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夏忆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夏忆,. 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 历史研究进展,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068.
摘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强化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树立起一种科学而又正确的历史观,从而让他们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对各类历史与现实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因此,老师们要以历史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同时根据初中生的自身特征,采用一种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核心素养进行培育,从而推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多个维度的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有效路径
DOI:10.12721/ccn.2023.157068
基金资助:

2022年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逐渐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反映。教师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国家情感。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能够升华初中历史的课程内涵,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形成科学、准确的史学观。老师要利用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来对学生的思想理念进行正面的影响,在初中阶段,将学生们健康、正面的历史价值观进行培育,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要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在素养教育过程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实资料,带领学生感悟其中包含的正确唯物史观,用辩证的思维深度思考与分析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成因与结果以及历史人物做出的各种行为进行辩证理解,从而真正感悟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认知历史知识,还能使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其形成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拥有良好的家国情怀。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将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特点的现实问题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式分析和发散性理解,从而真正感知到这些事件中蕴含的历史使命,感悟到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分析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历史事件,加深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逐渐形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历史是一门知识范围广泛、时间跨度很大的学科,所以,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学会,而是要不断地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信息、吸收信息、运用信息,使学生自己的学习保持在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阶段。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有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那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在开始上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使用计算机来搜寻有关的资料,然后把所找到的资料拿到课堂上和同学共享。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开阔学生学习的眼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历史教学课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搜集影像、图形、文字等,培养学生独立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作用。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评价。在评价完之后,教师可以借机将这些知识引入课堂,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查找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品质、可信度进行辨别,学习如何运用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库等。另外,在进行知识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北伐战争”的影视片段为学生播放观看,让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当时的战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信息的获取、评价、鉴别和使用的掌握以及严谨的求实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通过情感渗透,让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立爱国之志,存爱国之心,践爱国之行。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我的1919》《建党伟业》《开天辟地》或纪录片《五四记忆》,展示“五四运动”的细节—1919年5月3日晚,北京等高校上千名学生代表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决定于5月4日举行示威游行。次日,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门前举行示威游行,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学生能够设身处地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体会在民族危机面前,各个阶层如何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私利为民族大义的精神。教师还要善于进一步引导:“试问哪个学生愿意放弃在教室里安静学习的机会,而是愿意冒坐牢的危险去罢课游行?哪个工人、商人愿意放弃做工的机会,而甘冒生命的危险罢工罢市?”学生经过热烈讨论,能够得出这些行为的动机都源于一种情怀,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正是那份责任、那份担当,让每一个普通公民能够不顾个人安危、个人利益而加入救亡的洪流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培养与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甲午大海战》《甲午风云》等,并让学生重点观看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作战的片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当学生看到邓世昌的英雄壮举时,他们无不为之动容,爱国主义精神得以渗透。教师还可以展开拓展延伸,为学生介绍在甲午海战失败后,日本陆军进攻辽东半岛,企图吞并整个华北地区的历史事件,并补充介绍当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采取了编练新军、整顿财政、派遣留学生等应对措施,由这些拓展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救国图强”等道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梳理整合历史事件

历史一般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事件。时空观念素养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理解与认识的能力。对此,为了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时空观念,高效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时间轴或大事年表学习工具创建历史事件梳理整合活动。例如,选取某一历史时间段,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此阶段所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各事件的发生顺序以及各事件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绘制历史发展时间轴或历史大事年表的方式进行梳理与整合,从而使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梳理水平,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时间轴工具梳理与学习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隋朝建立的年份是公元581年,灭亡的年份是公元618年,一共37年,其间分别由杨坚和杨广两名皇帝执政。在历史时间轴绘制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知道隋朝的起止时间,还要整理出37年间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发生年份。例如,在隋朝建立之初(公元581年—600年),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政治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改设分科考试制官员选拔制度。而在公元589年,杨坚之子杨广灭掉了陈国,彻底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天下。公元604年,杨广即位,隋朝进入隋二世统治时期,此后出现了修建隋唐大运河、瓦岗寨起义、三征高句丽、晋阳起兵、江都兵变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公元618年,杨广被杀,标志着隋朝灭亡。学生通过梳理与整合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加深对重难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理清各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知道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而形成较强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四)辩证分析历史资料

历史主要记载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和发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对此,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使其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教师可以开展史料探寻与辨析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个历史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依据主题信息自主探寻相关的文献资料、音频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历史史料;其次,通过细致分析和深入辨析的方式判断历史史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并结合可信度高的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此种方式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使其形成尊重历史史实的意识,还能借此锻炼学生发现真实历史、认知客观历史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工业技术发明、科学技术发明、手工技术发明;知道工业革命的起点和扩展范围;认识到重要工业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知道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的根本原因。对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教师可以创建历史史料探寻与辨析活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多种形式的历史史料,如改良蒸汽机的历史照片、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文献资料、史蒂芬森发明火车机车的历史纪录片、记录英国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的新闻报道等,然后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情况对这些史料的真实性进行辨别,筛选出内容更完整、可信度更高的历史史料,并研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现实作用与社会意义。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史料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以提高学生客观认知历史的能力。开展史料辨析与分析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还能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历史,从而形成较强的史料实证素养。

(五)创设小组合作情境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改变教师单方面输出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教学,把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方能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所以,历史教学应该以科学的视角来建构课堂情境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课堂提问”或“章节测验”等方法,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历史基础、自学能力,并对其进行整体的分层和剖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确保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例如,在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相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在班级里设立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6—8个成员,每个组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成绩一般的学生,团队的力量比较平衡,这为合作学习和改善课堂气氛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为学生设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发生的事件”的情境创设,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拟题目,完成一次如《辛丑条约》的情境演绎,还原那个时代的情境。这样,就可以把历史和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民族力量,以及伟大的家国情怀,从而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三、结语

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历史学科中,老师要在教学中增添一些新的内容,让历史核心素养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上,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从而使初中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提升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对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模式进行改革,以学生的视角为出发点,创造更多与学生历史认知能力相匹配的教育活动,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梳理整合历史事件、辩证分析历史资料、创设小组合作情境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意识,具备较好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海锋.论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初中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2):25—27.

[2]陈淑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13):61-62.

[3]姜磊.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04):44-47.

[4]奚丙贺.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4):130-132.

[5]陶丽.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06):23-2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