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
赵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赵静,.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J]. 人工智能研究,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105.
摘要: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等不同派系轮番登场、潮起潮落。互联网、并行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突破崛起再一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带到世界舞台中央。高职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应该开展能力拓展的研究,实现产教融合,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职教育工程软件能力拓展
DOI:10.12721/ccn.2022.157105
基金资助:

1人工智能对高职教育的冲击

毫无疑问,对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冲击最大、影响最直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的三大核心问题。

1.1“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两者紧密关联,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培养规格”。如今正值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面临网络互联时代内外部政治环境压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必须破除专业与信念“两张皮”的问题。另外,我国产业要从工业2.0/3.0向工业3.0/4.0方向进发,技术的集成化、生产的智能化、企业管理的精益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学科知识消化能力和应用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多元能力,因此培养规格必须及时调整。

1.2“怎么培养人”是指“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教育形式历来与社会生产形式相伴而生、发展变化,早期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主要采用大规模流水线作业,劳动者以集中场所统一化、标准化、流程化生产为主。与之相适应,学习者也采用集中、统一、流程化学习组织形式,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结构实现对接。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泰勒式”机械性、重复性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自动化设备取代,程序化、事务性的脑力劳动也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趋势,个性化服务、定制型生产逐渐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宠”,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向定制化转变,进行个性化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者除了在校或在企业接受学习培训外,网络平台“海量资源”更能让个人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获取知识,并习得一技之长。因此,职业教育应积极主动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灵活、开放、精准、个性的新型办学形态,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刻变迁。

2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这些年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类企业对高职的“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与行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2.1思政教育空泛乏力

思政教育仍然重形式、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2.2学习主动性不足

智能制造相关课程开设时间短,课程资源不足,课堂多以现有知识体系开展教学,与高职学情不符,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师还没有实现从讲授知识到组织资源、从知识传授到技能训练和情感激励的转变。

2.4职业素养有待落实

素养目标多纸上谈兵,未能很好地落实在日常教学各环节,导致培养的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2.5工程能力明显滞后

智能制造涉及技能面广,包括工程制图与结构设计、利用工程软件技术设计与验算、PLC编程调试等,由于缺乏项目化实际训练,学生工程能力较弱。

2.6创新教育流于形式

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于缺乏实际项目支撑,教育流于形式。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实战项目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3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3.1思政教育具象化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要着重突出学生的个体价值观、意志品质、审美、人际交往、创造力、想象力等“软素质”教育,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因此我们将项目教学、技能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将爱国教育融入项目教学、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如在《土力学》课程中融入理正软件,学生在熟悉软件操作以后,使最差的学生掌握用设计软件解决土力学问题。虽然过程可能没掌握,但会输入荷载、土性质、截面尺寸、边界条件,软件输出结果,判断结果,使力学、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会用软件解决土力学基本问题。如果出现计算不通过,就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计算不通过,比如挡土墙倾覆不通过,可以通过修改墙趾长度、墙背倾角、墙的厚度等等,这些都需要综合分析。最后就是画施工图,图纸要求图层管理不混乱,标注清晰不重复,图纸表达简单不繁琐,既实现了技能学习应用,更是一次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和工匠精神教育。

3.2教学内容项目化

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企业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按典型工作程序化项目任务。在教学实施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实施小班化和小组式教学,形成学习共同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聚焦按照职业标准解决实际项目问题,学生可以开展深入的讨论、进行观点的碰撞,促使学生养成查资料、看手册、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习惯,应用工程软件通过“做中学”培养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研究能力。

3.3学生学习个性化

创新教学方式,丰富线上课程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创造条件,学生在课前完成在线学习,从而节省了课堂讲授时间,以便教师有更多时间对学生开展个性化、针对性指导。另外,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开设三个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分别是专业技能拓展模块、学历提升模块、创新创业模块,为不同学生提供三条不同的发展通道;制定《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实施管理办法》,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参与企业项目和产品开发、申请专利都可以获得学分,并可以置换相关课程的学分。

3.4职业基本素养常态化

教师将岗位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实现职业素养培养常态化和长效化。在综合实训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某个集成单元的设计与调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生产实习环节,对照6S标准要求,学生制作质量看板,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和质量意识;在课程设计环节,倡导学生善于思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立多个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创新型、学习型学生社团,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5创新能力结构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性工作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点。借鉴结构化分解思路,按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将创新能力分解为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人格特征、社交能力等。认知能力是指认知与反思过程,包括知识结构、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科学思维等因素;实践能力是指应用、整合再造、创造等过程,包括前沿跟踪、理论体系、研究行动、成果产出等因素;人格特征主要是指探索精神和科学道德,包括想象力、自信心、好奇心、钻研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等因素;社交能力体现在师生相处、同学相处等,包括尊师友爱、合作意识等。通过厘清创新能力结构,更好地将相关过程与因素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资源建设、课程实施、综合评价等环节,并实现跟踪、优化等闭环管理,为切实做好创新能力培养找到落地载体。

4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大背景下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对高职教育的冲击以及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拓展培养的现状,凸显了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周金容,孙诚.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冲击与高职人才培养升级[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18-24.

[2]薛维忠,张春明,佀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6):39-43.

[3]毛旭,张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促动因素、目标型态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4):5-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