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闫彤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闫彤,.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J]. 金融研究杂志,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410.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改变了农民的传统消费观念,优化了居民消费方式。但是我国依然存在城乡和地区居民消费情况差距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意在进一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消费乡村振兴
DOI:10.12721/ccn.2023.157410
基金资助:

引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之所以能够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离不开消费的关键作用。我国36.11%为农村人口,唯有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因此,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机制,对农村居民改善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普惠金融概述

1.1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在2016年G20峰会的GPFI报告中,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进行了明确。根据该报告的具体解释,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金融服务,以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根据该定义可知,数字普惠金融是在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具体来看,强调覆盖人群的广度、数字化程度和使用深度从而保证更多人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

1.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为移动支付奠定了基础。通过手机短信和移动互联网,人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支付和转账。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崛起。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利用技术创新,提供更便捷、高效和安全的金融服务,包括支付、借贷、投资等。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包容,使更多人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为贫困人群提供了更多金融选择和机会。政府和监管机构开始意识到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力,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监管措施来推动其发展。例如,一些国家推出了数字身份认证系统,确保数字金融服务的安全和可靠性。总的来说,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应用,为更多人提供便捷、可靠和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2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分析

2.1农村居民消费不断升级

一是农村居民消费规模逐步扩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由2013年15586元增长到2022年的31718万元,增长率为103%,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来看,由2013年的903.9增长到2021年的1927.1,同样显示出农村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倾向逐步扩大反映出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1]。可能的原因是是我国整体经济情况稳中向好,国家出台各种惠农支农政策,另外金融机构也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分不同的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依然存在差异。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恩格尔系数是评价消费结构的典型指标,其系数越大,说明家庭消费支出中食品的占比大,而食品作为人民生存的必需品,其在支出中占比越大,说明居民对生存类消费支出大。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从2000年的11.9%缩小到2020年的3.49%。究其原因,可能是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还有学者为了研究更加细致,将居民消费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涉及食品、衣着居住的生存类消费占比由70.34%降低到59.46%。进一步说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说明农村居民正在追求更高层次生活品质。

三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有所改变。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是线下市场购买。如今,农村居民的网购需求逐渐增加,网购渠道逐渐完善。随着快递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和覆盖范围的扩大,农村居民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似的物流服务。快递公司在农村地区设立了更多的网点,提供更加便捷的配送服务,说明农村居民有了更加快捷的消费方式,消费方式上有了升级。

四是消费观念有所变化,曾经由于担心受不良天气的影响导致收成降低,以及对各种意外的防范,农村居民赚了钱更偏向于存储而不是消费。如今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贷款服务和保险服务,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有所变化。甚至可以通过贷款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2.2消费水平发展不均衡

一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均衡。虽然农村消费总量近年来迅速提升,人均支出也稳步增长,城乡消费支出比由2013年的3.05降到2021年的2.06。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上升,但是依然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差异。数字普惠金融扩展了金融的服务深度。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和范围,增加了受益群众的广度,有助于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二是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不均衡,具体来说,东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落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地理因素上,山区地区的农村居民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和交通成本,因此消费水平低。而沿海地区的农村居民可以更容易接触到外部市场,消费水平相对更高。张龙耀(2021)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分布格局和地区差异,检验发现农村整体和东、中、西部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趋于明显上升,差距减小明显[2]。该发现为推进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3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减少流动性约束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3.1数字普惠金融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利用收入这个变量解释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证明了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的正比例关系。王永仓等(2021)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显著促进了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3]。如今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的如火如荼,广大农村居民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销售、推广农产品,乡村产品有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在这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来方便了农产品交易结算,网络支付更更加安全有效便捷,促进了销量。二来,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供更加方便的金融贷款服务,可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3.2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

杜森贝利在1949年提出了相对收入理论,认为示范效应和攀比效应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周利等(2020)通过构建城乡居民家庭信贷门槛模型与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MM分解法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低分位点处边际效应更大[4]。此外,受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享受型和发展型商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对消费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的现状,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进程。

3.3数字普惠金融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Levchenko(2005)认为金融手段可以分散市场风险,而市场风险的降低又可以带来平滑消费的好处[5]。农村大多数以农业种植为主业,收入情况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此外,还担心家庭医疗、养老问题,更倾向于存储。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加多样、便捷的保险服务,农村居民可以通过购买保险降低未来风险。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强农村消费信心,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

3.4数字普惠金融缓解流动性约束

流动性约束是指在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受到限制的行为。流动性约束假说是指,当人们需要资金时,在借贷或变现时产生损失,当存在流动性约束时,人们会降低通过信贷进行消费的意愿,进而影响消费。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首先会降低当前的消费需求,其次,考虑到未来可能受到的约束,会进一步降低当前的消费。董占奎和关冬利(2021)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数字信贷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动机缓解金融的流动性学术,继而促进消费升级[6]。通过数字化技术,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发展和深化。有助于减轻金融排斥和流动性限制,实现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4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经过以上分析得知,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规模、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但是我国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地区之间消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此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4.1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全面落实数字普惠金融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数字化支付技术在农村消费领域的应用范围;积极鼓励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例如移动支付、P2P借贷平台、区块链技术等,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程度;积极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出台惠民金融服务、建设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培训居民通过使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农产品宣传,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产品产业的深度结合,鼓励农村居民创新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把握时代潮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总之,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共同解决数字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4.2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优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方面,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可以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和培训活动,向农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包括基本的金融概念、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方法等。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建设更多的金融服务网点,利用大数据开设移动银行、提供手机银行等方便农村居民进行金融操作的线上服务平台;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金融活动,如开设银行账户、购买保险、理财等,提高他们的金融意识和能力。

优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方面,一方面要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建立起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居民不再为养老、看病发愁,进而降低居民的储蓄意愿,增加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居民提高消费质量,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加强市场监督,完善线上线下售后保障制度,例如采取加强市场监管、提供更多投诉渠道,加快投诉处理效率等方式促进居民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4.3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港

政府应加强法律支持,积极监管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过程,合理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首先,应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严格监管,要求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向监管机构和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包括贷款利率、费用、风险等,以增加透明度,减少不当行为和风险。其次,应积极宣传正规的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和社会平台,避免农村居民轻信通过手机短信、传单等形式的金融产品而受骗。再次,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此外,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实施过程应保障信息安全,以保护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5结语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但我国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和地区之间消费差距。根据以上分析,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风险管理能力和缓解流动性约束均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更普惠的金融服务增加居民的收入,建立更广泛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降低流动性约束。此外,提升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保证居民的财产安全同样十分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宣传和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盖晓彤.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研究[J].商展经济,2022(13):60-62.

[2] 张龙耀,邢朝辉.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03):23-42.

[3] 王永仓,温涛,王小华.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影响效应与传导机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21,(09):37-48.

[4] 廖婧琳,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受教育水平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J].现代经济探讨,2020(01):42-53.

[5] Levchenko Andrei 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Vola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IMF Staff Papers,2005,52(2).

[6] 董占奎,关冬利.面向村居民的消费升级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J]. 农业经济,2021(03):143-1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