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的中职红色历史课程建设
梁云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云炳,. 基于“研学”的中职红色历史课程建设[J]. 历史教学研究,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676.
摘要:
湘西中职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利用湘西红色历史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红色历史文化教育。“研学”是丰富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开展州博物馆半日研学,重点学习湘西红色历史文化。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场景中学习、体验、提升,既丰增加了人生体验,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中职生的革命情感,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中职历史红色文化半日研学州博物馆
DOI:10.12721/ccn.2022.157676
基金资助:

红色历史课程,就是借助一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历史核心素养,落实红色历史文化铸魂育人的历史课程,与研学相结合,就成为“红色中职历史研学课程”,这是将“史教”与“德教”完美融合的一种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研学的提出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它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并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学生凭着兴趣爱好,自然地有所触发,有所感悟。由此可见,研学的实质就是提倡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社会中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增长。将研学活动与中职红色历史课程联系起来,是中职历史课堂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一、活动主题

追逐英雄足迹,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二、目的和意义

湘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本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学生对州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了解在湘西大地上发生的红色革命故事,加强情感培养,激发学生对家乡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铭记革命历史,积累红色历史知识,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发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争取成才,为更好地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目的地介绍

湘西州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11月1日,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地方综合性重点博物馆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级综合类国家三级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湘西经济开发区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园内,共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总占地面积8524.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891.49平方米。负一层为临时展厅;一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基本陈列为《综合厅》《土家古风》《苗乡原韵》,展示了详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多种多样的观众互动形式激发湘西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课程环节

(一)州博物馆简介:课前介绍州博物馆。

(二)逐一参观:在解说员的引导下逐层参观。

(三)重点参观《血性湘西》:凝聚湘西红色革命史。

(四)重点参观《视觉湘西》:凝聚湘西州成立60年的伟大建设成就。

(五)写观后感,做演讲,写书信

在参观结束后,回到学校,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写出观后感,或者给自己敬仰的湘西革命前辈写一封信,将自己的参观所感所悟所得表达出来。

五、课程评价

1. 对本次研学活动的兴趣程度;

2. 了解湘西红色革命故事和红色历史文化的主动性;

3. 研学活动的参与度;

4. 作品完成情况。

六、课程反思

以这份研学课程计划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发掘湘西红色历史研学课程的几个功能:

(一)实现中职历史课程内容的整合,体现历史教育的综合性

综合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乡土红色历史研学课程即是以湘西红色历史文化为主题,红色历史资源为载体,整合湘西红色历史知识,让学生自发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他的知识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整合的。不仅有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也有乡土历史的知识,甚至还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呈现,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历史的价值在聚焦和还原真实的历史的同时,还体现了历史的教育意义,体现了立德树人。这样优秀的红色历史文化,兼具“史性”和“德性”。

(二)促进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体现历史教育的灵动性

将湘西红色历史文化融入中职历史教材,让湘西红色历史文化走进中职历史课堂,这是传统的红色历史教学模式。将湘西红色文化融入中职历史教育,让湘西红色文化贯穿历史课程,这是时代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要求,也是红色教育的有效途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内外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学习。在“半日研学活动”前,教师运用讲述法,对目的地湘西州博物馆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为接下来的研学活动做准备;活动中,参观有关湘西红色历史文化的展览,特别是《血性湘西》板块的参观,接触历史实物,有图有文,学生或聆听,或记录,或朗读,或观摩,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情怀;对历史实物的参观,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场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的历史认知和教育。那些声、光、电的交融使学生身临其境,那种现场的体验,是教师在教室无法提供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对红色历史有了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教育效果大大提升。一场研学活动,可以综合运用讲述法、谈话法、对比法、参观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比在教室里单纯地授课来得更有效果、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师生有效互动,合作共享,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推进中职历史课堂评价模式的创新,体现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和育人价值

在中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评价方式,已经从注重教学结果的评价变为既注重教学的结果也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红色历史研学课程,注重的不仅是教育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如在“半日研学”中,甲同学始终积极参与,并获得了快乐的学习体验,感悟深,收获大,被贺龙元帅以及其他革命前辈的是英雄事迹所打动,然而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作品的呈现不尽如人意;乙同学全程不积极参与活动,一直分心于其他事情,只是由于有较强的作文功底,作品完成得比较出色,传统评价很可能贬甲褒乙,但这无疑过于片面,有失公允。因此,在“半日研学活动”中,在课程评价环节才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从学生的参与意愿与态度、参与时的情绪情感以及作品呈现等诸方面对学生的研学活动进行评价。形成性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时首先看到“人”,然后才是人创造的结果,这才是评价方式的人文性,亦是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或者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3-5.

[2] 李霞 康奔.基于“研学”的红色语文课程建设[J].湖南教育,2019(12B):62-63.

[3] 陆彩萍.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要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J]人民教育,2021(13-14)82-8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