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浅谈
单宏强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单宏强,. 职教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浅谈[J]. 中国机械研究,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091.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需要各职教院校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学生的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强、专业技能过硬的综合型人才,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 职教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91
基金资助:

一、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纵观当前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问题较为鲜明,输送的人才难以满足机械制造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影响到了产品质量。具体有以下几点。

其一,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开发时间较长。产品设计和制造理念滞后,缺少创新思维意识,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机械制造设备陈旧、滞后,难以更好地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

其二,机械制造高级人才匮乏。机械制造行业不断变革发展,技术人员需求度不断增长,多是从事机械制造或是组装拼接工作,但是中低层的技术人员数量较多,供过于求。与之相比,高级技术人才匮乏,未能将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理念引入其中,遏制了对高级人才的培养。

其三,核心技术缺失。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机械制造核心技术方面较为弱势,对国外先进技术依赖度较强,缺少自我开发和研究意识,投入力度不足,即便我国的机械制造规模逐步扩大,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职教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德国制造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呈现出完整的正金字塔结构。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德国的成功经验启示人们:①注重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将高技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发展的着力点;②调整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③提高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加大对人才的优待政策,要做到能留得住人才,进而全面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2、构建“双师”团队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高职学校培养高尖人才的保证。高水平的教师既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指导能力和高素质的品格,还能指引学生的价值观向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又能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技术用应到实践。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保证,学校应当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将其纳入到学校规划中。在如何采取有效的建设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鼓励教师到校外的企业和工厂进行实践,以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和积累实践经验;②每年定期定量选派教师队伍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学习新技术;③定期选派教师到培训机构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技能与水平;④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交换师资、学生到各学校交流学习,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实践水平;⑤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能够将自己的技术才能发挥到教学中。

3、融入技能竞赛

为了提升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同职业技能竞赛积极融合对接,确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完善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通过此种方式,促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前取得相应证书,完成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在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融入职业技能竞赛,依次为实践平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标准,深化课程改革,以检验教学效果。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学生去学习更多的前沿技术和知识,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整合,逐步调整课程体系,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丰富岗位实践经验。通过此种方式,坚持项目导向,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推动现有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机械制造专业面向机械制造、产品研发、技术支持等岗位群,通过对岗位群工作内容和要求综合分析,确定新时期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在此基础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巧用竞赛项目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丰富实践经验,还可以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用于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具体而言,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多是源于企业生产一线,通过对竞赛内容整合与配置,促进专业课程深度改革。 竞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竞赛规则为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实训平台来推动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改革。

例如,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学生重点学习电梯控制柜的元器件安装与连接要点,在控制编程支持下完成电梯调试工作,保证电梯各项功能正常使用,更加牢固掌握智能电梯安装和调试方法,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逐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5、建设实践基地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增加资金等方面投入,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孵化更多优质的竞赛项目。 根据专业教学要求,编制学生实践训练计划,设立平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设立创新开放实验室,实践仪器工具面向学生开放,配备专门教师负责指导,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训练平台和学科竞赛有机衔接,在资源共建共享基础上,推动优质竞赛项目孵化,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6、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学校应该和企业合作,将本校学生和企业的需求相融合,做到人才对接,不断开发人才资源。教学中注重校企合作,实践中注重人才引入,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构建人才培养机构与研发基地,为培养高技能水平人才提供了平台。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毕业找工作的竞争力;同时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间接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既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同领域的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灵活应对企业的实际问题,使学校与企业真正做到人才对接。

(2)改革教材培养人才。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正在快速转型,传统教材已不适应科技的发展,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企业的发展,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将学生与企业完美结合,学校需要更新传统教材,需要积极与企业交流合作,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材和实训条件,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夯实的基础,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

7、优化考核体系

改革传统考核的方式方法,优化考核系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把实践活动的次数纳入考核与评价中。在对学生进行考核前应大力推荐“一题多解”的方式,在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纠正与指导,并指出学生思路上的错误,指出各组的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教师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

三、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限制了我国工业生产的转型与升级,无法满足现阶段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在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中,其核心竞争因素就是人才,我国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需要各职教院校培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创新出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升职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全面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才智,2018(13):68.

[2] 吴世立.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明日,2018,0(30):4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