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方法综述
于亚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于亚娟,. 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方法综述[J]. 新材料,2023.11. DOI:10.12721/ccn.2023.158303.
摘要:
《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方法综述》,阐述和探讨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方法的论文。本研究围绕高分子材料的本质与特性展开,旨在理解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后续的成分分析方法论提供坚实的基础。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结构模型,在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和需求的同时,揭示了其在广泛应用中的重要性。论文对于多种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整理,并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参照,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别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其主要包含了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元素分析法等多种常见的方法。论文更新颖部分是根据各种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证明其在该领域内的实用性。明确指出在实践中应该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并注意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实际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论文的研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和确保人类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方法综述
DOI:10.12721/ccn.2023.158303
基金资助:

一、高分子材料概述

为全面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方法,首先需了解高分子材料本身的宏大特性,始于对高分子材料的科学精确界定,扩展至其广泛分类的探究和性质剖析,乃至其在工业生产中的有机应用和无处不在的影响,惟一一明晰,方能使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的后续研究在牢固的基础上勃兴而起。

1.1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高分子材料就是分子量特别高(一般都在成千数万以上)的物质材料,由低分子物聚合(可以想象为低分子手拉手)而成。

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A:塑料----PE PP PVC PET PA ABS等;

B:橡胶----普通橡胶、硅胶、硫化橡胶、改写性橡胶等;

C:涂料----油漆、涂料等

D:纤维----尼龙、涤纶、氨纶等

1.2 高分子材料的性质

高分子材料的属性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机械性质、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熔点、煮点、溶度、密度等;化学性质主要包括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离子交换性等;机械性质主要包括抗拉强度、耐疲劳性、耐磨性等;电学性质主要包括电导率、磁导率、磁吸等;光学性质主要包括透明度、折射指数、颜色等。这些性质的总和决定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利用价值。

1.3 高分子材料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依其种类和特性分类。在塑料工业中,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是基础原料,用于制造塑料袋、筷子、玩具等;在纺织业中,聚醋纤维、聚氨纤维等合成纤维取代了传统的棉、麻、丝和羊毛等天然纤维;在建筑工业中,高分子防水材料、聚氯乙烯门窗等迅速取代传统建材。

二、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常见方法

2.1 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的重要性

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科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部成分与结构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因此,对于高分子材料的成分分析,是其研究发展中的一个基础并且重要的环节。

主要总结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成分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基础构造。高分子材料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而单体种类、序列排列以及聚合方式则构成了其内部的基础构造,也就是所说的微观结构。

第二,借助成分分析可以明确化合物的组成。因为高分子结构主要以共价键为主体连接,无序的部分以弱键或相互作用力连接,且可能存在聚集体。

第三,通过成分分析,可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预测和调控。物质的性质是由其构成决定的,高分子材料也不例外。

第四,利用成分分析可以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分析高分子材料的成分和组成结构,可以反过来验证生产的结果是否正确,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2.2 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对高分子材料的成分分析主要包含预处理、样品制备、分析测试和结果处理这四个主要步骤。下面依次阐述他们的含义和操作过程。

• 预处理:如果原始材料是高分子塑料,可能需要先通过机械粉碎、提纯等处理,从而得到净化的高分子单体物质。

• 样品制备:测定某一物质的存在与否时,可能需要将该物质溶解在某一溶剂中,并与他物一同测定。

• 分析测试:利用某种丝谱仪进行测试,得到初步数据。

• 结果处理: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比对,最后得出结果。

上述的步骤主要是为了让读者理解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的基本流程,并不代表所有情况,具体操作需要结合实际进行。

2.3 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的常见误区

在进行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的过程中,容易忽视样品的预处理。很多时候,研究者们往往过于关注复杂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却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高质量的分析结果,往往赖于高质量的样品制备。

过于依赖分析结果,而忽视了对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把握。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不能盲目地依赖分析结果,而需要对分析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知道何时该用什么方法,什么方法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

总的来说,在进行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时,为了得到最准确、最可靠的分析结果,既要重视样品的预处理,又要理解和把握好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的实例研究

本章以具有现实意义和代表性的成分分析实例为依托,揭示分析方法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表现。首先,选择一个关于傅里叶红外分析在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中应用的实例;随后,将热重分析法在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中的应用案例种类进行逐一梳理和分析;最后,将结合傅里叶红外分析和热重分析的综合案例,细致展示两种方法联合运用在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中的强大实力和丰富可能。

3.1 傅里叶红外分析在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在具体实例的选择上,选择一种常见的塑料聚乙烯为研究对象。聚乙烯是一种内部结构复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通过使用傅里叶红外分析,基于其内部群体振动模式的差异,进一步识别出聚乙烯的特性来实现材料成分分析。

基于这个实例,组织以下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展示。使用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首先收集聚乙烯的红外光谱。通过阅读红外光谱,识别出的吸收峰,描述其所代表的化学键和功能性团。同时,通过红外光谱从定性角度刻画出聚乙烯的主要成分特性。

下表具体列出了实验得出的聚乙烯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峰信息及其所对应的化学键和功能性团。这份数据是傅里叶红外分析核心的理论基础,为深入理解聚乙烯的内在结构提供了显著的观察角度和独特的解析视角。特征峰(cm-1):2916(-CH2-饱和烃)、2848(-CH3醇类、醚类、酮类、醛类)、1471(-CH3醇类、醚类、酮类、醛类)、1377(-CH3 醇类、醚类、酮类、醛类).

下图是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聚乙烯红外光谱图。其中,x轴代表了波数, y轴代表了透过率。1.png这次实验进一步巩固了傅里叶红外分析法在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见证傅里叶红外法能够直观、可靠的分析出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结构。

3.2 热重分析在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热重分析法(TGA)是分析高分子材料成分中的一个常见的有效手段。对于本节实例,选择了一种橡胶材料三元乙丙橡胶。广泛应用于汽车部件、建筑用防水材料、电线电缆护套、耐热胶管、胶带、汽车密封件、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它制品。热重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材料随温度改变而质量变化的内在联系,进行材料成分分析。

按照规律性的实验步骤,首先将样品放入热重分析仪中,然后按程序控制升温,并记录下质量随温度变化情况。

通过三元乙丙橡胶的热重分析实验,可以明确感知到成分分析的过程是一种系统性、全面性的挖掘和解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热重分析法展示出其独特的科研价值和丰富的实践意义。

3.3 综合运用傅里叶红外分析和热重分析的实例

经过对傅里叶红外分析和热重分析的实例研究,发现两种方法都具有显著的分析效果和独特的优势。进一步探索这两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效果,选择了一种乙烯丙烯酸酯类橡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红外分析,对样品进行扫描,然后通过热重分析,获取了该材料随温度变化的质量变化情况。最后,结合这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得出了该材料的成分信息。

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傅里叶红外分析图(标特征峰)如下所示:2.png若对未知样品进行测试,可通过红外光谱图判断橡胶胶种,再通过热重分析法可判断橡胶成分中各个组分的含量。两种方法综合使用提升了对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实际操作能力。

综述本章内容,通过深入研究傅里叶红外分析和热重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在高分子材料分析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结合使用的情况,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提高分析方法的精确程度和实用性。其中,傅里叶红外分析法以其对化学结构的精准识别,对不同类别高分子材料的广泛适应性,彰显了其对于材料分析独特而深远的科研价值。而热重分析法,则以其对热性之间细微差别的敏感反应,至深地刻画了材料细微变化的全景图,使其在高分子材料的成分分析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两种方法综合运用时,它们将各自的优势融合互补,创造出一种更具科研深度和广度的新型分析方式,极大提升了分析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这无疑为高分子材料成分分析带来了一次全新的科研里程碑,并为更深度的科研探索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黄双武,吴美琰,张树范.原位缩聚合成含聚芳酰胺/酯的分子复合材料—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2005,20:29-34

[2] 王敬枫,Jing-feng Wang,康辉等.Ti 3 C 2 T x MXene基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2021,49:14-25

[3] 王晓燕,周阿蒙,王哲君等.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for the Phthalic Acid Ester Compounds in Food.2014,2014

[4] 宗璟,陈英文,祝社民等.化学反应工程——基于酶和无机/金属纳米颗粒组装的生物复合催化剂.2006,12:7-7

[5] 范小康.掺稀土碲酸盐、锗酸盐玻璃与光纤2~3μm光谱和激光性能.20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