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高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高伟,.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信息通信与技术,2021.7. DOI:10.12721/ccn.2021.157013.
摘要:
小学美术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随着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率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更新教师观念、整合教学资源、渗透审美教育、构建评价体系等一些具体运用措施,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美术思维,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美术信息技术运用措施
DOI:10.12721/ccn.2021.157013
基金资助: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美术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门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如今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不重视等。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为小学美术教学的完善带来了很大的契机,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整合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我结合实践教学和相关经验对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措施进行简单分析。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较为缓慢。主要表现为:第一,不能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目标。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美术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这部分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的语数英成绩,忽视了美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第二,美术课堂存在被挤占的情况。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会无意中将小学课程进行主副之分,像语文、数学等作为主课,而像美术、音乐、体育等则为副课,一些美术教师有时候会将自己的课让给“主课”教师来上。第三,师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少。美术课程本身课时安排有限,还时常被其他课程挤占,教师对学生了解较少,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不多,导致美术课堂要么变得死气沉沉,要么很放松,难以达成教学目标[1]

(二)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美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仅仅按照课本大纲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讲述一遍,将绘画技巧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然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而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么多的内容,更无从谈起掌握绘画技巧了;同时部分教师很少进行美术知识和技巧的拓展和补充,导致学生美术课兴趣不高,知识面很窄,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不高。总之,小学美术教学形式缺乏创新,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耐心,渐渐对美术课失去兴趣。

二、小学美术信息化情境教学探究

(一)“形真”情境助激趣,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美术是视觉艺术,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然而美术教材由于篇幅受限,图片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画幅较小,学生能够获取的视觉信息量非常有限。扩大学生的视觉信息量,是提升图像识读素养的前提保障。视觉图像情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征来设计。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直观、立体、新鲜的事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能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化理性为感性,创设更“真”、更“新”、更“活”、更接近现实的“形真"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例如,湘美版一下的《变色龙》,是一节色彩体验课。课伊始,教师可创设“形真”情境,用课件呈现热带雨林图片。图片经过Photoshop软件的二次处理,雨林的绿叶、石壁枯树干、树枝上都隐藏着需要学生寻找的变色龙。伴随着鸟鸣声,学生仿佛置身热带雨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每一只隐藏着的变色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变色龙变色的独特本领,感受大自然中近似色的色彩魅力。借助视频,变静态为动态,近距离经历变色龙在不同颜色环境中变换体色的隐身过程,真切体验近似色的神奇力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形真”情境,能够呈现逼真“现实”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图像信息,使美术知识生活化。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和学习热情,在与情境的碰撞中获取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全面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二)“理蕴”情境破重点,提升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李吉林提出,教师不能盲目地创设情境,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而要将学科知识技能蕴含在情境中。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接受抽象复杂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理蕴”情境,让抽象的美术知识变为易掌握理解的丰富视觉形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个谜语、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游戏,用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究与实践,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地内化美术知识,掌握美术表现技法,最后实现创意实践。例如,在《变色龙》一课中,学生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认识色彩的近似与对比,掌握重叠涂色技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只是一味讲解色彩知识和技法示范,学生难以理解内化。教师可先设计“变色龙智斗老鹰”的故事情境:“变色龙卡卡带着伙伴们外出游玩,突然遇到一只正在寻找食物的大鹰。变色龙们分别躲进四片不同颜色的叶子中,老鹰最先发现哪一只?”学生很快发现,红色叶子上的绿色变色龙最先被发现,因为两者颜色反差大,从而理解对比色的定义。接着,教师出示一只变色龙:“这只变色龙只会变橙色,躲在哪片叶子上比较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橙色变色龙在红色的叶子,上比较不容易被看见,得出红色与橙色较为接近,从而理解近似色的定义。为巩固新知,还可以借助希沃EN5“课堂活动"中的分组竞争功能,为学生创设“近似色消消乐”游戏情境。游戏开始后,课件屏幕上逐渐掉落色卡,有些是正确项一近似色色卡,有些是干扰项一对比色色卡。两队选手们在各自啦啦队的协助下,奋力选择点击近似色色卡。在比赛中,学生积极投入情境教学,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师可再创设“隐藏大师争夺赛"的情境,通过变色龙卡卡在争夺赛中的完美变色,引导学生学习重叠涂色技法。最后,在参加“隐藏大师擂台赛”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表现出充满个性的变色龙。

总之,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做不仅符合新课改革的要求,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克勇.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9):30-31.

[2]沈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142.

[3]张雷.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整合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0):58-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