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初中的学生大多处在13到16岁,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初中历史教材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思想阵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是积极而鲜明的,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几年来,我在努力探索,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德育教育与历史教学相融合。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一、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地责任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德育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爱国情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校是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中学生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为国奉献的精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面对当今这些90后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没有经过生活磨砺而成长起来的温室小花,德育教育的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究创新德育的教育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更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德育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地责任。
二、珍视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意义。
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中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不管是战争前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是林肯总统的作为,都是善待生命、种族平等思想的体现,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在导入部分我结合实事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让学生感受南北战争在种族平等上的深远影响。在讲述战争背景时,我让学生理解“一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小说,挑起了一场战争”这句话的含义,也让学生从小说的内容中感受到种族歧视下的美国黑人的生命遭到严重践踏,人格尊严更无从说起。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让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他们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美国政界、体育界、影视圈中杰出的黑人代表。
历史上的战争,尤其像一战和二战,造成了成千上百万生命的伤亡。如一战的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二战死伤人数更多,中国战场在抗战中,就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仅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就达三十万人以上。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再现“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史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观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和残酷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动。在学习二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外也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九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还有许多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贝多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音乐家,通过给学生讲述贝多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和痛苦,沉醉于音乐创作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故事,通过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敬佩他对生命的热爱及其与病魔作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三、以情优教,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兴趣是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古语云:“爱屋及乌”,学生如果对教师的教学作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认可、敬佩,当然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就容易产生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往往也起着直接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要立足于和谐课堂构建,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气氛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得到主动发展。和谐历史与社会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高得多。如果师生关系不协调,甚至达到“僵”的地步,轻者会让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厌倦心理,就会出现上课不听讲、打瞌睡等现象;重者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如上课故意起哄、打闹等,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又怎么可能接受寓于史实之中的德育教育呢?
四、突出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突出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教师还应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科学的学生发展观是以学生为本,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在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处处体现新时代的特点,要让爱国主义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祖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其可以简化为“骨肉、乡土、民族和祖国”几个层次。在和平繁荣的今天,爱国就是要爱至亲、爱乡土、爱民族和祖国,这四者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同时,最高层次的爱国也体现在爱至亲爱乡土爱民族中。其次,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只要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都是爱国,生活中爱护环境、节约能源、抵制不文明行为、乐于助人等等也是爱国。教师引导学生爱国要从爱父母开始,从小事开始。这些现实生活的情节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让学生落实爱国行为,有助于学生树立了爱国精神。
总之,在新时期进行德育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怎样说,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尽自己所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腾飞的梦想而奋斗。
吴可利 女 汉族 籍贯:重庆市两江新区 生于1973-10,工作单位:重庆市两江中学校 单位省市:重庆市渝北区 单位邮编:401120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学历:大学 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