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至关重要,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之一,也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勤工助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育人”、“扶智”和“扶志”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方向,但如何在勤工助学中实现这一目标,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仍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挑战。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与难题
(一)高等学校的勤工助学资助比例较低
近些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不断上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达到1014.5421万人,相比于2012年的374.0574万人,10年间增长了271.23%。根据《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1年共有3925.77万名学生受到资助,资助金额达1450.40亿元。然而,勤工助学在高等教育资助中的比例相对较低。2021年,勤工助学资助人数为126.91人,仅占总资助人数的3.23%,资助金额为13.72亿元,占总资助金额的0.95%。
(二)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较少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部门,如图书馆、食堂等,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此外,部分高校仅为了满足政策而设置了少量岗位,设置缺乏灵活性和细致的管理办法,难以合理配置岗位。此外,简单机械的工作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资助育人宗旨不符。
(三)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与专业不匹配
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需要更好地与学生的专业匹配,以提高育人效果。当前的岗位通常过于简单和重复,无法满足高素质学生希望实践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需求。然而,这些简单的工作无法让他们应用专业知识,也无法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实现“扶困”和“扶智”的结合目标。因此,需要调整岗位,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提高综合素质。
(四)勤工助学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完善
当前,高校在勤工助学方面缺乏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仅记录出勤情况,忽视工作质量、效果、时效、态度、水平和能力等。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态度,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和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积极评估学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果。上级管理部门也应加强考核和评价,以提高勤工助学的育人效果。
(五)勤工助学专职人员配备不足
高校面临资助人员不足和政策理解不足的问题。政策复杂和疲劳导致专职人员频繁更换,流失严重。培训不足使人员无法跟进政策变化,降低业务素质和创新。人员流动性大、流失快,不利于资助育人工作的稳定发展。
二、“三全育人”与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相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资助育人”在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被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勤工助学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供能力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创新勤工助学需要充分发挥其育人潜力,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薄弱环节,以实现全面育人目标,推动学生全方位成长。
(一)“德”的引领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勤工助学不仅提供经济援助,更注重思想引领和品格培养,强调扶志,避免经济依赖。通过勤工助学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帮助脱贫,全面发展,高校应提供精准帮助,支持社会化过程。
(二)“才”的培育
贫困因能力不足和机会缺失,高校应注重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提升,促进就业。勤工助学结合奖助和自助,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培养学生技能、职业规划,填补差距,适应职场需求,提升综合素质。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勤工助学模式创新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应深度融入高校勤工助学,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薄弱环节,实现全面育人目标。这是发挥勤工助学育人潜力的关键举措。
(一)创新思想引领方式,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高校学生资助的核心目标是育人,特别是在扶贫工作中,应强调"扶智"。通过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积极心态、自信和奋斗精神,设置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岗前培训,确保能力胜任工作,实现"济困+育人"周期。丰富育人活动,如家访、感恩教育、宣传励志故事。将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通过测评、谈心、咨询等提升心理素质。勤工助学应注重"扶智",全面支持学生,促进综合发展。
(二)科学合理配置岗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科学合理配置勤工助学岗位,首先,高校资助工作部门应整合校内各单位,包括财务、后勤、安管、教务等,纳入勤工助学用工单位范围,并鼓励学院设立院级勤工助学岗位。通过组织双选会,用工部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建立联系。其次,根据学生学习年级,设置不同内容的岗位。工作内容应与学生专业相关,与专业课程互补。
(三)优化体制机制,健全效果评价体系
为实现勤工助学的育人效益,高校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首先,高校应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管理办法》,确保他们获得岗位优先。其次,制定考核制度,综合用工部门和学生自评,优秀者可长期聘用。组建专业评价领导小组,确保科学评价。最后,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工作时长、数量、难度等,确保准确考核。这些措施提升勤工助学的育人效益。
(四)强化资助队伍建设,保障资助队伍稳定发展
要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着重解决资助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问题。首先,加强专业化建设,通过定期培训和全国性培训,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建立经验交流机制。第二,确保队伍稳定性,通过项目支持和政策帮助,留住和发展资助教师,建立专业队伍,以实现“解困+育才”的循环,确保长期育人效益。
四、结语
在教育扶贫视角下,创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结合“扶困”和“育人”,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除提供经济保障外,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勤工助学学生成长成才,更好融入社会。这一举措对补齐经济资助的不足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柯心.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规范化研究[J].教育评论,2022(11):88-92.
[2]王盼.劳动教育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问题与改进路径——以勤工助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22(17):35-39.
[3]王婷.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实施效果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视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98-101.DOI:10.16227/j.cnki.tycs.2021.0746.
[4]王亚莉,张亚弟.发展性资助视域下高校勤工助学优化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2):182-184.
[5]刘军,殷毅山.对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的三重考量——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业型勤工助学中心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21,32(03):43-50.
[6]樊永生.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01):62-66.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1.01.009.
[7]王安岩. 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21.DOI:10.26945/d.cnki.gbjku.2020.000368.
[8]尹雪云,谢鑫.谈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方法和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463-464.DOI:10.14112/j.cnki.37-1053/c.2016.s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