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原发性疾病,颅内动脉处于持续性收缩状态。西医认为引起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常见因素包括过度疲劳、交感神经、精神压力以及情绪不稳定等诸多因素。西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主要通过β受体阻断剂、麦角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只能够起到暂时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是临床副作用也较大。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偏风领域,具有悠久的治疗历史[1]。小柴胡汤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发病的原因是肝脏功能失调、痰瘀阻滞,病位在颞部为少阳经循行部位,所以可以使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本文探讨分析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应用中医小柴胡汤辩证治疗的方法,概括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至2018年,共100例。排除严重肝肾、精神疾病患者。男35例,女65例;年龄30~78岁,平均(54.1±2.5)岁;病程1至5年,平均3.5±1.2年。随机平分为参照组、研究组,两组一般资料可比(P>0.05)。
1.2方法
参照组使用盐酸氟桂利嗪,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用小柴胡汤,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5、半夏9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同时进行辨证施治,阴虚阳亢型:加石决明15g、牛膝15g、何首乌15g、杜仲15g;脑脉淤阻型:加天麻15g、桃仁12g、川芎12g、山楂15g、葛根10g;寒凝气滞型:加桂枝、丹参、甘草、赤芍各15g。气虚血瘀型:加生地黄、甘草、酸枣仁、当归各12g。以上诸药用水煎服,120ml/次,1次/天,晚饭前1小时服用。
1.3治疗标准
痊愈: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症状消失,病情明显改善;显效: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还需药物治疗;无效: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未缓解[2]。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参照组,15例痊愈,10例有效,25例无效,总有效率50.0%;研究组,36例痊愈,1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8.0%。两组总有效率明显差异(x2=19.47,P<0.05)。
2.2两组并发症率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与参照组显著差异(x2=7.76,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比较[n(%)]
3结论
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复发性难以治愈的特点。西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效果较差,长期服药容易引起耐药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副作用较大,治疗的时间长,所以必须结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医学上属于头风范畴[2]。小柴胡汤是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主药方。少阳头痛既有外感也有内伤,都可以通过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小柴胡汤最早起源于《汤夜经法》中的大阴旦汤去芍药,包括柴胡、半夏、黄岑、人参、甘草、大枣、生姜,能够起到通窍活血的作用[3],其中桃仁、川芎、红花诸药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柴胡、黄芩配伍能够起到疏肝理气、和解少阳的作用,半夏能够起到健脾化痰的作用,柴胡引中药上行头面,诸药合用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进行辨证施治,阴虚阳亢型:加石决明15g、牛膝15g、何首乌15g、杜仲15g;脑脉淤阻型:加天麻15g、桃仁12g、川芎12g、山楂15g、葛根10g;寒凝气滞型:加桂枝、丹参、甘草、赤芍各15g。气虚血瘀型:加生地黄、甘草、酸枣仁、当归各12g。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中5-羟色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小柴胡汤中的药物成分能够激活5-羟色胺能神经元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对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产生调节作用,另外柴胡、黄芩、半夏等药物也具有镇痛作用。能够有效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含量[5]。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15例痊愈,10例有效,25例无效,总有效率50.0%;研究组,36例痊愈,1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8.0%。两组总有效率明显差异
x2=19.47,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与参照组显著差异(x2=7.76,P<0.05)。
综上所述,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在发病期间,可以通过小柴胡汤的方法来治疗,推荐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樵书宏,寇鹏涛,郭娟莉,等.桃红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及机制研究[J].陕西中医,2019,40(9):1247.
[2]焦玉丹. 浅谈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病因和治疗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04(4):17-18.
[3]刘书伟.小柴胡汤联合酸枣仁汤治疗不寐的临床效果及对PSQI评分影响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9,04(4):17-18.
[4]田春玲,李晓茹,裴素贞.甘麦大枣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产后抑郁肝郁气滞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01(1):29-30.
[5]刘静.小柴胡汤治疗肝炎时出现肝损伤的“效-毒”作用网络分析与机制预测[J].中草药,2019,50(21):5135-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