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考物理命题解读以及对教学的启示探讨
张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东,.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考物理命题解读以及对教学的启示探讨[J]. 物理进展,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326.
摘要:
当今社会,教育理念不断演变,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初中物理也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初中物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这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传统物理教育的模式,提出更全面、更贴近生活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考物理命题特点,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考物理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中考物理命题教学启示
DOI:10.12721/ccn.2023.157326
基金资助:

引言:当代教育理念中,核心素养强调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意味着学生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仅提高学科的实用性,更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考物理命题特点

(一)题目设置突显综合素养

以“小明在校园运动会上,参加初中男子组50m短跑比赛。他正常完成比赛所用的时间可能为()h。A.2s B.8s C.1min D.0.1h”为例,这道题目不仅仅考察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学生需要知道1分钟等于60秒,1小时等于60分钟,然后才能进行单位的转换。而实际生活中,短跑比赛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因此学生需要将小时和分钟转换为秒,从而判断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设计考验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对时间单位的灵活运用。题目涉及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学生需要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境,合理估算小明完成50m短跑所需的时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更需要学生对短跑比赛的常规时间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实际场景的思考和应用能力。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一定的要求。学生需要在时间单位转换、数学运算、实际场景思考等方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记忆和机械计算层面。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

(二)思维能力培养成为重点

以题目“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古城西安圆满举办。好客的陕西人民用热情的腰鼓、欢快的秧歌来欢迎国际友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力敲鼓是为提高声音的音调 B.人们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腰鼓的声音 C.鼓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腰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为例,题目涉及对声音传播和乐器发声原理的理解,需要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学生需要理解腰鼓的发声原理。正确答案是D,“腰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这不仅要求学生熟悉乐器的工作原理,更需要他们将这种物理现象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理解腰鼓是如何在欢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这种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考察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选项C“鼓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是错误的,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例如空气、水等。学生需要通过对声音传播的了解,排除干扰项,正确判断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这种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筛选和推理的能力。选项A“用力敲鼓是为提高声音的音调”和选项B“人们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腰鼓的声音”涉及对声音特性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音调与力度的关系,以及响度的概念。要求他们思考问题时不仅仅考虑理论知识,还要将其应用于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际应用贴近生活

以题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露和霜都是固体 B.露是由霜融化形成的 C.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为例,这道题目涉及对气象现象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将物理原理运用于解释自然现象。首先,学生需要理解霜和露的形成原理。正确答案是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要求学生对温度和凝固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秋季,夜晚温度下降,地面散热较快,导致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形成露。而当温度继续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霜由水蒸气凝华形成。这种实际应用贴近生活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气象现象的认知和解释能力。题目中涉及“一朝秋暮露成霜”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气温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观察和感知自然变化的能力,同时激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题目还涉及对物质状态的认知,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露和霜都是液态水的不同状态,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状态变化的认识。学生通过解读古诗,将物理原理应用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并在其中感受气温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四)注重实验和观察能力

以题目“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水中倒影 B.手影游戏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为例。学生需要理解光的反射是光线碰到表面后的反弹现象。正确答案是A,“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线碰到水面后发生反射形成的。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将物体放在水面上,观察到物体的倒影,从而得知这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这种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能力,使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实际应用。其他选项B、C、D分别涉及手影游戏、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这些现象不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排除干扰项,正确选择光的反射现象。如,手影游戏是由手挡住光源产生的影子,不是光的反射;海市蜃楼是由大气折射引起的光学现象,不是光的反射;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和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的反射现象。

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考物理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教学上应该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实例,引导学生跨足不同学科领域,培养他们对多方面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例如,在物理问题中引入数学、化学、生物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学科观念,提高综合素养。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例如,通过实际测量、模拟,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的工作原理、光的折射现象等,使学科知识更具实际意义。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开放性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如,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教学中,通过设计富有探究性质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如,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热传导性质,加深他们对热学知识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2]。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科学普及活动,提升实际应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考物理命题解读中,我们看到更强调学科内涵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实验和观察能力。启示我们教学中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实际应用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重视学科内涵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和观察实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更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有更全面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廖伯琴,董源莉,廖文婧.从中考物理试题看对科学探究能力测试的探索[J].物理教学探讨,2022,41(07):1-5+8.

[2]霍云亮,郝丽辉,李子明.核心素养目标下中考物理命题导向及启示[J].物理教学,2022,45(01):51-55+6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