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提升社会责任素养的策略
​许良兵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许良兵,.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提升社会责任素养的策略[J]. 生物技术研究,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038.
摘要:
在新时代,我国教育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责任素养是时代赋予每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社会责任
DOI:10.12721/ccn.2023.157038
基金资助: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自主发展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也包括培养信息意识。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实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培养中学生态度责任这一核心素养,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学生态度责任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提升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性

1.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生物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融合,提供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议题”,结合学生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应用丰富的资源助学、应用多元评价激励、做好人际交互设计、关注学习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习分析技术应用,达到对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借助一定的教学平台,把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融合成一个无间隙的教学有机整体,在课堂上开展师生实时、零距离的活动,活络师生互动,活化课堂气氛,还可以把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后,丰富“议题”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全方位参与“议题”的讨论,辨别迷信和伪科学,探讨安全及伦理问题,明辨是非,提升生物学科素养和责任意识。

2.通过信息技术创设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环境,加深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培育学生相信科学、善待生命、环境友好、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形成学生态度责任核心素养的养成有良好效应。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现状

1.高中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生在生活中较少关注社会发展、较少关注环境问题、较少关注弱势群体、较少关注社会热点。在社会责任素养方面,学生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较少,不能切实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在生物课堂中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生物教师的讲解和教材内容的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践行社会责任”等内容知之甚少。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在课堂学习中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课本教材和老师讲解,只有少数的学生表示在生活中通过与他人交流、网络等方式获取知识。由此可见,部分高中生对社会责任素养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2.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与能力”。然而,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仅仅注重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从课程资源来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教材和教辅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而教材和教辅资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其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得不够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不足等原因,因此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丰富,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生物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例如:教师在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进行教学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对细胞结构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液泡膜等结构中有哪些主要成分,然后在屏幕上展示液泡和内质网等结构模型图,并通过不同颜色表示其在细胞中的位置。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细胞器及其组成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对细胞器及其组成结构有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2.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堂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高效的网络课堂,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也可以让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自主设计课程内容,借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这一节课前,教师可借助“课程云平台”让学生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并在课后通过钉钉群和微信群进行讨论,在视频中设置问题:为什么细胞膜两侧存在渗透压梯度?渗透压梯度是如何形成的?渗透压梯度对物质跨膜运输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学生在进行回答时可以使用“钉钉群”和“微信群”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鼓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构建高效、灵活、有针对性的网络课堂,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结合教材,挖掘社会责任内涵在教材中的渗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挖掘社会责任内涵,将社会责任知识融入到教材之中,同时将教材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将社会责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在学习“免疫调节”一节内容时,可以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与人类健康等方面对免疫系统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对人类与疾病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体会到免疫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自身的危害,所以当前我国提倡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在当前生物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在提升学生生物学知识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生物知识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将社会责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在本文研究中,笔者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针对如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素养进行了研究。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王宇鑫, 翟丽华, 张丽辉.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 40(12):3.

[2] 周丹.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素养的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27):143-144.

[3] 李姗姗.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 000(036):102-103.

[4] 瞿斌.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策略[J]. 中学生物教学, 2022(26):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