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作需求和目标,合理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检定已经是实现安全用药的主要方式。本文以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基础,选用多种不同设备进行检测,探索药物中微生物分布情况以便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内容,为药品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利于微生物检验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以及意义,正因如此应对其给予高度重视深入探究分析,夯实我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基础。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设备
Ⅱ级生物防护实验室;30%外排生物安全柜HealForceHFsafe-1200;压力蒸汽灭菌器SANYOMLS-3780型;隔水培养箱GNP-9270型;恒温培养箱ThermoSCIEN-TIFIC146E;基因测序仪C;VeritiThermalCycler;CentrifugeEppen-dorf5418;CentrifugeSigma4-16;微生物全自动生化鉴定仪B;快检设备A;WHITLEYA35厌氧工作站;DonWhitleyScientific。
1.2试验菌株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沙门菌Salmonella group、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表皮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epidermidis。
1.3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琼脂、胰酪大豆胨肉汤、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哥伦比亚血琼脂。
1.4试剂
革兰氏染色试剂,细菌阳性对照、快速Microseq50016SPCR细菌Master混合液、Microseq50016SPCR正向和反向测序混合液、真菌阳性对照、快速D2LSUrDNA真菌Primer混合液、快速D2LSUrDNA真菌Master混合液。
2方法
2.1菌液的制备
2.1.1细菌组
称取最新培养实验所用菌种,将其放入实验器皿内并加入适量的10mL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基,在35摄氏度的情况下进行培养处理,维持24小时。精密称取适量的生孢梭菌新鲜培养物,放入含有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当中,当厌氧站内部温度达到35摄氏度的情况下进行培养操作。
2.1.2真菌组
取各试验菌株新鲜培养物,加入10mL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内,于25℃培养48h。
2.2确认试验
2.2.1分离培养细菌组
量取上述培养的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基1环,划线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于35℃培养24h;枯草芽孢杆菌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液则划线于哥伦比亚血琼脂上,于35℃培养24h;生孢梭菌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液则划线哥伦比亚血琼脂上,于厌氧工作站内35℃厌氧培养24h。真菌组:取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液1环,划线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于35℃培养24h。
2.2.2鉴定
挑取单个菌落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杂菌后,分别应用不同仪器设备进行鉴定。
3结果与讨论
3.1.1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
以大肠埃希菌组中存在的多个菌株作为分析对象,选择上述内容提及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测,最终结果详情入表1所示。由表1中记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快检设备A的大肠O157试剂盒对来源不同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时,结果偏差较小处于允许范围内,最终结果较为精准具有真实性特征。而微生物全自动生化鉴定仪B和基因测序仪C对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时发现,各个方法检测结果之间的相似度极高,准确率有所保障。
通过上述内容体积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中存在的菌种进行检测,具体结果见表2。由其中记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各个设备针对菌种所得到的鉴定结果完全一致,除快检设备A未提供数值外,其余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似度较高,准确率有所保障。
对枯草芽孢杆菌组中存在的细菌进行检测发现,即便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菌种进行检测,但前后两次结果仍旧存在差异,而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受生化反应影响,致使菌库被分为多个区域从而出现偏差。
使用基因测序仪C对CMCC中含有的菌种进行鉴定,最终结果表明所有菌种均为枯草芽孢杆菌斯皮兹仁亚种,鉴定结果相似度之间高达百分之百,检定结果真实性较高。通过上述提及的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组中来源不同的菌种进行鉴定,最终结果证明通过不同方法所得结果相似度较高,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
表1三种设备对大肠埃希菌组的鉴定结果
表2三种设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组的鉴定结果
3.2真菌中酵母菌类的鉴定考察结果
目前大部分自动化生化鉴定设备和分子生物学快检设备在实际运用中,均无法确定真菌中存在的霉菌,故而此次实验只是对酵母菌的鉴定效果进行分析探究,针对色念珠菌组存在的菌种使用上述提及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证明通过微生物全自动生化鉴定仪B所得结果虽然具有相似度,但是其中并不具有实质性作用,这说明该方法虽然可获得准确结果,但是只能确定菌种属类。在某些特殊情况的影响之下,使用文中方法对酵母菌进行检验时,偶尔可以确定属类或种,而这种情况出现成因并没有确定,仍旧需要开展针对性实验加以确定。利用基因测序仪C对来源不同的菌种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两者结果基本一致,无论是结果相似度亦或是准确率均可以达到百分百。由这一数据结果能够看出,以传统生理生化反应作为核心的微生物全自动生化鉴定仪B,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效果不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因测序仪C,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
[1]朱春兰.自动化检测设备鉴定药品中污染微生物的应用分析[J].2020.
[2]马巍娜,刘毅,李莉,等.多种测序技术在药品检测环境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1,44(S01):2.
[3]孙真.中成药微生物污染的检测与应用[J].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