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究
东野长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东野长现,. 基于“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究[J]. 化学研究前沿,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046.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化学领域,人们对危险化学品管理愈发重视,本文阐述在“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事故成因,并对解决策略加以研究,以望借鉴。
关键词: 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DOI:10.12721/ccn.2023.157046
基金资助:

引言:近年来,各大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引发了人们重视,说明各高校在危险化学品的购买、贮存以及使用等化学品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需要针对性地改进和解决,以此创造安全的实验环境。

1“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下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探究

1.1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在“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危化品实验事故的主观因素和直接原因。在实验活动中,所有的实验均为实验人员操作,即使是实验存在不安全因素,也均为人为支配与操作,这样一来,更加增大了危化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的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事故占85%以上。有关学者认为,人的不安安全行为与其当时的自身心理状态、活动意识有着紧密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侥幸心理、逆反心理、大意行为等,同时,过于自信和自负、缺乏安全意识以及紧急事件的预防能力也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某高校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用实验用的烧杯冲咖啡,并在饮用后数小时死亡,在调查原因时发现,冲咖啡的烧杯内由于清洗不干净导致氯化钡中的钡离子残留。这就是人为因素操作不当以及带侥幸心理所导致的实验事故。

1.2危化品的不安全状态

危险化学品自身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导致实验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危化品的角度来看,由于大多数危险化学品都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剧毒性、辐射性等性质,且各危化品之间的数量、品种以及性质差异较大,因此危化品在管理上相对普通化学品而言较难控制,同时部分实验室危化品贮存量相对较多或者存在乱放、混放等情况,增加了危化品导致的实验事故发生率。此外,危化品不安全状态还存在以下情况:危化品的来源以及购买渠道不固定、危化品自身质量不达标、贮存管理不规范等。在以上原因中,购买渠道不固定可能会导致危化品的浓度、参数、指标等不符合实验标准会导致事故,管理不善如危化品过期、保存条件不标准等也容易导致实验时发生事故等。

1.3不规范的实验环境

在众多危化品的实验事故中,实验环境也是影响其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由于实验室的规范达不到使用标准或实验室有关硬件设施不完备也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如实验室内没有完善的通风设备易导致中毒危险,没有完善的消防设备可能会在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时增加人员伤亡率。此外,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也是影响事故引发的原因,如没有对危化品单独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或者没有明显的危化品标语以及缺乏安全教育培训等都会导致实验人员在实验时操作不当或者使用不规范,以此引发安全事故[1]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策略

2.1规范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在大多数危化品的事故中,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在事故中占据主导位置,但是,在实验室内有时候人的行为会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控制,致使实验室内发生危化品安全事故,因此,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对接触危险化学品的实验人员不安全行为加以规范和控制,以此将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对在实验室内可能接触危险化学品的实验人员展开培训和考核,首先实验人员应该明确实验室内的相关制度,并用制度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其实,实验人员应深入了解实验室内所有危险化学品,并熟知危化品的反应原理和易与其导致事故反应的其他化学品,在实验过程中应避免或减少发生危险反应的实验;最后,应对经常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的人员定期考核,主要体现在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危化品反应等方面的考核,以此进一步规范实验行为。同时,对于经常出入实验室的人员的身体、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应定期评估和检查,确保实验人员的身体状态符合出入实验室以及参与实验活动的标准。此外,对于在发生危化品安全事故后的紧急处理工作也应加以重视,应根据不同种类的危化品以及不同程度所导致的伤害制定不同的紧急应对措施,并及时就医。针对此情况,参与实验活动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紧急事件反应能力,以此将危化品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2.2加强危化品安全状态的管理

危险化学品的自身状态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实验室内危化品的安全状态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首先对危化品进行分类,在实验室内先在普通化学品和危化品之间分类,将所有危化品归为一类,然后在将危化品加以具体分类,根据其自身成分、反应原理,以及购入日期和到期日予以分类;其实,应该加强危险的全流程控制工作,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化学品从购买、贮存、领用、使用、回收、销毁等情做好记录和监督,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台账,主要以危化品保管台账和使用台账为主,在每次使用时做好台账的明细记录以及使用人员的登记,并定期对台账与危化品实物加以核对,确保管理工作的严谨性;最后应做好危险化学品自身安全状态管理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应对实验室内所有危险化学品的状态定期巡查和管理,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当前状态、质量等,对危化品以上因素进行严格监管,对于过期的以及变质的危险化学品应及时销毁处理,避免因变质导致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对于使用后状态有问题的危化品应及时回收,并调查原因和实验记录,并分析其导致的原因,进一步完善危化品管理制度,减少事故发生率。此外,对于实验室中有严重危害或者剧毒的危化品要单独分类和保管,单独设置其保管制度,由多名人员同时管理,对领用记录和使用去向严格调查,同时需要使用证明和相关部门盖章后才能领用,以此进一步规范管理工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2]

2.3优化实验环境

在各种危化品发生的事故中可以发现,危化品使用环境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该优化危化品的使用环境,即实验室的环境,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应从实验室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对以上两种环境加以优化和改善,减少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危化品安全隐患,以此构建安全的实验环境。首先是实验室的“硬环境”,其主要体现在实验室整体的规范性,确保符合安全实验的标准,以及一些硬件设备,包括实验室内的通风设备、消防设备、消毒设备以及喷头等清洗设备等,同时还要在实验室内设置明显的危化品标志,便于实验人员进行区分;而软环境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的安全文化及制度的建设上,其中主要包括完善实验室危化品安全使用规范和相关制度,培养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具体可以对实验人员组织安全教育主题培训会,并对每阶段的实验现状做好分析和总结,找出实验中易引发安全隐患的因素,并加以优化改善,以此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身防范能力,此外,还要确保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充分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相关技能确保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应以年为单位定期对实验室结构以及硬件设备等进行评估和检测,并对老化和易导致安全问题的结构及硬件设备予以维护、保养、检修,以及更新处理等,以此提高实验环境整体的安全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化学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因素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应针对以上因素加以优化和加强管理,防止危化品安全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祥,魏永辉,秦逸飞,等.食品检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策略[J].天津化工,2021,37(01):54-57.

[2]周治萍,冯静,李丙东,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策略[J].化工设计通讯,2021,49(01):131-133+161.

作者简介:东野长现(1988.10—),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籍贯),专科(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化工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管理。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