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智慧养老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为部分有需要的老人带来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而其规范化的建立将给智能生命产业带来指标和支撑力,以便真正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龄化行业的健康良性增长,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大数据分析的有效运用为智能养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也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带来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既能充实老年人物质需求,也能满足精神需要,并将逐步减轻老龄化问题给社区老年和家人所带来的生存负担。
一、智慧养老的概述
智能养老这一理念最初在国外出现,主要是借助于现代科技和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彻底突破以往生活方式所受的空间限制,从而使生活的各个环节的各个主体实现有效整合,建立出一个全新的有机系统,以提高养老方式的效率与有效性。
国内对智能养老发展研究的时间比较晚,从2007年出现的“数字化养老”的概念,直到2013年才对智能养老进行了相关讨论,通过研究其含义、特点、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等,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不断让老年人得到全方位服务,给他们带来生命、健康、安全、社会救助和学习、休闲的新生活,从而达到快乐生活和健康养老的理想。在“十四五”规划发展阶段,中国将积极落实适应老龄化的国家发展策略,不断促进在中国养老事业和国际养老行业之间实现协同性发和互助性养老,并不断培育出老龄化的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加强研究发展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在智能养老中的价值与服务方式,是促进服务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养老服务行业整体提升的内在要求。
二、依托大数据分析,构建智慧养老标准化发展的意义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统计结果表明,全国六十周岁及以上人员比例为百分之十八点七零,同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统计结果相比,提高了五点四四个百分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深远持续的。”中国老龄化行业目前还处在起步时期,由于现阶段中国的老龄化行业供需极不匹配,随着我国政府对老龄化产业政策扶持的逐步深入,中国老龄化行业将迎来新发展契机。
智能养老服务就是面向居家老年人、社会老人和养老组织的生物传感网络系统和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及时、便捷、有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网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例如远程监视老年人日常生活等,即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地面各种感应器通知家人,让老年人的生活完全处在远程监视状态。如果老年人在家里摔倒,地面的安全感应器将会及时告知按照此前合作协议中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家人;或者正在烹饪的事物长时间都无人问津,那么,安装在厨房内的感应器就会发出警告,以提示健忘的老年人,避免发生火灾;或者万一老年人已经出门了,报警一段时间仍然无人应答,那么,这时煤气便会自行关掉。又如:监测老年人身体,也就是全面监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通过腕型血压计、手表式GPS自动定位仪等,不但能够随时随地监控老年人的身体,做个随地使用的“药匣子”,而且,还能掌握他们的社会活动轨道,起到“隐形陪伴”的效果。
目前,人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智能养老服务工作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把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健康服务相结合,对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加强大数据技术或信息服务的资源共享,通过汇集分析社会、医院、家政、应急救援等领域信息,建立多维数据关系的网络平台,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功能,形成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业务数据中心,并通过云平台技术来实现深入分析评估,解决老人安全、娱乐、家政、就医等方面需求,从而提高了智能健康业务的综合效益和服务质量。
三、现阶段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智慧医疗发展仍处在初期成长阶段,许多方面的开展都受到了多种原因制约,并显示出一定的缺陷:比如无法更全面地解决老年人的实际生存问题,大多停留在最基础的医疗设备和代购服务等方面,并缺少社会文化方面的人文关爱。同时,在大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运用研究方面也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智慧终端和云技术的应用方面,对这些手段的研究投入也较多。此外,由于在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都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这也造成了服务平台对智慧产业的扶持能力不足,且由于对养老方式发展特点不了解,也阻碍了对各种资本的有效运用,从而无法建立已形成的完善的商业模式,也无法有效培育出完善的智能养老生态圈。此外,在养老方式的研发应用与普及上,还存在着对具体应用的不足而导致了更大的资金耗费。
(一)没有系统性的政策法规引导文件,对行业发展顶层设计并不健全
大数据智能养老模式是一个新兴的社会发展行业,在中国加快适应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新时代背景下,有关政府也一直在快速推动。但因为该产业是新业务,与此相关的技术、产业和政策法规无论在横向或纵向上均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并不能建立有序的、健全的政策法规联动机制。所以,对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主要采用较低政策效能的相关文件加以引导,比如:文件、意见、通知、决定、通知等,并以社会试验的形态先在小区域内开展试验,然后,再通过社会试验成果和各个社会试验地区的差异性总结出相应经验后,再合理地上升到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层次。
(二)数据的没有标准化,存在着数据间不互通、不融合的情况现象
在中国大数据分析智能养老模式的成长历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实际问题就是:信息化缺失统一的标准体系。在研究方面,对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质量评估研究以对国外指标的研究、总结居多,缺乏很好地解决“方法中国化”的实践课题。另外,在信息分析的角度和方式上,又以医护居多,比较片面。而在实践的方面也是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可以反映我国老年人群体特征、又可以复制的质量评估指标系统,缺乏质量评估的有效性,就无法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另外,信息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在很大层面上制约了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质量。智慧产业的开发以大数据化研究方法为基础,以反映顾客的真实意愿为主要特征,通过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全面提高生活产品的品质与精准性,从而更多层面地收集消费者的真实反映,并不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业务开拓奠定了基础,但因为各大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不相关,或者技术标准不一致,也会造成市场信息不一致、不互通的现象,这将更加阻碍标准化进程,也在一定层面上导致了行业的无序发展。
(三)需求识别不够精确化,不能建立闭合的供给需求链
智能养老系统的形成,就必须以老人智慧系统为基础设施,以广大老年人的具体生活服务需求数据为基础要素,以线下的生活服务圈为基本保障,从而建立起了一条完善的、闭合的老人供给服务链条。该体系要达到最完善的,就必须拥有有效的服务识别体系、健全的业务优化以及完善管理体系。但是,由于当前的智能养老系统正在形成初期,并未建立完善的业务开展机制,体现为零散碎片式的业务环节,因此很难形成出完善的老人业务生态圈。另一方面,对产品的供应和市场等方面,没有细致化的识别功能,造成了整个行业产生了一定深度的供需结构性失调,无法完成价值链上不同领域间的合理连接,阻碍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形成。
四、依托大数据,构建中国智能养老标准化与发展体系的具体战略
(一)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和供给,持续推进市场的深化改革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促进和保护。虽然在短期内,养老服务供应方可以借助政策红利达到投资和产出的均衡增长,但在长远发展的进程中,如果没有通过养老政策有效撬动行业增长的市场需求,则将会损害长远的发展前景。所以,大数据时代智慧养老服务的供应方如何根据新时代的特点,给养老行业带来更优秀的产品与服务,并通过用户在持续的优质购买过程中、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撬动下深度发掘市场需求,是实现行业长期稳健成长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需要通过积极推动政府引导和社会引导,有效推动老人智慧产业服务的规模化开发,进而确定大数据智能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结构及其发展规模,并在此过程中,通过高度重视对老年人的生活技能素质培养,进一步强化社会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关注,从而不断提高老人对身心状态、日常行为能力和社区参与度等方面的关注度,并通过对养老产品宏观层次的提升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素质,从而有效推动社会各类资产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了养老生态圈的整合和成长。同时,运用在试点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迅速适应发展的要求推动智慧医疗产业的建设服务助力,兼顾于服务开展的全程,为企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保障。在此实践中,不仅仅注重交通、服务补贴方面,也应强化优惠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二)加速推进产业规范建立,提升数据共享和安全保障
由于智慧养老领域在开展的初期,受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在部分地方的养老服务机构中范围比较狭窄。再加上在规范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年人对智能服务的接受度。并且在智能养老领域中涉及了很多服务行业、社区组织等,在这个业务链条上,需要对老年人的综合信息进行不断地传递,涉及个人资料、家庭状况、健康情况以及地理位置等重要隐私数据,每一细节发生漏洞都将导致巨大的安全隐患,也将使得养老服务领域的安全风险将较其他行业更为突出与严重。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智能养老系统,可以逐步减轻当前老人社区所面对的巨大压力,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社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普遍存在的供给不平衡、服务不配套等现实问题,从而促进互联网科技得以真正落地在养老领域,并触动得到更加良性发展和更为广泛的探索。为此,需要通过更加完善标准化系统的设计,让养老产业链得以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并联动多个社区组织,共同形成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平台,并做好资源共享和信息保护工作,让整个产业链在老人的衣、吃、住、行、医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联系。将让大数据分析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以适老化产业的研究与应用为核心,推动老人智能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进一步发现并创造潜在的市场需求,同时,利用大数据信息互通的模式,进一步充实整个数据库体系,提高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价值,给老年人养老服务带来更多方便。积极推进相关的技术运用到家庭社区组织的日常生活服务工作中,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促进各领域融合开发,推进生态圈和行业集群的形成。
(三)运用高智化科技进行个性化设计,对老年人进行精准帮助
当前,由于整个大数据分析智能养老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仍存在着较多阻碍和影响因素,因此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落地水平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例如,在智能终端的实际应用上就尤为突出,若要采用高级终端及售后服务,花费将相当高昂,而养老公司也不能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压力。但在现实的实际使用中,一般的终端检测结果又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无法给用户带来更加完备的服务,再加上使用方法也非常复杂,让客户的体验感觉不理想。为此,政府必须做好智慧技术的优化提升和新产品研发,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效果,进而扩展市场覆盖面。政府不仅要开发适应市场的软件产品,更要从信息技术端口上持续起到社会市场整合的效果,建立信息技术的社会市场闭环体系,涵盖了“政府-机构-社区-医院-个人信息-服务需求”各要素,让整个社会市场的信息沟通机制更加畅通,有效掌握老人的实际需要,提升业务的整体配合率。借助养老服务行业信息技术的提升,为老客户群体建立评价的基准、建档立卡,并根据老人实际状况动态调整,从而达到社会市场精准化的认识,服务不断地优化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整合人类传统智慧,从而在现代养老服务体系上通过融合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等手段,进一步完善了新型的公共服务体系与供给方式,从而在老人生活中的居家、医护、生活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全方位融入,从而形成健康高效的智慧生活服务新体系。在此背景下,政府要不断强化智能养老政策法规制度的完善与建立,并持续推动全国智能养老系统的规范化建设。通过标准化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基本建设发展服务目标,继续推动智慧化思想与社区养老体系的深入整体融合与进一步发展,互补,有效地缓解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所面临的供求不相匹配、信息资源效率不高等问题,为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老有所乐、老有所享”的智能服务。
参考文献:
[1]石卉,高歌,周树甫,赵国敏.基于大数据构建智慧养老标准化发展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9):201-203.
[2] 罗曦,张金怿. 国内外智慧健康养老终端设备标准化现状研究[J]. 电视技术,2020,44(10):77-80.
[3]辛宁越,高闻忆,尚玉姣,韦奕妃,杨斯溢.基于BIM与5G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大连市某养老社区为例[J].智能城市,2021,7(21):38-39.
[4]王梦怡,张砚宸.云端与落地:“互联网+”时代农村养老难题与路径选择——基于Z省农村智慧养老模式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2,22(01):78-85.
[5]张馨文,吴沛泽,邸一淳,杨镜夷,鲍奎均.基于市场调研的大数据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河北企业,2021(06):20-22.
[6]刘奕,李晓娜.数字时代我国社区智慧养老模式比较与优化路径研究[J].电子政务,2021(05):112-124.
[7]时军,张晋铭,梁毕明.“智慧养老”服务的国际经验、国内实践及未来进路——以吉林省为例[J].决策与信息,2021(05):89-96.
[8] 文漪.构建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独居老人的健康管理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7):194-196.
[9]刘庆.智慧赋能“:互联网+养老”的现实经验和未来向度[J].决策与信息,2021(04):69-80.
[10]龚凤梅.“十四五”规划契机下智慧养老标准体系构建探索——以益阳市为例[J].财富时代,2021(01):184-186.
[11] 郑梧桐,任禹崑.“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机遇、困境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1(3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