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开始,学生进入一个相对更繁重的学习阶段,也是这个阶段开始接触化学这门课程.但这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不少的困难,很多知识点学生不能马上掌握,导致偏科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们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化学概念等知识,于是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这个方法既提升了课堂上学生的活跃度,更是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打开并延展,达到了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优质问题的设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积累形成的。初中时期,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学科还比较陌生,而且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上也有着较大的困难。化学教学当中,情境创设是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对问题情境进行科学合理地创设,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良好的理解和消化,进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应用问题化教学方法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依据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为熟悉的环境中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索,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比如,在学习“水的组成”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工具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燃烧”氢气的环保汽车。视频的主要内容是把氢气作为汽车的主要燃料,进而形成环保汽车。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作为燃料,说明氢气是可以燃烧的,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点燃吗?通过视频的直观教学,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氢气作为燃料的兴趣,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对其进行引导,进而得出氢气燃烧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爆炸。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科学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化教学的有效应用主要是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与课堂进度相符,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与核心知识相连的问题,进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不断地分析和学习获得成就感,进而对化学进行有效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制取氧气”一课时,通常情况下,实验室都会应用高锰酸钾、H2O2、KCIO3来进行氧气的制取。在具体实验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提出问题:在对H2O2分解进行氧气制取时为什么要加入MnO2?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其进行猜想,“可能会使氧气释放更多”“可以加速H2O2的分解速度”“MnO2和H2O2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说法进行证实,可以进行小组实验,并对不同方法所取得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然后进行对比,进而知道什么叫催化作用,也就是MnO2改变了H2O2的分解速度,使其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后都没有对其化学性质和质量进行改变。
三、密切联系生活化
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化学现象在生活当中也是随处可见。在应用问题化教学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还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水的净化”一课时,学生已经通过实验对水的过滤方式有一个良好的掌握,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什么水过滤后它的滤液是浑浊的?在具体实验时可以用什么来替代滤纸?”学生会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对实验过程进行回忆,然后做出回答。如果出现理解不了的,还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证实。最后,学生会得出滤液浑浊的答案:装有滤液的杯子不干净;滤纸有损坏;滤纸边缘低于液面高度。在滤纸替代物的选取上,学生提出可以用宣纸、纸巾或是纱布等。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应用问题化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不但可以抛出引导性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疑问,这也是促进课堂有效性提升的一个关键措施。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常见的酸与碱”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浓硫酸的实验视频,然后教师可以提出有关浓硫酸稀释的问题。有的学生很快进行回答:加入水。教师并不急于进行解答,只是依照学生的想法来进行实验,进而得出结论:往浓硫酸中加水是十分危险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五、加大对学生关注的全面性
把问题化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预估,而且在问题的选择、解决以及后期的评价与反馈当中,也不能对每一位学生都顾及到。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这就给化学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增大了难度,需要对问题进行更加精心的设计。若是以优等生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设置,那么不会得到较多学生的回应,即使问题得到解决,也是局限于优秀学生,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参与其中。因此,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后以平均能力为前提来对相关问题进行设置。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层设置,优秀的学生在问题设置上可以难一点,学习较差的学生就可以简单一点,但无论是哪一种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上都要具有引导性,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在进行问题讨论时,可以不把优等生与差等生进行捆绑,尽管这样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优等生来帮助差等生,但在具体讨论时,差等生较为被动,问题几乎都被优等生解决了,差等生的学习机会减少,因此在进行分组讨论时,尽可能的让学习程度相当的进行组合,然后应用分层教学,使他们能够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化教学法无疑是一种创新性的举措。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突破了固有教学模式的限制,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及学习感受,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充分发挥问题化教学法的教学价值,教师需将其巧妙地植入教学体系,要合理设计问题、创建情景,要加强问题的层次性,同时要适当地引入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环节,让学生在多种不同的体验中,感受问题的引导,从而真正爱上化学。
参考文献:
[1]邓咪. 基于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C] . 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一),2021.
[2]许小兵.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 文理导航(中旬),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