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磁悬浮列车作为新型的陆上交通工具,因具有速度快、噪声低、安全舒适等特点,正在引起各国政府重视,且具有研究推广价值,可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目前国内开通、在建和规划的磁浮线路超过20条,里程超过1000km,运用前景广阔。但是磁浮列车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为打破技术壁垒,近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关技术的自主化研发。
一、磁浮列车
磁浮轨道交通,是一种利用电磁力实现无接触悬浮和导向运行、利用长定子同步电机实现牵引的轨道交通系统,属世界轨道交通的前沿技术。自1922年电磁悬浮原理被提出以后,各国对磁悬浮交通进行了尝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磁悬浮技术逐步实现了原理、试验到商业运营的过程,如德国的埃姆斯兰试验线、日本的山梨试验线、中国的上海磁浮示范线和中车四方磁浮试验线等。随着沪杭、昆大、海南磁浮线的规划以及国家“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开展600km/h级磁浮系统的技术储备研发,磁浮轨道交通必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轻量化车体现状及趋势
轻量化是未来列车共性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自主轻量化技术开发和应用体系的构建,近期主要以完善高强度钢应用体系为重点,中期以形成轻质合金应用体系为方向,远期以形成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为目标。目前,轻量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主要受益于高强钢技术的发展以及复合材料的应用,车身技术发展趋势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将车身结构高性能、低重量和低生产能耗有机的结合起来,经过多年的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发展,车身用材从普通钢车身发展到了高强钢车身、钢铝混合车身、多材料混合车身、全铝车身、全碳纤车身等多种选择。
三、中速磁浮列车轻量化车体夹层复合材料研究
(一)磁浮列车结构特点及技术参数
视频数据以FPGA格式存储在SD卡上,该格式主要使用模拟摄像头PAL格式转换为RGB,使用SOPC传输数据,并使用SD卡加快传输速度。最后,本文使用DMA和FIFO来验证每像素8位的设计,并使用WinHex软件显示理论数据,非常适合在存储数据、高速存储和硬件重组的各种SD卡上快速存储图像。
(二)液压制动系统工作
液压制动系统以“车控”方式工作,列车运行存在网络模式和应急模式,制动系统以网络模式优先,网络故障或应急模式采用硬线信号。制动力管理由制动系统进行,在车辆进行制动时,电子制动控制单元(EBCU)根据手柄级位及载荷计算所需要的制动力,通过网络实时发送给牵引控制单元(DCU)。DCU根据EBCU发送的电制动力请求值施加电制动力,同时将电制动力实际值反馈给EBCU,EBCU在收到制动指令后采用电制动实际值进行制动力管理。电子制动控制单元通过液压单元实现对夹钳制动力的控制。在常用制动和快速制动时,优先采用电制动,以减小基础制动装置的磨耗,电制动力不足时,液压制动力平均分配补充,达到制动力均衡、闸片磨耗均匀的目的。紧急制动完全由液压制动力实现,紧急制动安全回路断开后,触发紧急制动,所有阀断电,施加预设的液压制动力。
(三)高稳定性要求
高速磁浮轨道结构的稳定性是指高速磁浮轨道在其长期服役过程中保持轨道平顺性、完整性和结构功能的能力,即在高速磁浮轨道结构的服役寿命内能做到少维修甚至免维修。由于目前高速磁浮轨道结构一般采用预制构件,除采用桥梁支座调整外,无其他调整措施,因此高速磁浮轨道结构的稳定性一旦不能保证,一方面维修调整困难,另一方面也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营和使用率。
(四)列车运行品质的评定标准
运行品质是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一个评定指标,是列车运行过程中机车车辆振动情况的度量,通常以列车的各向振动加速度作为其衡量值。根据CB/T5599—2019标准,列车运行品质的评定限值按客车和动车组、货车、机车分为三类,规定如下:1.客车和动车组垂向和横向振动加速度小于等于2.5m/s2;2.货车垂向加速度小于等于5.0m/s2,横向加速度小于等于3.0m/s2;3.机车垂向加速度小于等于3.5m/s2,横向加速度小于等于2.5m/s2。
(五)复合材料
与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密度小,仅为钢密度的1/4、铝合金密度的1/2;2.强度、弹性模量高,强度为钢的4~5倍,弹性模量为钢的3~4倍;3.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抗疲劳、可设计性强、易于整体成型。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无人机等领域,有望系统解决金属材料应用领域常见的轻量化、环境适应性等问题。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速动车组的应用范围,逐步从内饰、司机室外罩、座椅、设备舱裙板等非承载或次承载部件结构,扩展至车体、构架等主承载结构。
(六)传动轴轻量化设计
常见的方法目前磁浮列车传动轴轻量化设计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结构优化,也就是对传动轴的各个零部件进行二次设计与改进,从而逐步达到零部件薄壁化的目的,同时使用CAD、CAE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设计,逐步实现轻量化设计的目标;其次,使用当前最为先进的工艺技术,如激光拼焊、切割以及液压成型等一系列手段进一步提升实际制造精确度,并实现结构轻量化;最后还可以使用一些高强度的材料,如铝、镁等,这些强度高且质量比较小的材料,能够全面替代传统的材料,从而逐步实现轻量化的最终目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了尺寸、形状以及拓扑等方面,其中尺寸优化主要是对浮动尺寸慢慢参数化,并科学设置浮动范围,对尺寸完成排列与组合,选择更优的方案;形状优化主要是从材料的外形方面入手,以此为方向,在减轻重量的同时,确保其外形美观;拓扑优化则是在特定区间范围之内,对产品材料进行合理布置与优化,并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最佳方案。经过分析对比可得出,拓扑优化方案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七)列车轻合金材料
列车轻合金材料主要以铝合金和镁合金为主。铝合金具有强度高,易成形加工,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可回收性,是列车制造业性价比最高的轻量化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发动机制造、轮毂、副车架以及次承力结构件。不过缺点是成型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废品率,并且铝合金原材料价格较高,连接工艺门槛较高。镁合金作为第二大车用轻合金材料,比铝合金具有更低的密度和更优异的轻量化表现,目前主要应用于轮毂轮辋、仪表板等部位,但其进一步的大范围应用仍需解决腐蚀耐候问题。
结束语
磁浮列车以其贴地运行的优势,受到各大城市的青睐。随着速度等级的提高,其对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铝合金车体轻量化已至极致 ,很难在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进一步轻量化。磁浮车以安全可靠、轻量化、标准化为主要设计原则,采用大断面薄壁闭口铝型材,由平顶、高顶,边梁、端梁及L型转接梁焊接而成,从型材的源头出发进行薄壁设计,有效实现了车顶的轻量化。简化安装工艺,使空调安装点更加灵活,便于空调安装和检修且不存在积水现象。经过仿真计算,此磁浮薄壁闭口型材车顶强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赖晴鹰.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20.
[2]徐明雷.中低速磁浮列车动力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仿真分析[D].国防科技大学,2020.
[3]魏书川,蒋巧.中速磁浮车辆夹层布线工艺研究[J].科技风,2020(18):32.
[4]胡齐斌.新型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架强度试验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0.
[5]许鸿萍.中速磁浮列车靴轨受流系统动态仿真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