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策略
王正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正阳,.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策略[J]. 历史研究进展,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7030.
摘要:
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新高考改革成功推行,随之对历史科目的考核标准和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学生历史学习内容的改变,采取改善措施势在必行。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注意课堂教学质量,还要追踪课堂内外的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新高考核心素养高中历史
DOI:10.12721/ccn.2022.157030
基金资助:

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念。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这五大核心要素的内涵均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有关。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史实来提出质疑、分析证据、归纳结论。要想完成这个目的,历史教师应当剔除传统教学中的沉痼之处,丰富课堂的情境感与趣味性,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学习心得。由此,才能高效地构建历史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生历史学习现状

高中历史学习涉及范围广,学习内容繁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记忆和刷题,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常出现学生死记硬背、内容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加重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在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少数优秀学生的单向交流。在过往历史教学中存在历史教学忽略与时代结合的问题,使现实与历史教学脱节,严重损害历史教学的功能。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拓展观察视角,培养唯物史观

所谓唯物史观,代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借助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认识世界,力求从科学的角度来剖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换言之,高中生需要将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为线索,探究其中蕴含的历史内涵,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有什么意义。当前,网络中各类“历史神剧”的风行,使得一些学生受到这些作品的误导,对历史产生了错误的解读。对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历史。这可以帮助学生厘清历史的轨迹,用优秀的辩证思想正确解析历史问题。

例如,在教授高一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材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时,除了教材中讲述的“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教师还可以拓展工业革命的历史资料,填补教材中的空白,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重新分析鸦片战争。如果仅仅通过教材的论述,学生只能了解到清朝统治阶级的封闭、腐朽、愚昧,以及清朝军事能力的羸弱。而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视角拓展到工业革命,学生就能从中分析出清政府与当时英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从而理解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客观地观察、评价历史,促进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生成。

(二)完善时空坐标,形成时空观念

对于每一件历史事件,学生除了要全面了解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意义,还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历史迁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通常习惯用“时间表”的形式有条理地将历史事件逐一列举出来,这种“时间表”属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雏形。其教学优点在于思路十分清晰,时间线一目了然。教学缺陷在于缺乏横纵对比,很难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完善时空坐标教学策略,优化传统模式的“时间表”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

例如,在教授高一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材时,由于其中许多世界历史的时间段与上册中的中国古代史发生重合,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混乱感,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认知上的混淆错误。譬如,在18世纪时间段,有些高中生很容易弄错康乾盛世和工业革命的时间线,认为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比较靠前,国外的思想启蒙、工业改革、文艺复兴相对靠后。在教授国外工业革命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它与中国古代历史联系到一起,建立时空坐标轴,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同一时间段国外与中国的历史对比。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到为什么清政府在国外的侵略战争中屡屡失败。由此,将时空坐标轴作为学习对比的载体,对学生时空观念的成长大有裨益。

(三)引入视频资料,完善史料实证

纵观高中历史的五项核心素养要素,史料实证是其中的中心内容。无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都需要依托史料实证进行拓展延伸。回顾高中历史学科的传统教学,教师在引入史料实证时,一般采用单调的文字材料形式,或者适当的引入插图。虽然这些史料证据的真实性值得保障,但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无法将历史情境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此外,有的学生将某些经过文学加工的作品或道听途说的传言当作史料实证,这些问题都可能让学生对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产生不正确的评价。对此,教师可以引入专业性的纪录片视频资料,充分保证史料实证的客观性、直观性、全面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高一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材第八单元时,对于日军在我国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屠杀罪行,仅从文字描述,无法彻底地体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播放“日军暴行何止大屠杀”的纪录片视频,列举日本侵华恶行的诸多铁证。同时,教师也可以从抗日影视剧中进行适当的筛选,选择出春秋笔墨较少、忠实历史实情的片段,作为教学的佐证,让学生能通过视频展示的事件背景,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

三、结论

适应新高考改革,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专注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将历史事件与时代价值结合,实现历史学习的当代精神价值。同时学生要保持自主学习的态度,双方配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和历史素养的目标。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基于教学理念和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学懂历史,以史为鉴,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冯文姝.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及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32).

[2]段红梅.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J].华夏教师,2018(32).

[3]路晓炜.史料教学在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百家争鸣”为例[J].华夏教师,2018(35).

[4]金海亮.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