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互可以有效的加快智能电网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促进安全交叉管理工作的推进,这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管理的核心研究课题。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要想加快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发挥电网建设管理优势,就要在现有信息网络安全交互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型的信息交互管理模型,对于其中关键技术手段进行统筹分析,继而在促进信息交互的同时,保证各项信息数据满足安全交互模型服务的各项要求,实现信息化的系统结构构建。
一、智能电网信息安全交互模型的研究分析
1、智能电网信息交互模式分析
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从综合研究分析的角度可知,智能电网主要以主站系统、通信网络以及终端三个层次为主。主站系统结构涵盖了电力系统的日常运作、输电、变电、配电、调度等不同的环节,通过各种生产控制系统管理模式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通信网络主要是以不同的有线或是无线网络构建形成,为智能电网提供高效迅捷的信息传输工作渠道以及路径。终端网络结构主要是以大量、分布广泛、不同类型的终端结构构件形成。终端主要是以不同的网络以及主站系统实施双向信息的交互,才能加快智能电网信息交互模式的构建。从横向发展状态观察可知,智能电网主要是以发电管理、输电管控、变电、配电等方面的不同业务所构建形成的,不同的业务管理模式下结合业务安全等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分析。通过系统的分析观察可知,纵向的信息交互主要是在外部以及内部主站系统之间的信息构建而实现的,而更多的信息交互所产生的不同业务内容之间,包含了安全等级差异之间的业务区分。另外同一个物理网络环境之中的安全等级相同业务,本身就与不同物理网络之中的安全等级业务系统有所差异。
2、不同信息交互模式下的安全要求分析
外部终端与内部业务系统结构之间要建立起良性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要认识到终端的安全是实现信息安全交互的基础。必须保证终端身份以及运作环境之间的可行性。在智能电网业务系统环境之中都有着一定的安全等级,不同级别下的业务系统本身对于信息交互的安全要求必然有所差异。为此就要针对不同环境下的安全等级业务系统结构,设定出不同的安全专业管理工作路径,保障数据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以满足认证管理、访问管理、用户判断、数据隔离等不同的功能结构,继而保证信息的安全交互。另外在现有的安全管理传输机制下,由于没有一种和业务系统结构安全等级相融合的工作形态,多数都只会建立一条安全基础通道,以保证不同系统结构之间的使用,不同的安全级别本身的业务系统都会通过同一个渠道实现传输保密。这种方式方法很容易导致信息之间的传输干扰,也很容易导致信息的泄密。总的来说多级别的安全专用通道不仅仅要保证信息的安全,同时也应当保证不同业务环境下系统信息之间的隔离,同时也要有效地防止不同的业务经过统一通道交互信息而导致的信息干扰以及信息泄密。
二、双向信息安全交互关键技术的研究
时代的发展加快了技术的创新,在智能电网建设环境下,智能电表、集中器等相关设备嵌入式的智能终端都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操作。智能终端以及业务系统之间存在着较为频繁、双向结构下的信息交互管理,上行方向下,智能终端对于不同的数据运行参数进行收集整理,包含了不同的电气量,诸如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等量值等以及负潮流下传输给主站侧的业务系统。下行方向之中,业务系统逐渐地向着智能终端传输一定的控制命令,调整负荷以及电源节点的运行状态,以保证最终工作的有效性。由于终端本身都是在内部的网络环境之外,同时业务系统本身没有较为安全的保护管理机制,所以就必须在现有环境下使用一定的安全保障管理机制对于业务系统内容之间的信息交互,实质就是安全管理的。信息的安全交互首先是要全面保障交互双方的安全性,包含了对于身份信息的稳定性以及安全运行环境的可信性。其次要确保数据传输的可信度,其中也包含了数据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以及可使用性。另外由于主站业务系统有着对于终端的控制管理权,因此必须保证在主站环境下下发的指令是安全可信的。最终还要保证进入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是合理的,不仅仅符合现有的工作规则,也要满足信息交换权房屋的基础安全性以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终端的安全性仅仅从软件层面实施综合的防护管理,业务系统的安全保护都只是以简约化的访问机制进行控制管理,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为此就要从信息交互的全过程出发进行探究,从整体结构上进行防护保障,这样才能加快终端主体与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进行综合安全交互。
三、制定可信智能终端设计
可信计算的概念最早的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当时环境下,要想实现高效的智能终端就应当对于其本身的容错计算模式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但是容错计算研究分析刚刚产生。容错计算强调的是系统管理工作应当可以有效地允许并且容忍故障以及错误的产生,着重提出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方式的优化,建立高效可信的计算服务管理工作能力,同时这种可信赖是可以被有效验证的。这本身就是和后期所提出的可信计算的理念相对较为类似。容错计算分析可以为可信计算的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安全技术规划的研究氛围,首次提出了可信系统结构的理念,并且指出可信系统是一个可以有效地满足多角度、多层次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同时可以在命令管控等方面提供较为安全的信息处理服务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另外也有可信计算机理念的提出,通过在计算机系统之中的独立性设计分析、统一的安全防护管理模式下,来有效的保证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同时将相关的思想理念充分的应用到计算机安全评测管理的建议标准内容。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系统的构建,主要的核心就是安全,而可信的智能终端设计管理工作的落实,就要在智能电网结构的系统下,通过系统结构的分配和系统的合理化管控,才能更好地加快智能终端管理模式的机制和改进,形成综合化的管理体系。一个由众多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实现所有的电网运作,具有自愈功能;快速响应电力市场和企业业务需求;具有智能化的通信架构,实现实时、安全和灵活的信息流,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中国的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是在技术上要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总结:智能电网主要是以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先进的传感分析以及测量技术手段、先进的设备技术、控制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撑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的使用。针对于当前信息网络的恶意攻击导致的安全风险问题,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电力安全事故。作为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就应当在现有智能电网工作的基础上,对于交互安全问题进行细致化的分析。而如何有效的推动各级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加快终端以及业务系统的安全教育管理以及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交互,是智能电网建设应当全面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姚建国,赖业宁.智能电网的本质动因和技术需求[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1-4,28.
[2]罗金满.智能电网信息安全交互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6(12):200.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16.1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