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前的普通高中教育正面临着转型,新课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运用变化的观念来认知各种物质,把握物质变化的一般规律。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促进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展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深入改革理念,落实贯彻新课标的课程理念
新课标改革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是强调关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关注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培养,要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朋友的身份去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了解,去掌握和构建的,而不是靠学生强硬地进行灌输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姿态,和学生多联系多沟通,密切关注教学课程和社会的联系以及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改善教学方式。这些教育理念和新课改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核心素养在化学课堂中的完美的改革和渗透,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通过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让化学教学课堂中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早日为国家输送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二)促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型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采用应试教育,以教师作为课堂中心,教师讲授学生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拥有最高的决定权,课堂的内容和教学过程都以教师为主,分数成为检验课堂成果唯一的测试评判标准。因此这些因素导致教育的重心开始跑偏,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是否优秀,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同样的学校也以学生的升学率等来评判教师是否优秀,以班级的成绩总分或者平均分来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和优秀,这些也就导致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对孩子教育关心的第一点就是学生的成绩。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学校、家长全部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反而忽略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忽略了在学生成长阶段对人格、责任感等重要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一)设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化学教学工作会重视学生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使得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但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不理想。在当下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教学标准,老师需要深入认识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以此推动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因此,需要重视学生以后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活化学思维
许多学生感觉到高中化学难学,就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这些理论概念,加上有些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到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目标难以实现,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重点包括:钠、铝、铁等金属,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在课前预热导入环节,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入手,而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为学生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并使他们在好奇中主动学习。比如每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些烟花爆竹呈现五颜六色,应用这样的日常生活现象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时,教师解释这一化学现象:“五颜六色是由于在烟花中加入了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比如加入含有钠元素的化学物质烟花显黄色,钾显紫色,铜显绿色等等。这里所说的钠、钾、铜等就是金属元素,金属在我们身边真是无处不在,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金属呢?”这样就紧贴现实生活引出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入新知识后,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从原子结构特点预测物质性质的思考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钠、镁、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探讨钠、镁、铝哪种金属更活泼。教师可演示实验“钠在空气中的变化”“钠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验证了由钠、铝的原子结构特点预测其金属性强弱的正确性,初步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根据原子结构特点进行猜想与假设,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经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完成“同化”的过程。
这一节课,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知“化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育理念,并且带着疑问学习新知识,秉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设计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体会化学学习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探索过程,其过程有很多精彩和难以捉摸的现象,激发学生的认知探索兴趣,让学生自愿徜徉在化学知识的海洋里。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寻求突破点,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去探究深层次的化学知识,避免进入思维误区,完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探索能力。
(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模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高中化学相比较初中化学而言,接触到的知识点更加复杂,内容之间也更加相似,高中化学中的难点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涉及甲烷、乙烯、乙醇等化合物的学习,这是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新知识,会开始接触化学有机物的结构和分子性质,是学习深入阶段化学的基础。学生在进行有机化学这一章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较容易将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行搞混,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知又影响来对有机分析的立体结构的了解,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痛苦,而且经常出错。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采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搭建分析的结构,引导学生搭建有机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将虚拟的分子结构搬进现实,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分子的内容,通过对分子结构的认知区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
结论:综上所述,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针对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通过设置情境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重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化学模型抽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莉.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7):86-87.
[2]吴燕.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1):84-85.
[3]朱永成.核心素养观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9(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