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陈咏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咏英,. 浅谈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J]. 历史教学研究,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8025.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作为历史教师,通过挖掘课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课前动员、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增强社会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
关键词: 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历史教育
DOI:10.12721/ccn.2024.158025
基金资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了解爱国主义尤其是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师的光荣使命。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让未来的中华民族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中时期正是价值观定型阶段,我们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时刻。家国一体观念源远流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哪来的家,爱国才能更好地爱家。通过课题研究,让这些爱国主义因子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得到激活,让近代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与事迹感染每一位青少年。因此,我们确定了以《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

我们主要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年龄特色,通过挖掘课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课前动员、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增强社会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

一、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元素。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不断丰富着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

课堂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利用教材素材为依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能教育高中生的爱国资源。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讲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斗争史、探索史、创业史,通过向学生讲述国史、国情,让学生自觉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毛主席等革命领袖的政治智慧,了解李大钊等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对学生进行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教育。这样的内容,对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现在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注重发挥英雄人物的育人作用。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抗日战争中的赵一曼、左权等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引领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英雄观。

二、充分利用课前动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良好的课堂导入有助于建立学习的正确思路,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机。如:课前时间,结合一些历史事实,播放一些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歌曲,努力做到历史教学与国情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再讲《辛亥革命》时,这样导入: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第一次响亮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又如,再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这样动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把爱国主义的社会理想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结起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开辟了广阔前景和现实道路。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探索、历史的结论,它深刻反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条件下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自己的科学理论、正确路线和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把爱国主义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开辟了广阔前景和现实道路。

三、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国旗下讲话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国旗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站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是一种庄重而庄严的仪式。这种仪式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以一种更加严肃的态度对待爱国主义教育,深刻体悟到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崛起的重要作用。国旗下讲话还可以加强个人的爱国情感和国家意识。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每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且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利用一些重大纪念日进行国旗下讲话。为铭记历史责任,走向更好未来,举行了纪念9.18主题活动: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9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沈阳,拉开了侵华的序幕,长达14年之久。9.18提醒每一个有血性的炎黄子孙,这天是国难日!更是国耻日!9.18是一页永远展开的历史,9.18是一页永远凝固的历史,9.18是一页记载着中华民族巨大苦难的历史……回顾抗日战争的坎坷历史,提醒现代青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愿先辈们用热血和信念点燃的民族复兴之火,永远激励年青的我们不断奋斗!

四、编辑校本教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编辑近代中国《人物篇》《科技篇》《历史上的今天》等校本教材。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爱国之士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见智见仁,各有主张,科学救国就曾是其中响影甚大的社会思潮,科技兴则国强。如: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詹天佑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同时,我们的历史老师在教授中国近代史时,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教育媒体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挖掘学科教材内外的资源,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时期。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结合高中阶段学生们目前的思想状态,从多种层面来提升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祖国的关系,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能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凸显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义。同时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奋进——为中华之崛起”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渠长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心理路程》,开封大学学报

[2] 张媛,《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特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曾凡远,《近代中国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南京师范大学

成果来源: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学科教研基地”专项课题《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立项编号:ZX044主持人:陈咏英

2024年度衡水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