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像史料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其著作《图像证史》中明确指出:图像和文献档案一样可以作为历史证据的一部分。它是创设学习情境的重要载体,它和教材文字相互照应,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和以往教材相比,图像史料所占比重增大,且在图片选择上更具科学性、适切性、典型性等特点。这一现象与近年来中高考历史试卷中图片类试题比重逐年增加、考察方式日益多元的趋势相符,这也折射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唤。聂幼犁教授曾指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表象更有助于思维进程的顺利进行。”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挖掘图像史料蕴含的信息,恰当使用历史图表类资源,包括历史地图、绘画、雕刻、照片、历史年表、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数据统计图表等。通过创设情境,图史互证,在“读图”“辨图”“析图”“识图”的教与学过程中,培养历史思维,形成历史认识,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历史照片
照片是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最忠实的记录者,通过历史照片,教师能向学生还原的历史年代面貌。历史照片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摄影师在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环境中真正拍摄留下的;另一类是摄影师并未经历过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其照片图像是后来拍摄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历史照片做出一定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照片内容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挖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历史漫画
历史漫画是一种以漫画形式为载体,借用夸张、隐喻、象征等手法将一些历史事件以讽刺、幽默的手法表现出来,达到针砭时弊,批判和揭露历史事件本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历史漫画,引导学生挖掘漫画内涵,深入解读漫画的现实寓意,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记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达到启思益智的作用。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配合一些历史漫画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
高中生普遍对二战缺乏详细的认知,对漫画中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会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找出问题的大概答案,也可以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能对“慕尼黑阴谋”这些知识点有相当的了解,也加深了对绥靖政策的认识。教师再进一步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该条约的签订,认识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质上是一份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
(三)历史地图
历史环境的形成不仅仅是人类文明演变轨迹的展现,也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范围的形成。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和经济环境的形成,都取决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地理因素也在制约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在历史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历史地图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使用简单的地图语言向人们传达出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历史地图不仅简洁直观,可以让人直观地得到很多历史信息,而且包含了不少隐性信息留待人们发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信息。
(四)影视资料
影视资料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手段,比起静止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能传达更多的历史信息,也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影视资料进行学科教学。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所选用的影视资料要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安排好该在课堂的哪个节点引入影视资料,是在开头导入,还是在讲课过程中导入,或是在课程小结时使用?对时间的安排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所选取的影视资料的播放时长,一节完整的影视史料其时长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数十个小时,而一节历史课的时长只有45分钟。因此,教师在选取影视资料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一个完整的影视史料中,教师该选择哪一节来作为教学资源进行课堂展示;第二个问题是教师所选的影视资源其时长控制在多少才算合理?针对第一个问题,要求教师所截取的影视片段尽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高度相关。针对第二个问题,笔者的看法是,一堂课的影视史料的放映以5 10分钟为宜,所放片段不宜超过2段,如果播放片段过多就会模糊教学主题,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五)依据学习目标,科学选图
图像资源的选用在精不在多。选用历史图片的原则有三:一是科学性,指图片须可靠、真实,没有史实性错误。“符合‘科学性’原则的历史图片,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课堂的历史感,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以此作为史料,得出更可靠的结论。”二是典型性,是指图片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反映特定历史事物及时代特征。三是适切性,指图片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求,适合辅助教学目标达成。
历史教科书是每个学生手中必备的学习资料,书中的文字资源、图片资源是最经典的,教师首先应读懂弄通这些资源,用足用充分。例如《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中,教材配图选用了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王羲之《姨母贴》(摹本)、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等图片。这些图片看似并非我们较熟悉的经典之作,但实则蕴含着教材编者的深层用意:本单元和本课主题是封建社会的发展与思想文化繁荣,选择的图像史料更强调南北方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与交融,魏晋至隋唐以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石碑《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时期,是龙门石刻的精品,与八法完备的唐楷相比有生涩、欠成熟之感,但其体现了北方书法的古朴厚重,显示出北魏时期隶书向楷书的过渡。
二、结语
总的来说,图像史料和历史教学的结合能使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更加精彩,更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不同的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策略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同。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学会科学地使用图像史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图像史料的教学价值,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2] 李德刚.论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报业,2018(18).
[3] 马维林.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图像分析与教学运用[J].基础教育课程,2020(20).
[4] 凌可可.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