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属于一种具有较长的病程,并且容易反复发病的一种妇科病,这种病症多是因为对急性盆腔炎进行了不完全的治疗,或者是因为病人的身体素质较弱,导致了病症的迁移。病人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骶部疲倦酸痛、下腹部坠胀疼痛等,如果情况比较糟糕,还会导致不育、异位妊娠等[1-2]。本文探讨旨在探讨中药灌肠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中的所产生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21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陆续收治的70例慢性盆腔炎病患视为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年龄23~58岁,平均(30.27±2.48)岁;病程1~8年,平均(4.78±1.19)年。试验组年龄23~58岁,平均(30.48±2.66)岁;病程1~8年,平均(4.67±1.21)年。经过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予以研究。入选条件:(1)经超声或阴道分泌物检测确诊;(2)参加该试验的病人是知情的,并且是自愿的。排除标准:(1)由于伴发有精神病,不能进行正常交流;(2)合并有肝肾功能衰竭或恶性病变的病人;(3)有不能进行灌肠的病人;(4)对本次试验所用的药品有过敏史的病人。
1.2方法
对照组的常规西药治疗:将0.5 g甲硝唑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规格20 ml﹕0.1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方式,1次/d,连续治疗10 d作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药灌肠治疗(于月经结束3~5 d后进行):取红花、丹参、木香、莪术、大黄、昆布与三棱各10 g,赤芍、金银花与丹皮各15 g,败酱草20 g,以上中药取水煎煮至150 ml,药液温度保证在38~41℃;在治疗前,要让病人先排空粪便,然后让病人在左边的位置上躺下,用石蜡油来润滑肛门,等到放气完毕,再把肛门和针筒连在一起,然后慢慢的推进药物。中草药灌好后,纱布轻轻按压,15min,要求病人躺在床上,以加速药物的吸收;2次/天,10天1个疗程,3个疗程。
1.3临床评价
(1)临床效果:效果显著,在经过治疗之后,诸如腰骶部疲劳酸痛、下腹部坠胀疼痛等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缓解;总有效率为显效病例+有效病例/病例×100%;(2)炎症因子:采集空腹静脉血容量5 ml,以1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其中IL-2试剂盒:上海盈公生物技术,TNF-α试剂盒:齐一生物科技(上海)。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对比
表1例数对比(例,%)注:χ2=7.467,aP=0.006
2.2两组炎症因子的水平对比
两个对照组的IL-2和TNF-α在两个对照组中的含量在两个对照组中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给药后,两组的以上各项指数都较给药之前下降,而实验组较给药之前下降,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g/L,)
表1例数对比(例,%)
注:IL-2为白细胞介素-2,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
3讨论
对于患有慢性骨盆发炎的病人,西药常用的是抗菌药物,它可以帮助病人控制身体的炎性,从而使病人的疾病和症状得到缓解。中医理论上,慢性盆腔炎症属于“带下”、“腹痛”等疾病,其防治应该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通过中医的灌肠,将药力直接注入到骨盆内,提高骨盆内的血流密度,促进骨盆内的血流速度,从而促进骨盆内的血流速度,从而对骨盆内损伤的骨盆进行有效的修补.[3-8]
实验结果发现,在整体上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灌肠对于提高病人的临床效果是有帮助的。它不通过肝脏,既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解毒作用,还可以提高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从而让药物的功效得以完全发挥[9]。在该复方中,红花为活血调经之药物,有化瘀止痛,活血通络之作用;丹参具有凉血消肿,养血安神的功效。“木香,行气镇痛,疏通经络,郁金,大黄,解毒,昆布,消肿,三棱,赤芍,消肿。金银花和败酱草有清热的功效,丹皮有凉血的功效。本研究结果呈现,治疗后,两组IL-2、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提示中药灌肠可降低机体炎症的反应。结论:中药灌肠对慢性骨盆炎病程较长,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能有效地缓解骨盆炎病程。
【参考文献】
[1] 顾彦, 彭超. 高月平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介绍[J]. 四川中医, 2019, 37(11):3.
[2] 于燕, 刘芳媛, 邹红等. 小建中汤化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验案2则[J]. 江苏中医药, 2019.
[3] 严哲艳.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观察和临床护理研究[J]. 重庆医学, 2020, 49(S01):419-420.
[4] 杨雪琴, 张秋风, 焦玉梅. 改进法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疗效的影响[J]. 甘肃中医, 2022(7).
[5] 张岩雪, 孙军华, 李红艳,等.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蒸热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性后遗症患者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21, 34(10):130-134.
[6] 王小蓉, 张亚娜. 化瘀除湿止痛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盆腔包块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0, 38(4):3.
[7] 徐珊, 张小菜, 裴巧丽,等. 通络盆腔炎方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血清hs-CRP,补体C3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29(29):4.
[8] 张慧. 中药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20, 38(5):3.
[1] 胡春芳、简皓、陈姣洁、熊员焕. 清热调血汤内服联合五味消毒饮灌肠治疗湿热瘀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2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