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制度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直接实践性问题,在制度背景、制度变革的历程、相关的制度比较、现实意义上缺乏深入思考,使制度史教学效果大为下降。本文作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以高中历史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例,论述教学制度史的基本策略。
一、追溯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文化是历史的骨架,社会政治文化是历史的血肉,文学艺术是历史的灵魂。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先贤。要探求和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个主题,就必须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政治状况、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政治制度。
例如,当讲述“秦朝中央政府集权体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基本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展开了分析。师: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创建秦朝,并确立了集权统治机制。那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基于哪些历史条件呢?(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小组讨论)
生1:统一是最大的前提。若那时的中国仍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是非常困难的。
师:除统一外,其他主要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2:在战国后期,封建经济的急剧蓬勃发展,但由于其拥有高度分散特征,这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中心政治力量,来保障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稳定。
生3:地主阶级急切地要求一个更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持自身政权,以压制农民的反叛与抵抗。
生4:法家思想的传播,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深刻地分析“集权”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原因。学员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探讨,认识到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政治状况、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权力集中是一种历史现象。
二、梳理制度的变革历程
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古代人在治国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古往今来,政治家们积极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式,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可以从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入手,通过纵向梳理、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制度变迁的脉络,以促进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问题。
例如,元代的行省体制其实是中央政府和地区间关系的一个新形态,当老师在讲述这个基础知识点时,便可引领学生追溯行省体制的前世今生: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实现对我国的直接统治,在我国实行了郡县制。西汉时期,我国已实现了既直接受中央管理的国,也有与分封的国相并行的政治体制。汉武帝年间,郡国的权势逐渐扩大,危及到了中央的统治权力,于是汉武帝便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实施了“推恩令”,抑制了地方势力的增长,维护了中央的统治。元朝时代,政府为避免区域割据局面的发生,对政区作出了划分,经过实施的行省体制,元朝进一步加强了国土统一,既方便了中央政府对区域的有效管辖,也推动了国家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研究,了解其产生是中央与地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并对其进行理顺,并对其进行梳理,以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梳理,从而使其了解其“源”。
三、对相关制度进行比较
比较法是通过比较来对事物进行了解,是所有认知与思考的基础。学史学的内容是抽象的,理论性的,难以让学生理解。要使学习者理解知识,教师不仅要追踪系统的来源,而且要注意相关系统的比较。透过有关制度之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各种政治体制的特征及历史价值,以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与评价它。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教师也能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
生1:这三种政治制度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生2:其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生3: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师: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呢?
生4:有别于诞生年代。在西周,最初的奴隶社会形成了分封制度。郡县制和行省制主要是在中国封建时代形成的,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在元朝时期,行省制的影响更大。
生5:地方力量不一样。分封封制时,封爵、领地为世袭,分封制国家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看上去就像一个独立王国,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败,整个国家范围内的割据局面不可避免。而郡一级的最高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可以任意调换,从属于中央政府的权力趋势得到了极大加强。按照中国的省制度,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其行政长官直接隶属中央书省。
师:它们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生6:分封制在相当时间里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生7:郡县制和行省体制既提高了中央政府集权统治,也保障了我国整体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从目标、内容、功能、效果多个方面去区分分、郡、省制的异同,使学生明确三种政治制度的特征,提高知识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制度的现实价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现实,也反映了未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生活在一个体系里。对系统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历史系统,而且要感受到现实的制度。学校史课教学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着手,引导学生走出历史,让机构史教学“活”起来,并赋予它更大的实践价值。
官僚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比方说选官用人制度的改变,教师让学生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现在的高考制度作比较。通过课前查阅的资料,结合课堂教学讨论,老师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二者均符合国家统一的选聘制度,也是竞争性的教师招聘考试。两种评价方法都采取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在成绩面前一律平等。此外,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
第一,测试的目标不同。科举制是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而设立的,也是当时科举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种政治意义;而现今的高考同样也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也是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第二,考试内容有别于其它形式。科举制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考察的形式基本是写作文章;高考的主要内容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元素的科目。
当历史的认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历史就会变得生机盎然、深邃迷人。教师引导学生将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考制度的反思与客观分析,进一步突出历史教育的实践价值,使之更具现实意义。
结语
总之,制度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整体、多角度出发,运用历史专业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使制度史“活”起来,使学习者建立全新的认知系统,感受史学蕴涵的文化与智慧,引导学生“古为今用”,以史学为导向,使历史“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利用史料教学法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路径[J].高考,2020(2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