融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金融服务需求满足的对象,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务。这种包容性的金融通过对市场的细化分析和精准定位,制定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内容,实现下沉金融服务的目的,将相关特殊群体当作金融服务发展的长远客户,力求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得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更广。“普”的含义在于提供服务给更多主体,使之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普”的内涵强调主体的全面性,既包含大型金融机构,也包含小型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需要以实惠的价格为民众和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创设“薄利多销”的经营发展方式,满足市场导向下将政策、商业、合作融为一体的体系创设目的。农村区域的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当中要破解“三农”问题,改善当前农村地区现存的一系列发展限制。在优化普惠金融资源配置的前提之下,真正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2]。
三、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
(一)有效完善普惠金融政策措施
货币信贷政策是为了激励金融机构的发展,使之创设更多的普惠金融业务。国家政策应向该方面适当倾斜,增加普惠金融领域信贷资金投放的能动性,实现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推行,对三农领域信贷业务提供支持,同时也可对支农、支小的再贷款政策进行有效优化。银行业务方面,应实现对监管机制的完善,通过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指标体系,有效拓宽信贷资金的来源渠道,使相关机构能够坚持做小、做精。为了能够提升保险监管的水平,也应在政策方面创设农业保险扶持机制,支持教育脱贫和差异化监管的体系落实。在财税等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应当设立普惠经营发展专项资金,从而使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拥有更好的农业保险服务作为支撑。
(二)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的环境
建立健全的农业信用信息体系,从而对相关对象的信用信息进行完善,建立专业的信息库,储存各项信息内容,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也可借助这些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中的资源,明确后续服务的内容和推出的产品。另外,通过深化银行等机构与税务部门的合作,搭建合作共赢的模式,实现信息的共享,以信生贷、以税促信,也可提高普惠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另外,有关部门还需完善动产融资登记公示,让收款、转让、登记等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在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基础之上,也可完善银行卡受理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使得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等服务内容变得更加的便捷,借助这些工作和业务内容,也能够有效支撑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3]。
(三)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积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数字化服务渠道变得更加宽广,相关信贷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有关企业可以推出二维码收款、淘宝供应链融资等服务方式,使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治理工作更加透彻,网络支付功能更加便捷。在净化网络空间的前提之下,也能够降低有关行业的风险,使得普惠金融的供给范围更广,业务能力更强。
(四)创新普惠金融服务产品
为了能够以普惠金融发展来促进乡村振兴过程,还需创新普惠金融服务产品,扩大其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从而了解相关地区的产业发展形势。另外,也要根据地区的特色产业提供针对性的贷款服务。银行等机构也应对客户信用评定工作进行革新,要给予等级相对较高的客户优先贷款权。在创立多元化、低成本惠农融资体系的前提之下,也可使更多的资本涌向农业领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
(五)强调各机构间的分工协作
为了能够以普惠金融服务行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要健全商业合作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间的分工协作过程,要创设支农组织与完善的服务体系,使得相关政策性银行可以在职责定位方面更加清晰,可以根据当前金融服务领域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农业银行和邮政银行需要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金融服务要向“三农”方向提供政策倾斜,打破行政区域划分明显、对业务设立篱笆的局面,通过设置一系列的试点项目,扩大相关区域的经营发展范围,扶持重要的资源,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也可使一系列的项目效益有效提升,同时降低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对农民生产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工作,而借助普惠金融服务的方式也可为相关小型企业或者农村个体户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其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当前区域特色产业仍旧受到产业规划不清晰、定位不明晰等问题的影响,以至于想要实现规模化和特色化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阻碍。而在普惠金融服务优化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创设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从而为农民和社会群体提供更好的普惠金融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梁洁. 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重点与路径选择[J].西南金融,2021,(4):41-51.
[2] 杨虹.普惠金融内涵定位重构及路径研究—以云南省民族地区为例[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0,(4):67-79.
[3] 谢芬.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演变及破解思路[J].农村经济,2019,(6):15-21.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宁康街110号,万科山望二期14号楼1单元404,樊帆,1568888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