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药学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药以及特效药不断研制,且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新药的应用率也在上升,在这一背景下,药师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各种新知识,掌握新药以及特效药的使用率,从而提升药师的综合素养。药物合理应用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比较关注的问题,不但医护人员比较重视,患者本身维权意识上升,对于药物安全性也比较重视,但是就目前药剂科管理上看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存在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应该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针对目前抗菌药物的应用应该要积极进行评估、分析,便于及时掌握抗菌药不合理应用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分析我院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以及合理应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抗菌类西药应用情况,共抽取500份,男性256例,女性244例,年龄区间18岁到65岁,平均年龄(45.46±3.04)岁。
1.2方法
对我院抗菌类西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都进行分析,并收集患者的看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病情诊断结果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当中标准结合患者病情判断合理用药情况。
1.3研究指标
分析抗菌类西药的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及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数据处理
选用SPSS24.0分析,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抗菌类西药的用药情况
从患者的用药情况来看,主要用药为注射用头孢呋辛酯0.75g,应用率最高,具体用药情况见表1。
表1:分析抗菌类西药的用药情况(%)
2.2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
从不合理用药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用药方法不当、计量不当、药物剂型错误等,具体数据见表2。
表2: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
2.3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主要为过敏反应,具体数据见表3。
表3: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讨论
药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可应用于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以及诊断疾病当中,临床使用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以及保证人体健康水平,药物使用期间,除了需要对疾病开展相应的治疗之外,在应用期间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毒副反应,为此需要加强药学干预。在开展药学干预之前应该要完全掌握药物的使用情况,而后根据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及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提升药物使用安全性与合理性,保证药物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目前针对药学与合理用药相关工作开展时间比较久,临床药师不仅仅能深入到一线当中积极参与到临床药物治疗当中,还要承担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中,通过让药学干预应用于药剂科管理工作中,重点整治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有助于保证药物使用合理性,保证患者用药安全[2]。从研究结果上看,不合理用药情况包括用药方法不当、剂量不当、药剂型错误、配伍不合理、重复用药等。为此需要予以相应的管理措施,如:(1)确定患者的用药适应症,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药性、耐药情况等情况确定适宜的抗菌类西药剂型,可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及误用等情况,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2)要保证抗菌类西药合理配伍,通过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应用,并不会产生拮抗反应,有良好协同作用,但是在用药期间应该要充分关注药物之间的合理性,这类药物与抑酸类药物配伍并不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性,但是与二价以上金属离子制剂应用就会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不良影响。(3)加强用药培训:一方面,针对医师开展相关培训以及学习,应该要进一步强化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了解程度,尤其是一些新兴药物,另外也要重视咨询服务专业技能;药师应该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抗菌药物处方审核等工作,梳理日常药学工作,明确用药交代环节中相关重点,针对患者用药集中方面,制定药学服务勾选表格,通过培训等方案,也能促进药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药师的专业素养[3]。(4)加强患者用药干预: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式,主要包括雾化吸入、口服、静脉滴注等用药方案,同时还要加强患者的药学监护工作,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给药途径、用药剂量、联合用药、患者依从性等,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如在吸入药物使用期间,应该要指导正确应对方式,通过视频播放方式让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使用方法,开展电话随访予以药学服务。
综合考虑所有抗菌药物的应用都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因此在患者用药期间还要重视患者的药物使用安全性,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4]。使用抗菌类药物治疗期间,尤其是对于首次接受抗菌类药物治疗患者来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发现患者存在异常反应要及时停止用药,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予以常规检查,排除危险因素之后才能再次接受治疗。在抗菌药物应用期间,药师充分发挥自身审核作用,通过加强药方的审核,也有助于提升药物使用安全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升药物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通过对抗菌类西药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药物使用情况,并分析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以及药物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药物使用剂量,也能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升药物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会慧,夏泉,张菁,等. 多黏菌素类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研究进展[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2,22(6):767-772.
[2] 邓浩健,曾春晖,陈益清,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双氢杨梅树皮素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0):23-31.
[3] 武明芬,赵志刚. 青霉烯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与分级管理建议[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21,21(3):193-199.
[4] 李刚,王文,贾伟,等. 2015-2021年CHINET链球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3,23(5):615-623.
[5] 周容,左代英,杨明.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复方柳菊片治疗肺结核的作用机制[J]. 中医临床研究,2023,15(33):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