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初中阶段各方对于智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初中德育教育则常常被学校所忽视,在教学时间和精力上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被挤压了。由于对于德育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提升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此外,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导致教师会以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却仍然缺乏足够的关注度。这不利于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中学生,更不利于实现更加全面的核心素养教育。因此,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应该就此进行教学工作的反思,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相衔接,实现有效的教学探索。
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德育是指与智育相对的倾向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根据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标地思想品德和道德法治意识的培育,将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感悟,帮助他们建立起明确价值观和符合时代发展的意识形态。相较于智育主要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和学科技能,德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完善和提升,使学生在德智的双重教育培养中成为德智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优秀的学习蜕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群体的内心活动,从学习和生活的表面现象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从而主动去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心理学的方法予以教学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性格和情感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改变学生本来的消极态度,由此转变为更加积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一些超出自身预期的事情时,能够从容地面对,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使内心向着更加阳光和正能量的方向出发,营造一个正面的人生信条,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德育教学往往具有明显的主题性,在开展德育活动之初,教师往往会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具备什么样的认识。德育主要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改变学生原来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观念,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实现与社会主流意识的相符合。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往往是隐性的,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做什么,而是把学生吸引到活动当中主动参与来获得身心上的真切体会,产生心理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实现全面发展。也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伸,广义上的德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二者都对中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要求,二者的共同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不断塑造和健全积极人格。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形式、目标上存在一致性,将两者进行融合是十分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的方法
(一)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通往成功之路的指明灯。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深入学习和研究有关心理层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与其他教师共同商量讨论初中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状况、做到与学生每周进行多次情感沟通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要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初中生,让每一位初中生感受到教师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反之,教师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度日如年,每天以颓废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初中生也会在无形中受到不良影响。
(二)重视初中生的主体地位
1。尊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真正做到重视初中生,让初中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发育,教师必须尊重初中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心灵上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爱护,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育,主动认可老师,接受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从而间接地提高初中生的品德修养。
2。用积极健康的语言鼓励初中生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教师要多表扬学生,用正能量的词语激励他们。例如,教师在每次考试中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记录,对于每次进步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更要怀着积极地心态对待他们,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取得质的飞跃。从而进一步推动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莫要纸上谈兵,落到实际之中
一些教师喜欢和学生讲述书本道理,然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时期,这样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如将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付诸于实践。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开展美术、体育等相关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工作的乐趣和魅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基础。除此之外,在互动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充分将自身的价值和特长发挥出来,在提升自身德育素质的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运动精神以及锻炼的自信心。
(四)在心理健康课堂中植入思想品德案例,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教学的角度和着手的层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心活动和世界,需要通过深层的意识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看待世界的观念,以及对于同一事件所持有的真实态度,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德育更追求学生在行为举止上面的规范化,给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因而,二者在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心理层面上强化正确行为的认知,使思想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将表层和深层的教学思路进行转化,可以有效提升二者的教学效率。
(五)以德育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撑,强化说服力
在日常单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只是在口头上对于学生进行安慰和引导,但是这样的教学实践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正规的教材作为理论化的补充。教师在处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两难困境时,面对学生处于的心理困境,应该有专业性和科学性地为他们进行答疑解惑,同时也需要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增强心理健康教学的说服力。例如,在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时,学生在一些事件中有说谎的行为,这时候他们内心一定是非常纠结和难以面对,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心理性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运用德育教学的理论去感化学生,强调不诚实所带来的危害,以及诚实守信品质的重要性等。学生能够在理论性知识和案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身的缺点。
(六)正视二者之间的同质与差异,明确统一的教学目标
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环境下,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个教学模式上的同质化和差异性,然后利用相同点使教学思路能够达成高度的一致性,利用差异化的特点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在教学中相互促进,利用自身教学的优势特点给予彼此有益的教学支撑和有效的补充教学。此外,在教学目标上要达成共识,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做一面德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七)健全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近年来,初中德育教育体系得到逐步完善,不少初中学校为初中生设置了有关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例如 ,给学生每周进行形势与政策的分析、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将政治课程纳入初中生必考的内容等。但相对于比较健全的德育体系,学校往往忽视了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尤其在价值诉求方面,学校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例如,许多学校为初中生设置了心理咨询室,然而许多初中生认为心理咨询室是专门给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设置的,致使学校的心理教育职能无法得到实施。另外,许多初中生由于智力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成绩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不仅会丧失对学习的热爱,还有可能造成与周围同学关系不和睦,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让初中生认识到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的目的,开展一系列课程的原因,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引导初中生走向积极向上的阳光道路,初中生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开朗,与周围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充分融合是在初中教学阶段的教学实践创新,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双方的互补性实现完善的德行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健康人格有具备高尚的人格素养的人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在两条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引流合一,发挥出超出各自教学总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静雅. 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策略研究[J]. 学苑教育,2020,(13):12.
[2]尚君利. 初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方式及实践意义论述[J]. 新课程(中),2019,(11):280.
[3]朴海鸥. 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体系建构分析[J]. 新课程(中学),2019,(0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