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孙永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永博,. 预见性护理在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护理学报,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0.
摘要: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纳入我院长期卧床病人100例进行观察,时间在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对比发现,观察组发生率较低,为4%(2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护理满意度两组比较,其中观察组满意度较高,为96%(48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用于常规卧床病人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其满意度。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长期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满意度
DOI:10.12721/ccn.2021.157050
基金资助:

长期卧床患者活动量较少,持续保持同一体位的情况下,生理功能退化,肢体血流速度降低,比较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1]。此类疾病在骨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比较常见,该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等表现,病情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起组织坏死,导致截肢[2]。因此,针对长期卧床病人,要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的发生,保护患者健康,促进患者康复。基于此,文章对预见性护理在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就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的100例长期卧床病人展开了调查,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长期卧床病人100例进行观察,时间在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预见性护理,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年龄45~87岁,平均值(66.12±2.43)岁,男21例,女29例,卧床时间8~12d,平均值(10.11±2.19)d;对照组年龄46~86岁,平均值(66.14±2.25)岁,男23例,女27例,卧床时间9~11d,平均值(10.09±2.24)d。所有患者和家属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展开护理,定时帮助患者转换体位,叮嘱家属协助患者按摩肢体,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执行对症护理措施和相关的用药管理等。观察组联合预见性护理,详情如下:

1.2.1改善血运

指导患者穿着弹力袜,通过推拿按摩等方式刺激患者血运,加速下肢的血液循环。休息中,适当的抬高下肢,可以促进静脉回流。使用湿毛巾对下肢进行热敷。每天进行下肢的主动或是被动关节活动,具体依据患者情况而定,每次20min,每天两次。

1.2.2饮食干预

饮食方面,应当以高纤维食物、高维生素食物和优质蛋白质为主,每天饮水至少2000ml,减少脂肪和盐分的摄入量。

1.2.3危险因素评估

依据患者的病情、用药、活动情况等,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了解其危险因素,并提出具体的预防干预措施。

1.2.4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和危险,提高患者的自主意识,介绍相关的自护理措施和自我筛查方式,确保患者能够及时的发现病情,并主动报告给医生。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将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患者自主选择,满意与较满意之和作为总满意度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3.0检验差异,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达,以X2和t值检验,P<0.05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对比发现,观察组发生率较低,为4%(2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1: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n/%)


截图1736993587.png2.2两组的满意度分析

护理满意度两组比较,其中观察组满意度较高,为96%(48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2:两组的满意度对比

截图1736993602.png3、讨论

长期卧床患者一般由于肢体活动不便或是活动功能丧失等原因无法进行有效的躯体锻炼,长此以往,导致了下肢血流速度变缓,部分患者加之受到了药物、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该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不仅增加了其医疗负担,还可能给患者带来截肢风险[3]

故,针对长期卧床患者,需要从临床护理措施入手,通过进行预见性干预,预防疾病的发生[4]。所谓预见性护理干预,就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先导,排除可能引起疾病的因素,同时,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到引起疾病的潜在因素,通过护理手段进行干预。此类患者还应在饮食上加以注意,合理的调节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的发病风险[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而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结果证实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以积极促进患者康复,减轻其医疗负担。

综上所述:长期卧床病人接受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并取得患者的满意度,建议临床积极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婷. 预见性护理在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 饮食保健,2019,6(20):216-217.

[2] 王佑招. 预见性护理联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子宫肌瘤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 医疗装备,2020,34(9):180-182.  

[3] 董雪红,刘琴,戴清玉,等.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 医疗装备,2020,34(7):154-155.

[4] 张红艳,武右锋. 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在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妇中的应用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2020,27(2):337-338.  

[5] 刘瑜,马钰,冯晓萍,等. 预见性护理对卵巢癌患者术后凝血指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0,26(2):317-318,32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