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芒康西渠河桥铜金多金属矿区 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舒华伟 陈明勇 孙玉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舒华伟 陈明勇 孙玉海,. 西藏芒康西渠河桥铜金多金属矿区 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 矿山工程与技术,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32.
摘要:
芒康西渠河桥铜金多金属矿区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位于金沙江构造带的中段,通过少量的勘查工作投入,共圈定金矿体3条、铜矿体1条,但整个矿床控制程度较低,且前期圈定的Cu、Au异常套合性较好,已查证地段发现了具有小-中型前景的金矿床,显示出具有找寻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潜力。目前尚有大量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未查证,整个矿区尚存在较大的找金潜力。
关键词: 西渠河桥矿床特征找矿前景
DOI:10.12721/ccn.2021.157032
基金资助:

矿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县城80°方向平距约37km处,位于金沙江支流西渠河的南岸坡麓,地处芒康县朱巴龙乡境内。通过数量有限的勘查投入,虽圈定出几条规模不大的铜、金矿体,但矿区总体工作程度总体偏低,仍有扩大矿床规模的前景。本文旨在对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浅析找矿前景,为后续找探矿工作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位于金沙江构造带的中段(图1)。金沙江构造带属洋盆消减、弧-陆碰撞结合带,主要经历了泥盆纪-石炭纪的陆缘裂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洋盆扩张、二叠纪的俯冲消减、三叠纪的碰撞造山四个地质发展阶段。整个区域沉积构造环境复杂多样,多条构造岩浆岩带、变质带、紧密褶皱冲断带重叠拼合,构成了本区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和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自印支晚期以来经历了大规模俯冲造山和燕山期的碰撞造山过程,包括弧陆碰撞与陆壳收缩加厚,造山隆升和伸展作用,最后又遭受新特提斯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南北和东西向双向挤压和大规模逆冲—推覆及平移剪切的叠加改造,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演化格局[1] [2],次级构造单元极其发育,为区内成矿物质来源提供良好的通道,同时也为铜、金、铅、锌、银等多金属元素成矿提供容矿场所,是中国最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1739758928027.jpg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岩性

矿区内主要出露古生界二叠系下统西渠河组(P1x)和中生界三叠系上统甲丕拉组(T3j)两套地层,两套地层呈断层接触。

(1)二叠系下统西渠河组(P1x)

分布于勘查区东部,与二叠系下统西渠河组(T3j)为断层接触。为一套变质基性火山岩系,原岩为玄武岩,硅质岩、石英砂岩、板岩。区内该套地层出露不全,按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三段:下段(P1x1)、中段(P1x2)、上段(P1x3)。矿区内出露上段(P1x3),地层总体呈北东向倾向延伸,倾向平均40-50°,倾角平均25-35°,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砂质板岩灰绿色板岩及灰白色变质石英砂岩。

(2)三叠系上统甲丕拉组(T3j)

分布于勘查区西部,与二叠系下统西渠河组(P1x3)为断层接触。主体为一套陆缘弧之弧后前陆盆地冲积扇及滨、浅海相沉积陆源碎屑岩系,地层总体向东北东倾斜,倾角多在18-50°。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一段(T3j1)、二段(T3j2)。一段(T3j1)主要分布在矿西部,岩性为岩屑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夹灰绿色、浅褐黄色-浅紫红色中-粗粒砂岩、细砂岩。二段(T3j2)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岩性为中-粗粒砂岩、色细砂岩夹粉砂岩、砂板岩、内碎屑微晶灰岩、白云岩。

2.2构造

由于区域上地处金沙江构造带,属金沙江倒转复式背斜西翼部分,总体表现为被纵向断层破坏了的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局部还保留了部分不完整的褶皱。矿区分布的构造主要为区域性西渠河桥-白马雪山-工农大断裂(F1),该断裂带自矿区中部呈近南北向横穿整个矿区,为以构造角砾岩带为主要表现形式、总体呈断层带的形式产出的断层构造,为三叠系上统甲丕拉组(T3j)与二叠系下统西渠河组分界线。断层总体呈南北向延伸,向东倾。倾角65°-70°。

2.3岩浆岩

受二叠纪金沙江洋盆向西侧昌都-普洱地块俯冲消减的影响,区内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强烈。矿区内未见有喷出的火山岩出露。主要出露印支期浅成侵入相的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侵位地层以甲丕拉组为主,西渠河组地层内侵入岩体较少,岩体主要呈岩脉或岩枝出露,地表风化强烈,岩体间夹多层砂岩、砂板岩捕虏体。

2.4围岩蚀变

矿区内主要的蚀变类型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褐铁矿化普遍出现在矿区各个时代地层及岩浆岩中。在板岩中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部分板岩沿板理面、裂隙面出现铁染现象。黄铁矿化主要出现在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中,表现为黄铁矿交代部分暗色矿物呈团斑状、星散状、稀疏浸染状,局部可达稠密浸染状及出现黄铁矿脉。绢云母化主要出现在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中,表现为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斑晶和基质中的部分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变为绢云母。斑晶中的暗色矿物角闪石及黑云母保留其外形。绿泥石化主要表现为在辉石辉绿辉长玢岩中部分辉石及石英闪长玢岩中的少量暗色矿物被绿泥石所交代。硅化主要表现为在部分闪长玢岩中石英颗粒数量的增多和颗粒的次生加大。

3. 矿体地质特征

西渠河桥铜多金属矿为金沙江构造带西侧西渠河沿线多金属成矿元素异常区发现的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元素以金、铜为主,伴生有用组分银。金矿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成侵入的闪长玢岩体内的破碎带、碎裂化带中,其次为变质砂岩、板岩的破碎带内。矿区周边区域性深断裂在活动过程中,成矿元素在破碎带中形成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铜矿主要产在闪长玢岩体强黄铁绢英岩化带内,受玢岩体内部节理裂隙构造的控制较明显,其控矿因素主要为岩浆岩、蚀变和构造。受自然条件所限,矿床勘查程度较低,矿体特征仅大致查明。

3.1金矿

共圈定出3条金矿体,编号为KT1、KT2、KT3。

(1)KT1矿体

主要产于Ⅱ号岩体及IV号岩体的闪长玢岩的构造破碎带及其旁侧裂隙中,地表主要在4线、6线出露,出露标高3232-3258m。往南在8线附近地表揭露到矿化,推测KT1在深部延伸至8线。往北从0-9线在地表揭露到矿化,推测KT1在深部延伸至9线,再往北11线、19线分别有两个钻孔揭露到矿体,由此推断KT1矿体从北往南由19线一直延伸至8线,矿体走向近北西向,倾向南西,倾角约50°左右。矿体沿走向延伸约540m,但控制程度较低。矿体水平厚度1.51-20.41m,平均水平厚度8.58m,平均品位0.64g/t,单样最高品位1.47g/t。

(2)KT2矿体

主要产于Ⅰ号岩体的上盘的闪长玢岩脉破碎带中,分布在S8- S1号勘探线之间。主要有三个地表工程控制,深部无工程控制,地表工程控制矿体长度200m,矿体总长度约260m。矿体走向呈南西北东向,倾向南西,倾角约50°。矿体水平厚度2.72-6.25m,平均品位1.46g/t,单工程最高平均品位1.71g/t,单样最高品位4.64g/t。

(3)KT3矿体

主要产于IV号岩体的闪长玢岩中,深部在19线及11线分别由ZK1901及ZK0701钻孔揭露到矿体,地表在9线附近有探槽揭露到CKT1矿体,推测KT3在深部延伸至9线。矿体倾向南西,倾角50°左右,水平厚度2.52-6.10m,平均水平厚度3.99m,平均品位0.58g/t,单样最高品位1.14 g/t。

3.2铜矿

共圈定出1条铜矿体,编号为CKT1。主要产于矿区中部Ⅲ号闪长玢岩体内,受玢岩体内部一组北东向节理裂隙的控制。矿体出露标高3320m,在6线附近由地表工程TC07作单工程控制。铜矿体见矿厚度9m,矿体品位从0.22%—0.73%不等,矿体平均品位Cu:0.40%,单样品最高品位Cu:0.73%。地表由于覆盖层较厚,沿走向两侧追索未见出露,深部未得到控制。呈脉状产出。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产状:倾向60°,倾角约55°。

4. 找矿前景

区内的主要铜、金矿体都产于岩浆岩中或其附近,且构造破碎带发育,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但由于勘查投入工作较少,勘查程度低,现目前找矿未取得较大突破。

4.1金矿

目前已发现金矿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多为地表工程揭露,深部尚仅有少量或未有工程控制,在矿区中部重点工作区的北部,尚有大量金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未查证,整个矿区尚存在较大的找金潜力,待深部工程验证和地表工程扩大揭露范围后,金矿床规模有希望进一步扩大。

4.2铜矿

矿区铜矿化类型多样,但地表所见矿化体规模均较小,目前所施工工程也未揭露到成规模的矿化体。根据工作成果经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地表已有斑岩型铜矿化体发现,且矿区铜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较好,且铜元素异常带仅有少量工程控制,在深部仍有可能寻找到新的隐伏斑岩型铜矿床,取得铜矿的找矿突破。

此外,通过前期开展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成果显示,主要异常元素Au、Cu呈正相关关系,且金矿(化)体的产出与岩浆岩体及测区次级构造破碎带关系密切,异常高值区多发育于岩体蚀变破碎带或岩体与地层接触带附近的构造蚀变破碎带区域[3],推测矿区深部的岩体、破碎带仍有找矿潜力。

综合分析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区内主要铜、金矿体都产于岩浆岩中或其附近,其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有关,且构造破碎带发育,显示区内具有较好的找矿岩浆岩及构造条件,仍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家铎、张成江、刘显凡等 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M) 北京:地质出版社,57-80

【2】张成江、刘家铎、刘显凡等 攀西地区金属成矿系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4):387-394

【3】陈明勇、舒华伟、孙玉海等 西藏芒康西渠河桥铜金多金属矿区化探异常特征分析(J) 2021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丁妍 三江造山带中段竹巴龙-芒康剖面构造分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2012中国地质科学院

【5】王芳 西藏芒康西渠河桥多金属矿区物探HMT勘查应用效果分析(J) 2017 世界有色金属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