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冯为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冯为玲,.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3.
摘要:
中药药性包括了中药寒热温凉的属性、辛甘酸苦咸的味性、升降浮沉的趋向性、归经的引导性以及有毒无毒的作用性。中药炮制对于中药的药性有着深刻的影响,清代医学大家徐大椿的《制药论》就指出,凡是药力强者,药性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而中药炮制的目的就是取利去害,通过对其药性的改变,来保障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在中医临床应用的安全和有效。
关键词: 中药炮制药性化学成分药效生物学效应
DOI:10.12721/ccn.2021.157013
基金资助:

引言

中药在经过一系列炮制流程以后,受到药汁、水浸、酒、加热以及醋等敷料的影响,促使原中药材中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中药炮制作为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核心,其质量标准、规格、工艺是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学科。目前我国中药炮制按照科学的中医学理论,参照中药材本身的性质、制剂、调剂以及用药需求等情况的不同而实施的一种制药手段。

1中药炮制的具体目的

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以及作用分别为:(1)改变中药材的功能以及药性,以此来增强药材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2)改变药材的气味,让人们对于药物的耐受度更高,同时方便患者食用;(3)降低或者是完全将药材中的一些毒副作用彻底消除,以此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4)增强药材的作用或者是改变药材的药理作用;(5)方便制剂调剂,保证药材的整体质量;(6)方便药效的保存以及贮存。

2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2.1不同性味的辅料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考证了淡豆豉药名与性味的演变,从性和味来方面证明其药性的变化与差异,认为淡豆豉始载于《名医别录》,早期对咸、淡豆豉均有药用记载,明代医家开始关注咸、淡豆豉的性味差异,并提出了“淡者入药”的观点为当时的主流观点,清代以后一般只收载"淡"豆豉的制法,自元代至近代,又对淡豆豉药的"温热"与"寒凉"有不同的认识,而之所以产生"温热"与"寒凉"的不同认识,与淡豆豉炮制时采用的辅料药对(苏叶麻黄药对和桑叶青蒿药对)有密切关联。淡豆豉的不同炮制方法与辅料是对其性味产生影响的关键。黄连经过生姜炮制后,其药性药效及化学成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了胆黄连炮制工艺,为控制黄连炮制品种质量、探讨炮制机制以及考察辅料对药物寒热药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奠定基础。从药性探讨黄连的炮制方法,认为会更有助于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阐明黄连炮制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研究分析认为,黄连作为典型寒凉药,通过不同性味的辅料炮制之后,或以热制寒,或使寒者益寒,使其本身寒凉之性发生变化,从现代科学理论角度揭示了中药药性与炮制的相关性。对吴茱萸炮制黄连从“以热制寒”角度,探讨了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总结了萸黄连寒热药性变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代技术手段、方法和研究思路。对人参的药性及炮制对其药性的影响展开研究,依据“相反为制”“以寒制热”的传统炮制药性理论,以寒凉性味的栀子作为炮制辅料,煎汁炮制人参,同时改善人参口感,增加了蜜制步骤,进一步增强人参滋补作用的同时,缓和了人参药性,通过TLC和HPLC等方法人参炮制前后成分进行比较,未见明显物质差异,以出血时间、凝血时间、饮水量、17—羟皮质类固醇等为指标的药效学研究表明,经新工艺炮制后,人参温燥之性缓和,“热性”指标降低,炮制方法的不同对人参药性产生了不同影响。

2.2结合功效的药物炮制对性味的影响

分析了活血祛瘀类中药的药性受炮制方法影响的效果,对有炮制和未炮制的血府逐瘀汤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模型组血清CK浓度要高于未炮制组和炮制组,但炮制组的CK浓度明显降低;钠钾钙离子ATP酶活性模型组低于未炮制组和炮制组,但炮制组的钠钾钙离子ATP酶活性明显升高,认为活血祛瘀类中药的药性确实会受到炮制方法的影响,应该用适宜的炮制方法及合格的炮制过程来保证活血化瘀类中药的药性,从而满足临床需求。发现活血祛瘀中药中,植物类中药为温性、平性,寒性其次,味苦、辛,所以可以达到行气血、苦泄以及通下的治疗效果,而炮制对这类中药的药性会产生影响,并且在炮制前后药效表现差异。

2.3地方特色与临方炮制方法的影响

有学者从地方特色炮制技术和方法,以及临方炮制角度论述了炮制对于药物性味的影响,对岭南医学种的炮制内容进行了梳理,对岭南地方特色的炮制品进行了基于整体观和全面观的认识和研究,梳理了岭南草药的炮制方法包括研捣、蒸制、蜜糖制、四制、制炭等,炮制辅料酒、醋、糖的应用也很普遍,其中有将近20%的草药会用酒来炮制,而炒制的工艺则较少使用,这些方法和辅料的应用与岭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环境有关,也对岭南中药的药性产生影响。以传统藏药药性理论为基础,对藏药渣驯的药性理论及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对藏药渣驯的药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炮制方法的应用及对其药性的影响。在医院开展中药的临方炮制,更有利于中药饮片保存药性,便于饮片的贮藏、调剂、制剂和鉴别,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煎药质量,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

2.4炒制工序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对于种子、果实类药材进行炒制,可使其外壳或果皮爆裂或鼓起,在煎煮时使其有效成分易煎出,如牛蒡子等。经过炒制后的药材会发出焦香气味,具有醒脾开胃功效。对具有毒性的药物炒制可使其毒性降低或缓和,如炒制后的牵牛子会破坏一部分牵牛子甙,降低了它的毒性,提高药物疗效与用药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药经炮制后才可入药,中药炮制对中药的药性产生很大影响,可降低其毒性成分,其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溶出量,炮制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对中药的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为更好地提供临床用药标准,发挥中药在医学上的独特疗效,中药行业的工作者还应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廷猷.清代徐大椿《制药论》译评[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9):1315.

[2]贾天柱.中药炮制药性变化论[J].中成药,2019,41(2):47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