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中医治疗真的见效快
黎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黎波,. 急性胃肠炎,中医治疗真的见效快[J]. 中国中医药,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03.
摘要:
在生活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叫做急性肠胃炎,这种疾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等。在传统中医看来,这种疾病是由于患者外感风寒,湿热以及病毒等所引起的日常黏膜炎症。中医对于治疗急性肠胃炎主要的常用方法有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推拿按摩。一般通过中医治疗,急性肠胃炎患者可以快速缓解其症状,并能够使病情快速康复。
关键词: 患者逐渐觉察到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缓解食欲也逐渐回升
DOI:10.12721/ccn.2021.157003
基金资助:

1. 中医理论认为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人体的肠胃是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的。而外界的一些寒热湿燥等因素则会对正常的胃肠功能进行影响,从而导致胃肠功能出现紊乱,并引发急性肠胃炎。而在中医理论之中急性肠胃炎这主要是由于湿热辟邪的侵袭而造成的,所以在治疗中重点便在于清热解湿。

2. 中医治疗急性胃肠炎的方法

2.1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传统中医的最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肠胃炎患者而言,中药更为温和且有效,且在治疗方面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以及经验。

在临床上使用中药治疗急性肠胃炎时,常常会用到黄连、苦参、连翘,荆芥、防风等药物。黄连对于清热泻火,解毒杀菌有着较好的功效,这种药物能够较好的缓解患者胃肠部位的炎症,从而降低患者的不适。而苦生以及连翘这类药物与黄连有着相似的功效,比较有助于清热解毒,能够净化肠道环境。荆芥、防风则拥有清热解湿的功能,可以较好的清除肠道内的湿热病邪,以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以上药物相辅相成,配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并且使用中药对急性肠胃炎进行治疗的优势在于其药效较为温和且持久,这不仅仅能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也能够对其体内的环境进行改善并增强了免疫力。

2.2针灸疗法

而针灸疗法在中医中也常常被用来治疗急性肠胃炎。针灸能够通过针在穴位的刺激,从而对人体的气血流动进行调节,已达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一般在进行急性肠胃炎治疗的时候,针灸穴位主要有足三里、中脘等经络穴位。这些穴位在进行刺激之后能够是患者腹部的不适以及腹泻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能够帮助消化系统恢复正常。

在临床上,针灸疗法是一种较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常常会与中药治疗相结合进行使用。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我们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以及医疗团队,并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以及较好的治疗效果。

2.3推拿按摩

在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治疗中,推拿按摩也常常被广泛运用,这种治疗是一种较为温和且有效的方法。医师通过各种按摩手法能够帮助改善患者腹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增强了患者胃肠的蠕动并使病灶物加速排出。

在进行推拿按摩治疗时,医师需要保证自身力度合适,使患者不会由于其力度而产生疼痛或不适。同时医师也一定要注重按摩的节奏与深度。细心的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反应以及个体情况对按摩手法进行调整。推拿按摩并不仅仅只是对患者进行了单纯的物理刺激,这种治疗方法也能够为患者调整气机,从而促进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使其恢复健康。

3. 中医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中医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效果常常是引人瞩目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逐渐觉察到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缓解,食欲也逐渐回升。通常情况下,经过约一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这种疗效的背后,是中医药在调理人体内部失衡的同时,促进自身康复机制的发挥。采用中医治疗急性胃肠炎,往往不仅能够缓解症状,更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提升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结语:中医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确实是见效快的。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方法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促进病情康复。当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