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1、单元教学概念界定
把教材中的整体教学内容按照单元的形式划分出来,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单位,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展开的教学活动。
2、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
(1)整体性
单元整体教学体现出了明显的整体性特征,这不仅可以从历史课型与课程关系中体现出来,而且在课时与单元主题的关系中也有体现;单元整体教学还要注意各单元的主题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使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对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设计紧密结合的教学步骤。在教学实践中,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花费一定的课时,教学信息就是通过这些课时传授给学生的。
(2)有序性
所谓历史单元教学的有序性,指的是历史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按照由易到难排列的。也就是说,初中历史的整体单元教学,要求教师从教学总目标的高度审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认识到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是由不同层面的分目标构成的。另外,单元整体教学需要重组主题单元内容,进而由易到难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提高初中单元整体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单元整体教学的兴趣和热情,推动单元整体教学规范有序地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主题,全方位渗透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深入解析。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创新教学手段,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优化路径
1、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为学生打开历史学习思路,为其指明方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教师合理的教学结构还能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按照相应的原则和顺序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在讲授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明确教学方向,使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逐渐增强历史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把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有效的单元主题教学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观能动性。
例如,《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单元突出的特点是“繁荣与开放”: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曲辕犁、筒车等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和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教师在把握上述单元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隋唐繁荣与开放的表现与原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借助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把隋唐时期的景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特别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唐景象。最后通过单元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次呈现隋唐繁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制度创新)与开放(民族交融、社会习俗、外交活跃)的表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较好地掌握本单元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隋唐兴盛的原因,使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掌握隋唐时期的特点,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确立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和知识的记忆,但新课标提出“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之前新授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基本史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但是缺乏宏观的知识框架和深度思考,尤其是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旧知,建构新知,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可以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能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建立和灭亡的基本线索,掌握识读辨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
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治乱兴衰的史事,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
能够知道史料的多种类型,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民族交融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能够运用多则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并尝试构建自己的历史论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了解该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了解数学、科技、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家国情怀)
3、创设适宜情境
历史是人类长河中某个事件的一个缩影,像是一部电影。初中历史教师在构建历史大单元的授课模式中,可以尝试从“小说”的视角入手,即运用信息技术将历史以电影的方式展现。具体言之,教师可以让初中生真正将关注点集中在某一历史事件上,并思考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件,真正使他们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并在观看“历史电影”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应历史事件的理解、思考,最终达到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成为历史课堂上的“导演”,以这部分内容为题材,编写相应的剧本,并以“电影”的方式展示,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沉浸感,让初中生融入其中,不知不觉地了解本单元历史知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情境吸引。教师引入最早汽车比赛的视频,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二是介绍背景。在此之后,教师以内燃机的发展为背景,介绍相应的工业革命。三是联系文艺。教师展示此时期的工业化电影,如卓别林的默剧,并展示如下情境:一个人由于整日机械化工作,将每一个物品看成螺丝钉……在展示上述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插入相应的历史知识,让初中生在兴趣的作用下吸收历史知识,感受工业化的两面性,在增强初中生历史思维思辨性的同时,让他们真正从整体的角度了解、思考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水平。
三、结语
大单元教学,将教师和学生两者都视为学习的建构者,从教材内走向教材外,从零散的知识走向相互联系,从关注知识积累走向关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有效提升教学,促进师生的自主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鹤.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C]. //2019年基础教育研究论坛论文集. 2019:415-417.
[2] 牟佳妮. 统编版初中历史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J]. 电脑校园,2019(8):1885-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