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现阶段我国一些地区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在时效性、系统性方面明显较差,同时在各个生产环节并不具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作为支撑,同时也不具备标准化的作业工序管理。因此,当前各个地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将“提质增效,本质安全”这一生产管理目标作为核心,对保障地区电网安全运行的“四化”创新管理总体布局、实施方案予以提出。
1“四化”创新管理的总体布局
对组织体系进行建立,为生产管理标准化提供保障。为了实现生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对地区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予以切实保证,需要基于全网标准化建设工作,针对各个生产环节和领域,构建一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借此实现流程系统化。通过将物联网技术运用起来,将生产管理系统(PMS)作为依托,统一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票、设备台账信息、运行工况、缺陷、试验信息等方面内容,从而逐步实现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借助大数据平台对信息化提供保障。将全网的运检、试验数据利用起来,与国内大量数据相结合,从而形成大数据专家分析系统,利用PMS平台进行高效对应分析。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为企业能效精益化提供保障。在整个电网生产管理期间的,需要对国内外最前沿的检测、带电检测试验方法和设备进行积极引进,充分结合带电检测和停电诊断试验,从而有效融合周期检修模式和状态检修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延续发展。
2“四化”创新管理的实施方法
2.1建立“四化”管理组织与体系
针对全局各级生产管理意识为了在思想上进行统一,引导全体员工充分重视对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的保障,各地区电业局部门可以对“提质增效,本质安全”这一指导思想予以提出,同时对“生产管理标准化、生产流程系统化、生产数据信息化、生产能效精益化”这一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在生产过程中对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进行明确,进行三级管理体系的构建,逐步形成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等在内的各个层级。在决策层主要包括了生产副局长、生产归口处室负责人等人员,主要负责对生产目标、总体方向进行制定;在管理层,主要由生产、安监等职能处室分管领导及专责,主要负责监督、考核生产过程;在执行层,主要包括了各个二级生产单位,负责对各项工作予以执行、落实。在妥善构建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以后,可以有序开展各项生产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四化”创新管理。
2.2制定技术保障方案
在实际开展生产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借助对专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定或者规定,从而输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得到相关技术保障方案的支持。通过详细分析现阶段电网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各个地区电网规模逐渐有所扩大,并且逐渐具备了完善的网架结构,在当前全国范围内特高压电网快速蔓延背景下,将会持续增大设备数量和输变电容量。在这一形势下,必然需要借助全新技术措施提供保障,比如在检修管理工作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故障性检修到周期性检修,再发展到现阶段所开展的状态检修,这期间就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停电检修行为予以减少,在未来电网运行发展过程中主要的趋势之一就是靶向性检修。因此,在实际开展电网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对现代科技理念进行融合,依托当前最新的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国内外一些高新技术应用经验进行积极吸取,对带电检测、在线监测等方面装备进行大量应用,从而针对电网中各个输变电设备的运行工况予以准确掌握,充分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生产管理方式,对人为干预行为予以尽可能减少,将“四化”管理作为导向,形成相应的技术保障方案。
2.3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
基于标准化建设,从生产运行、检修、试验、验收等结构重要生产阶段分别处罚,对国际标准、设备类反措等相关制度、行业标准、规范、导则进行收集,将其作为技术标准,并以此作为指导性文件、理论依据提供会生产全过程。基于这些技术标准、制度,对生产专业工作标准、生产各专业作业指导书进行修编,其中包括了技术监督工作标准、状态检修工作标准以及供电可靠性工作标准等等。借助在工作标准中有机结合专业技术标准,对生产管理工作予以有效规范,借助制度提供保障,保证在出现人员流动的情况下仍然不会出现工作脱节的情况。借助开展短期培训工作,一些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只要保证满足相关标准,就可以顺利参与到实际生产工作中,从而为电网生产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延续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2.4建立系统化、信息化分析平台
自从我国从2010年开始对生产管理系统(PMS)平台进行推广以来,将设备信息化、系统化管理作为出发点,将PMS平台利用起来,完成对设备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借此可以有效实施全面、综合、可视化的管理。首先,需要对基础管理加以完善,向PMS系统中准确录入所辖输变电设备铭牌信息,为后续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可以对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有效调取;其次,需要针对输变电设备运行工况、试验信息进行完善,向系统中录入设备中全部的缺陷、测温、检修、试验、更换等方面信息,并实施统一管理,与之前设备台账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将设备的家族性缺陷、设备耐候性、厂内工装等方面情况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来。在运行人员方面,在对设备基本信息进行录入以后,可以让检修和试验人员对工况、试验等方面信息进行再次分别录入,从而保证系统化管理整个流程。
2.5打造精益化能源企业
在我国各地区电业局中,通过开展生产“四化”创新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网设备的运行水平和可靠性,同时对设备停电检修次数、时间予以了有效缩减,设备可用系数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相关统计中显示,我国在2018年变电设备可用系数平均值为99.992%,相比于2017年,同比增长了0.001%。在没有实施“四化”管理之前,在地区电网生产管理中存在着设备台账不清晰、人员责任意识薄弱、运检和试验专业数据没有集中录入平台、难以形成有效大数据资源、难以查找和调用历史数据等方面问题,同时在电网安全运行方面,并不具备专业诊断分析形同作为后备保障,从而造成了整个生产管理不能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在开展“四化”创新管理过程中,通过对人员、设备、平台系统进行整合以及规划,能够在事前对变电设备实施预控,从而为现场人员、设备、电网等方面安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将设备带电检测结果作为依据,针对在运条件下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对停电次数予以尽可能减少,能够对设备可用率进行提升,从而实现电网运行风险的降低。
结语
在当前我国各地区电网规模逐渐扩大背景下,针对电网运行质量、效率以及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地区电业管理部门逐渐开始实施“四化”创新管理,借此来保障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并且逐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国林.地区电网倒闸操作风险分析与预控措施[J].通讯世界,2019,26(08):284-285.
[2]许桂豪.防止地区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措施的探讨[J].电子测试,2019(20):128-129.
[3]翟卓. 地区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20.
[4]陈焱宇. 地区电网调度运行辅助决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5]胡宏彬,丛雨,曹斌,王立强,牛玉广,胥国毅.新能源接入地区电网联合仿真平台构建研究[J].内蒙古电力技术,2021,39(01):6-9.
[6]靳旦,鲜其军,贺星棋,唐伟.地区电网重构降损案例分析[J].四川电力技术,2021,44(0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