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杨国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国宇,. 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495.
摘要:
新形势下,“十四五”时期,脱贫成果进入了巩固的历史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新时代“三农”工作,也需要在数字乡村的基础上,明确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大数据的协助下,融合传播和深度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探寻出适合当地的新路径,最大限度为乡村振兴释放“数字红利”。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之后,根据当前的现状,用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的探索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 大数据乡村振兴实践
DOI:10.12721/ccn.2021.157495
基金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十四五”计划的不断推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 + 农业”,提升应用性价值,就成为了当前状态下的政策发展基础。在整体的视野下,使用数字化的决策和管理、创新方式,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1]。例如:稻麦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园就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在智能化的基础上,“盯牢”水稻生长全程,使用大数据直接分析土壤墒情,加大了病虫害的控制力度,向着“智慧田园”的方向实施建设,造福农民,服务农村,保持可视化数据建设[2]。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优化配置,保持发展的红利。鉴于此,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大数据将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就成为了当前状态下,需要探究的主要重点。

二、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路径

(一)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

从当前的状态中看,不管是贫困调研阶段,还是精准扶贫阶段、乡村振兴阶段,都需要以助力乡村振兴为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大数据里,找到乡村振兴“智慧”的密码。在实践的过程中,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主要是在“5453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建设的。换句话说,“5”就是使用“空、天、地、人、网”的建设方式,合理的规划农业发展建设,保持科学的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4”,加大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绿色发展延伸,保持生态化的延伸。“5”在科技预警信号的基础上,打造属于当地的农业品牌,找到优质的产业,引入属于自己的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加大集体经济的延伸,科学的规划[3]。“3”建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卫星遥感大数据+产业融合”的视野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当地的建设需求,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措施。

(二)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建设的五大支撑体系

对于地方性的农村战略发展来说,使用大数据的建设方式,需要结合国家资源的主要力量,保持自身的发展能力,合理的统筹规划,在当前的发展历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大数据的视野中,保持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与精准性,根据大数据的提示,合理的控制危险因素,将显性或者是隐性的信息更加直观的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在“耕、种、管、收”的基础上,建立农业大数据驱动,提高现代化的进程,保持农业的发展质量,加大变革的力度,最大限度缩小实践和政策之间的距离,保持自身的特色性[4]

(三)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四大驱动引擎

在当前的视野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属于当前农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基础[5]。可以有效的使用引擎,保持深度的信息挖掘,建立产业化体系,完善生产体系,保持科学的经营体系。在双向的流动中,破解当前的技术难题,分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当前的创新力度。在精耕细作的视野中,保持科技力量的建设,加大创新的力度,提高资源共享的基础,保持个性化的延伸路径,统筹发展,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延伸。在大数据的协助下,农业生产就可以存在记录,那么安全预警信号就会得到建设,一旦发现问题,源头成为了可以追溯和跟踪的内容。

(四)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的服务方向

第一,需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农村资源管理库,务实基础。也就是说,需要使用大数据的主要力量,将农业的发展和数据相互结合起来,建立“三品一”标的主要内容,建立现化的科技园,合理的优化配置,保持生态环境的优化,加大金融数据和金融保险的保障性基础,实现“人工智能画像技术”的有效延伸,完成数据的互通,建设特色蓝天,落实政策,保持可视化的管理[6]。第二,需要合理的使用大数据,发展产业重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数据功能。需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建立风险分析模型,提升科学的评估,保持监测预警计划,完成产业调整,打造农业品牌。优化农业结构,保持聚集性的品种,监测生态园,细化美丽的乡村,加大农业耕地的使用率,向着农业产品的方向进行发展。另外,还需要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保持精准化的数据建设路径,丰富当地的历史文化,明确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让更多的农民可以富起来。其次,需要建立农业生产精准指导模型。需要当地政府结合自身的农业发展需求,合理的规划,保持预测,提高品质监测,增强产量预估。不管是小型的还是大型的农田,都需要经历“耕、种、管、收、防、卖”几个全程化的环节,提升可控制的力度。最后,构建农业市场预警分析模型,需要根据技术标准,分析自然灾害与病虫害,在实时性的监控中,破解农产品上行难的问题,向着多元化的建设目标进行延伸。第三,当地需要健全绿色品牌,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短板。从本质上看,需要在“一村一品”的视野中,保持绿色和安全的建设发展路径,创响一批“土字号”,保证产品的安全性[7]

(五)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实践

第一,需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引入“订单粮食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当地品牌,加大三方联合,加大优质绿色农业产品建设。第二,使用大数据的方式没建立“订单迷迭香产业”,建立“721集体经济”,在技术的驱动中,科学的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第三,在大数据的视野下,引入“订单菌草产业”。在精准化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协调性与融合性,保持实体和网络的统筹规划。

(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需要在大数据的视野中,分析多维度数据采集的有效建设,在综合发展的现状中,完成“大数据+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扩大规模,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保持生态发展,务实基础,建立产业特色。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之后,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增加了预测的力度,提升了粮食的含量。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结合新时代“三农”工作内容,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统筹发展,加大基础建设,关注开发的力度,保持有效的创新,提高技术应用价值,向着绿色农业品牌的方向进行建设。在全方位的视野下,使用大数据的协助作用,体现精细化的发展价值。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增强协同采集与数据共享性,保障决策结果真实性。从乡村治理向着网格化、精细化的方向进行延伸,提高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持核心驱动建设,建立新型的经济形态。

参考文献:

[1]王红蕾,安娜,白晓玲,陈海芹,张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06)

[2]刘成鹏.生猪大数据指数将成市场风向标 《经济》杂志社携手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共推生猪大数据指数[J].经济. 2021(04)

[3]刘战国,张齐,张晨斌.建设河南省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的总体框架思路[J].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10)

[4]李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路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

[5]韦运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服务德阳三线城市建设能力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 2020(08)

[6]曹圣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商丘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7]严力群,佘运九.美日农业产业化中的多元金融协同及启示[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