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我们已经身处信息时代中,应该不断地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在现代化的人才衡量标准当中,信息化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是人才在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不可缺失的。但是,从以往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足和弊端依旧是存在的。部分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当中比较枯燥和抽象,再加上资源的匮乏,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后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推动改革和创新,带动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不断的提高,朝着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断的迈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效开展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也要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活动当中老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对教学当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认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有关于大数据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搜索一些有关于大数据方面的视频,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和筛选,然后制作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最后在课堂教学当中给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当然老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当中能够以愉悦的心情了解有关于大数据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大数据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对大数据知识进行探究和讨论。同时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利用微视频引导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进行了解,并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视频上所讲述的网络诈骗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增强学生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意识,掌握应对网络安全隐患的方法。
2、创设教学情境
大部分高中学生对编程了解较少,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会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设计简单有趣的操作任务,为学生展示Python语言的趣味性以及编程多样化功能,让其对Python有新的认识,并促使他们转变对编程的看法,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递归”算法时,笔者用“汉诺塔”游戏引入。游戏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玩游戏,能更直观地分析问题、设计算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Python语言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几个相对简单的、有趣的Python语言程序,或者通过编程软件基于Python语言快速编写几个程序。通过相对简单的画面呈现,或通过数字变换方式进行操作,能让学生感受到趣味化学习的乐趣。笔者在教学中还采取随机抽取学生上讲台的方式,让学生修改代码、编写部分程序、运行调试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在大屏幕上集中展示小程序运行成效,如运用赋值语句交换数字、Python打印简单图形等,突出展示效果,便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时刻集中注意力,激发良好的学习欲望。
3、关注计算思维
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满足学生计算思维培养需求的,所以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利用计算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算法与程序”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找出算法,并指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算法的执行效果也有所不同,并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训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重新体验编程的过程,并不断地总结和归纳,保证学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可以选择最佳的算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自身的计算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班级举办歌唱比赛,邀请了 10 位领导作为评委,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小程序提高平均分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通过这样的情境化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4、加强学评融合
虽然教材中涉及发展学生评估思维的内容涉及比例不大,但在教学中融合评价过程是一种高阶的计算思维学习活动,在常态化学习和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元认知和心理理论。“学评融合”
强调学生在原有认知展示基础上,在阅读他人作品、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再一次升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以发展。教学活动中融合评价过程,让学生关注同伴的创作思想、思维模式,总结他人优势与不足,这种对同伴深度认识的过程也是计算思维的评价维度的诉求。学生在大量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再在改进自己作品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思维过程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一“知己”的思维过程逐步树立创新意识,保持自己的特点与不同,在追求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发展,思维得以螺旋式上升,核心素养得以发展。最终通过评价活动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思维境界得以提升。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更注意引导学生在面对简单问题时,先创造多种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为最终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学生多角度综合衡量和判断不同算法对于该问题求解的优劣性,直至选择出解决题目效率最高、结果最精准的方案。保证所选算法能够达到最优的效果。通常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对学生评价思维的培养有所体现,比如学生主动辨析算法方案是否正确、针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评估不同算法的优劣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涉及项目活动或学生作品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评价。例如,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形式回忆知识内容,在展示作品环节,学生可以从思维导图的美学、内容层级关系、知识体系是否完善等方面进行补充和修改,以此促进学生评价思维的发展。该评价应清晰地体现计算思维指标,从而提高学生发展计算思维的意识,并让其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方法,从而形成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肖肖. 浅议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 文渊(中学版),2019(8):105.
[2] 靳玉. 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甘肃教育,2019(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